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界位高權重人士不是第一次犯同樣錯誤,2018年某外資顧問工程公司高層人士為了推銷人工島概念,聲稱颱風海浪只有約兩米,以及指海浪不會轉彎,甚至沒有盡責審查,漏了人工島位置實測海浪超過五米的紀錄(註1),結果暴露不懂海浪科學和疏忽專業責任的狼狽相,不料歷史重演,工程師學會本身重蹈覆轍,今次問題更嚴重,牽連整個工程界的專業聲譽。
意見書第十段主題是海水淹浸人工島的威脅(註2),提到市民對氣候變化和風暴潮的關注,卻只以2018年颱風山竹一例為依據,突出「錄得最高風暴潮為(天文潮以上)2.35米……仍低於現時填海土地一般高於「香港主水平基準面」(簡稱PD)6 米的水平」,立法會議員都是忙人,沒有時間詳細鑽研,見到「2.35米」遠少於「6米」,以為沒有什麼危險就放心通過撥款,很不幸文字遊戲令立法會議員誤會了。
香港工程師學會這段文字,踩過界談屬於氣象和海洋專業而不是工程專業的內容,結果在氣候變化和風暴潮兩個話題上,犯了基本科學錯誤,又涉嫌略過關鍵信息,必須加以糾正。
錯誤與遺漏
第一點,意見書提到了「氣候變化」,而海水上升是必然後果,民間主要就是擔心這個問題,意見書卻隻字不提海水上升的幅度,有兩個可能:一是沒有氣象常識,不知海水上升:二是故意遺漏,以免議員擔心。我以前寫過,在不防「萬一」也防「百分之一」的前提下,我們必須預防本世紀海水上升1.5米(註3)。
第二點,意見書寫了「(天文潮以上)2.35米」,等於明知風暴潮是疊加在天文潮之上的東西,但是卻不把潮水高度加風暴潮得出真實水位,才跟填海土地高度比較,只提出「2.35米」跟「6米」比較,有兩個可能:一是不知「(天文潮以上)」是什麼意思,二是有意不加上去,令人減少對危險的警覺。
上面兩點裏,可能性「一」反映工程師對氣象和海洋不熟行犯錯,可能性「二」則反映故意貶低海水淹浸危險,後果是立法會議員誤會,不知危險,總之不是好事。
計算可能最高海水水位高度
香港的天文潮最高水位是PD以上2.55米(註6),山竹過後,天文台指出香港很幸運,2.35米風暴潮沒有在潮漲時出現,但是從防災角度看,我們不能假設香港永遠幸運,必須防禦兩者時間重疊的高水位,即是應該準備對付(2.35 + 2.55 =)PD+4.90米的高水位。
讓我們把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因素加入考慮,上面提到需要預防本世紀末海水上升1.5米,即是如果山竹再來,到時我們要對付的水位是(4.90 + 1.5 =)PD+6.4米,高於現時填海土地地面高度。
填海造島是為了讓人民安居,市民買樓當然希望子孫可以永享,政府不可能只顧本世紀,由得以近萬億元建成的人工島下世紀被海水淹沒,我以前的文章解釋(註3),2200年需要預防海水上升5.1米,如果到時山竹再臨,要對付的水位是(4.9 + 5.1 =)PD+10.0米,遠高於現時填海土地高度!
以上討論還未計算颱風帶來的湧浪,雖然某工程師聲稱人工島只有約兩米海浪,但是交椅洲曾經量度過五米以上的大浪(註1),事實上山竹過後,整個香港面向南方的海岸滿目瘡痍是海浪強大破壞力的明證。大家見過山竹期間杏花邨的慘況,應該知道海浪不得不防,因此建人工島時,高度不能只填到預見的海水高度,還要預留數米頂住海浪登陸。
基礎建設工程200年視野
香港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的設計一向採取200年的視野,例如市區排水幹渠系統,設計標準是200年一遇的極端降雨情況(註4),斜坡的排水系統也一樣,土力工程處甚至已經針對氣候變化制訂了調整極端雨量的指引,應用在未來的工程設計中(註5),填海興建巨型人工島不可能採取低於排水系統的標準,必須有200年視野,預留空間應付海水上升。
工程師學會在意見書中只提一個山竹例子,就認為足以形成專業意見給立法會參考,完全不提200年內的極端海水高度,是粗疏到不能再粗疏的做法,偏離工程界安全為主和穩重為本的健康傳統,更嚴重的是意見書遺忘了香港執行多年的防禦200年一遇極端情況的基礎建設工程標準,意見書第十段內容顯然遠低於工程專業水平。
工程師學會為誰服務?
不知道工程師學會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時,有沒有通傳或徵詢會員?如果有的話,應該有醒目的會員提醒學會相關事實,意見書不致於犯下兩個基本科學錯誤:忘記氣候變化帶來海水上升、忘記把潮水高度加到風暴潮,以及忘記所有工程師都知道的200年設計標準。從事實結果看,學會大概沒有通傳和徵詢會員,這樣的話,學會憑甚麼向立法會發出令人相信代表整個工程界(而科學錯誤)的意見書呢?究竟學會在為誰服務?
如果不幸真的建了六米高的人工島,地產界將有空間大展拳腳獲取利益,但是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海水勢必上升,將來每隔一定年份便需要進行工程,加高海堤上防禦海水上升的「萬里長城」,這樣會保障工程界未來永續有工開,但是島上居民卻要永續交「工程保護費」,恐怕連住在其他地方的香港市民也需要永無止境分擔保護人工島的工程費用。
工程師學會是否為了支持地產界在人工島上的利益或保障工程界未來永續有工開,過度積極遊說立法會興建6米高的人工島而放下了科學和工程專業?也不管大眾市民的福祉?
香港的選擇
與其無緣無故在大海中央建一座需要不斷投資加強防禦的人工島,為甚麼不在已有的陸地上,選定將來不受海水淹浸威脅的土地建屋,給人民一個安枕無憂的家?
人家島國怕海水上升亡國,我們偏要自己造一個等待淹沒的島?是否沒事找事做,與天鬥氣,遺禍未來的世代,要永續交工程保護費?
註1 《草雲居》,2018年10月15日:海浪不懂轉彎?顧問搞錯了!
註2 HKIE, 16.11.2020: Letter to Finance Committee, Legislative Council. 10. The HKIE is aware that there are safety concerns among the public 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artificial islands to storm surge arising from climate change. In fact, the location of the proposed artificial islands is not in an open sea and therefore the impact of tide and storms is expected to be similar to the other islands of Hong Kong.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maximum storm surge (above astronomical tide) induced at Quarry Bay was recorded as 2.35 metres during the time when Typhoon Mangkhut hit Hong Kong in September 2018 which is still below the height of the current reclaimed land formation which is in general 6 metres above the Principal Datum. Furthermore, well proven engineering techniques such as building higher sea walls or placing wave breakers or planning a wider leisure promenade along the seafront would be some of the feasibl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concerns on wave impact.”
註3 《草雲居》,2018年10月30日: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註4 渠務署網頁(2020年12月12日覽閱):防洪標準
註5 土力工程處 2018年10月23日:Updated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s with Provision for Climate Change for Slope Drainage Design (技術指引第30號,只有英文版)
註6 香港的天文潮的水位是從「海圖基準面」 Chart Datum 算起的,每年的最高數字是2.7米(近年的潮汐表印證),但是「海圖基準面」比「香港主水平基準面」低0.15米,因此最高數字換算為 PD+2.55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