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誕生至今138億年了,已經逐漸甦醒並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在一顆渺小的藍色星球上,我們宇宙中有意識的一小部分開始用望遠鏡看向外太空,不斷發現自己已知存在的所有事物,其實都只不過是整個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先是太陽系,再來是銀河系,然後發現整個宇宙其實是由好幾千億個不同的星系,依照星系群、星系團、超星系團的規模漸次而成。雖然這些擁有自我意識的觀星人各有各的想法,但是他們大致上都同意,這個由星系組成的宇宙是如此美麗,浩瀚到令人生畏。
但是,這樣的美只出現在人的眼底,並不存在於物理定律中。意思是,在宇宙萌發意識之前,沒有美這個概念存在,這就讓我們宇宙的甦醒帶來更神奇、更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我們的宇宙從有如沒有自我意識的殭屍,蛻變成活潑的生態系統,擁有反思、審美和期望的能力,並且懂得追求目標、意義和使命。要是我們的宇宙不是有豐富多樣,讓人目不暇給的生命型態。其中演化得最成功的物種,很快就取得競爭的絕對優勢,能依據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應。說得更直接一點,這些物種就是電腦科學家口中的「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泛指有能力透過偵測器蒐集環境資訊,並在消化資訊內容後,決定如何對環境做出回應的機制。這包含了相當高度複雜的資訊處理流程,就像你善用眼睛、耳朵得到的資訊,決定要如何進行對話一樣;但可能也包括一些相當簡單的軟硬體設施。
生命軟硬體都是演化而來
打個比方,很多細菌可以感測到周遭流體中糖的濃度,也能夠用螺旋槳狀的鞭毛在流體中移動,而連接感測器和鞭毛的硬體構造,可能只需要負責執行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演算法:如果糖濃度感測器接收到的數據,比幾秒鐘前的數值低,就反轉鞭毛,改變現有的移動方向。你除了會說話,也學會了很多不同的技能,但是細菌相較之下並不是學習高手。細菌的DNA不只決定了它們的糖濃度感測器和鞭毛等硬體設施,也決定了它們內建的軟體。細菌從來學不會朝糖的方向移動:它們的演算法從生命一開始就寫死在DNA上,無法更改。這個演算法當然也是經由某種學習的過程而來,但是細菌在一生中,都不會經歷學習過程,而是經過代代相傳的演化,透過嘗試錯誤的緩慢過程而來。天擇傾向讓細菌保留了能提高糖份吸收的DNA突變,有些突變可能讓微生物的鞭毛或其他硬體設施變得更發達,有些突變則可能改善了微生物的資訊處理系統,提高糖偵測演算法或其他軟體的效率。
這樣的細菌就是我稱為「生命1.0」的一個樣本:生命的軟硬體設施都是演化而來、而不是訂製而成的。而你跟我一樣,是「生命2.0」的型態:生命的硬體是演化而來的,但軟體大多是訂製而來。所謂人類的軟體,我指的是你用來處理感測器接受到的資訊,決定該做些什麼事的演算法和知識──舉凡是你看到朋友的臉孔就認出對方的能力,還有走路、閱讀、計算、唱歌跟說笑話的各種能力,都算在內。
你出生時,上述能力一應俱無,這些軟體都要日後透過我們稱為學習的過程,逐一把程式寫進你大腦裏。雖然你童年時的課程大多是由家長和老師訂製,他們決定了你該學什麼,但是長大的你也逐漸取得更多訂製專屬軟體的決定權,像是學校可能會開設外語選修課程:你會想在大腦內安裝讓你能開口說法文的軟體模組嗎?還是要安裝西班牙語那套?想要學打網球還是下西洋棋?你希望致力鑽研成為廚師、律師還是藥劑師?你想要讀完這本書,多學一點有關人工智慧和未來生命型態的內容嗎?
