近年地緣政治局勢風雲色變,中國和香港積極拓展中東這個新興市場,以減低依賴歐美等傳統市場。沙特阿拉伯雖然靠石油起家,但由於全球能源市場波動,正積極推動經濟多元發展和能源轉型。
陳繁昌:沙特經濟轉型機遇大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校長陳繁昌教授在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上表示,過去10多年各國都不斷增大對創科產業投資,沙特在年多前提出成立研究發展和創新局(RDI Authority)專門負責撥款,預期在2040年投資佔GDP比重由0.83%升至2.5%,聚焦生命科技、能源、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經濟。而KAUST也有相關的戰略計劃,包括建立國家轉型研究所(NTI)推動創新,以及在深圳和矽谷等人才集中地區建立國際中心,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他覺得,沙特需要發展基建、人才和先進科技,而中國則需要新的市場,兩者可以互相得益。
他認為,未來10年主要的科技中心分別在美國和中國,沙特必須在深圳進行投資、對沖風險。他又指有許多沙特人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談到香港在創科上的角色,陳繁昌表示,香港擁有一流的大學、國際化、法律制度,大灣區其他城市擁有完善的創科生態圈、政府大額投資、主要的創科企業落戶,兩者優勢互補可謂「世界無敵」,唯兩者仍存在實體邊界,而且西方世界認為中港兩地已再無分別,是香港目前的最大挑戰。但有危就有機,他認為香港擁有三藩市一般的天然優勢,如匯聚了金融企業、各地遊客,可吸引創業人士留下。「柏林的故事則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願意着力,可以把圍牆(中港之間的交流限制)推倒。」
龔旗煌:新時代學生 要德才均備、體魄健全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下,大學需要怎樣培育人才?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教授認為,「德才均備、體魄健全」是最終目標,新一代既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也要能從錯綜複雜的現象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北大就在本科層面開展物理卓越計劃、數學英才班等項目,而在研究生層面就建立了四個國家級人才培養中心,並與龍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推動科、教、產融合。
他也認為教學要多使用人工智能(AI),如果不能充分運用大學就會落後於時代,北大不少教授都有使用透過ChatGPT輔助的AI助教系統,為學生提供靈活、個性化的學習。另外,還可以將一批前沿的科研成果可視化,如推出《永樂大典》高清新影像數據庫,讓學生能更便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北大近年也積極發展「數字人文」等新興領域,開辦跨文理學科的項目,不斷提升文科學生的數字素養和科技思維,形成科技與人文並重的育人文化。
陳永財:須確保學生智力發展不受影響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校長陳永財教授就覺得,隨着愈來愈多學生使用AI進行學術研究或搜尋資料,大學必須確保他們的智力發展、資料搜集技能不受影響。教育工作者須整合不同學科對AI的概念、應用來建立學習者多維的理解,也「需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以技能為基礎、高度規範的學習方式,並採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法。」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就提到,認知技能在技能清單中是首要的,陳永財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視自己為指導者,善用AI培養和掌握更高層次的認知技能。學習者要對AI工具的能力及缺點有敏銳的了解。而考慮到AI可能會取代大量藍領和底層白領工作,國家和政府需要為失業者提供新的、有意義的職業道路。NUS大學管理人員也需要修讀數據素養和AI課程,以幫助利用新技術。
而該校自2002年起亦有派學生到矽谷和世界各地的創新熱點實習,以增加學生創業的機會,當中包括上海、北京和深圳,未來廣州也會加入名單中,以增加他們與大灣區的接觸。陳校長補充,過去20年約有4000名參加者畢業,創辦了1100多家公司,其中兩家已經成為獨角獸,為新加坡建立了一個創科生態系統。
除此之外,AI對能源需求極多,佔大學年用電量5%,隨着愈來愈多資料中心落成,校方正在尋求更有效的方法進行日常冷卻,另外又設立了熱帶氣候資料中心,以確保附合可持續發展原則,他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