這些自行訂製軟體的能力,讓生命2.0比生命1.0更加聰明。高等智慧需要依靠大量硬體(由原子組成)和大量軟體(由位元組成)的相互結合。人類大多數硬體設施是在出生後(透過成長)才完成增建,這其實讓我們非常受用,因為我們體型發展就不會受母體產道的寬度所限。同樣的道理,我們大多數軟體是在出生後(透過學習)才完成安裝,也是很受用的事,因為我們智慧的發展就不會如同生命1.0的型態,受DNA承載的資訊量而定。我的體重是出生時的25倍,大腦內連結神經突觸接點所儲存的資訊量,則是出生時,DNA承載資訊量的好幾十萬倍。人類大腦突觸能儲存的知識和技能大約是100TB,而DNA能儲存的資訊量不過是1GB,大概只夠讓你從網路上下載一部電影,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剛出生的嬰兒不可能開口說出流利的英文,也沒辦法在大學入學測驗中拿到高分:這些資訊都不可能預先載入嬰兒的大腦中,因為嬰兒承繼自父母親的主要資訊模組(DNA),欠缺足夠的資訊儲存空間。
自我更新的生命2.0
訂製軟體的能力讓生命2.0比生命1.0更聰明,也更有彈性。當外在環境產生了變化,生命1.0只能透過好幾世代的緩慢演化進行調適,而生命2.0卻可以透過更新軟體的方式,做出近乎立即的反應。好比說,經常碰上抗生素的細菌可能會經歷好幾世代的演化而產生抗藥性,但是任何單一的細菌卻絲毫沒有與之抗衡的能力。相較之下,知道自己對花生過敏的小女孩會很快改變行為模式,開始避免接觸到花生。
這樣的彈性讓生命2.0在群體層面,取得非常大的優勢:儘管人類的DNA在過去5萬多年來沒有太劇烈的變動,但是可以在我們腦海中、在書本以及在電腦中儲存的知識總量,卻有爆炸性成長。我們安裝了可以用更精確的語言互相溝通的軟體模組,才能把某個人大腦中最可貴的資訊,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中,好在他過世以後仍讓知識流傳。有些軟體模組讓我們學會讀與寫,我們因而能儲存和分享比背誦還多的資訊。多發展一些使大腦能追求更多科技突破的軟體(亦即在理工科學領域多下點功夫),就能讓世上許多的人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得到人世間的許多資訊。
這樣的彈性讓生命2.0成為地球的主宰。人類跳脫基因鏈的枷鎖,知識的累積愈來愈快,推動一個接一個的創新突破:從語言演化出文字,從印刷術帶動現代科學,從電腦發展成網路等等。我們互相分享的軟體促成了日新月異的文化演變,主導人類未來的發展,因而使得人類如冰河般緩慢的生理演化,顯得不重要。只是就算我們窮盡當前最了不起的科技,所有我們已知的生命型態基本上仍舊受生理的硬體設施所限。沒有人能夠壽與天齊,沒有人能夠記住維基百科的所有內容,沒有人能理解所有已知的科學領域,也沒有人能不用太空船就去太空遨遊,更不會有人能把生命型態少得可憐的宇宙,轉換成多樣化的生物圈,繼續繁衍幾億、幾兆年,好讓我們的宇宙終能發揮所有潛能,徹底甦醒。這些都要靠生命完成最終的升級,進入到生命3.0的階段,兼具訂製自身軟硬體設施的能耐,才有辦法達成。這表示生命3.0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可以完全擺脫演化的羈絆。
三個生命階段的界線
這三個生命階段的界線並非黑白分明,假定細菌是生命1.0而人類是生命2.0,則老鼠就可以歸類成生命1.1:老鼠可以學會很多事,但卻不足以發展出語言,或發明網路。更重要的是,因為欠缺語言,老鼠學會的東西大多會隨死亡而不復存在,沒有辦法在世代之間傳遞。換個角度來看,你也可以把人類當成生命2.1看待:我們有辦法完成小規模的硬體升級,像是人工植牙、人造關節和心律調節器等等,但沒辦法做出長高十倍,或讓大腦變大1,000倍等戲劇化改變。
簡單來講,我們可以把生命的發展區分成三個階段,以生命自身的能力和自行訂製的能力加以區隔:
生命1.0(生物性階段):生命的軟硬體皆有賴演化。
生命2.0(文化面階段):生命的硬體受演化所限,但是可以訂製自身的軟體。
生命3.0(科技面階段):生命的軟硬體都能自行訂製。
宇宙經過138億年的演化,在地球上的發展急遽加速:40億年前才誕生出生命1.0的型態,生命2.0的型態(我們人類)則是在數十萬年前站上歷史舞台,而很多人工智慧的專家更是認為,在接下來幾世紀就有可能達成生命3.0的型態,如果人工智慧取得長足的進展,甚至也不排除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生命3.0。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這就是這本書要談論的主題了。
新書簡介
書名:Life 3.0 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
作者:鐵馬克(Max Tegmark)
翻譯:陳以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