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今天結束,前天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已把「初步觀察報告」提交行政長官,以供撰寫施政報告時作參考。按原來日程,小組會在今年底才提交公眾諮詢的完整報告,然而10月特首在施政報告內應會對土地問題訂出一個基本方向,那麼年底才提交的小組報告還有什麼作用?
土地組成績非常有限
5個月公眾諮詢,有沒有得出一個主流意見?答案是否定的。有人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是「廢」的,特首林鄭月娥的回應是小組「肯定不是廢的」,可以令社會有「危機感,知道我們土地真的不足夠」。如果說花18個月去做研究、諮詢、撰寫報告,只得出上述「阿媽係女人」的結論,小組即使不是「廢」的,但成績也非常有限!
小組還未發表過任何報告,已經有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和兩名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和葉劉淑儀──先後公開質疑或否定小組的工作。如此現象,十分罕見。行政會議成員理應支持行政長官施政,即使某項政策持異議,最多只是保持緘默,現在卻有兩名特首的最高顧問公開否定一個由特首委任的專責小組,客觀效果是大大削弱了小組公信力。
李慧琼的質疑是擔心土地大辯論不能凝聚共識,反而拖慢土地發展步伐。湯家驊則批評土地大辯論失焦,公眾缺乏宏觀願景及共同目標,辯論淪為口號式的政治平台。葉劉淑儀更「激」,她在上周記者會上即場將土地大辯論的選項「點心紙」撕毁,批評諮詢的資料不全面、太武斷,填寫18個土地選項沒有意義,浪費時間。
其實除了批評土地大辯論,湯家驊和葉劉淑儀都有自己一套主張。由湯家驊任召集人的民主思路建議政府在大嶼山以東填海超過1000公頃,並在公私合營模式及新界收地公用兩種模式之間取得平衡,同時考慮人均居住面積的改善,以及提供社區設施和經濟發展所需的土地。
葉劉淑儀任主席的新民黨,建議在大嶼山以西的內地水域大規模填海,重置貨櫃碼頭、釋放監獄土地,以及在藍塘填海。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已公開表明,政府不會考慮在內地水域填海。未知是否因建議被拒絕,葉劉淑儀要公開撕毁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點心紙」以示強烈不滿?
土地和房屋問題,不同利益持份者都有不同訴求。各個政黨、智庫、學者、利益團體等,都會因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對土地開發有不同意見。而這些意見背後,都有他們一套分析和理據,沒有非黑即白的對與錯!
以新民黨提出在大嶼山以西內地水域填海的建議為例,我有一次機會跟葉太當面討論。我說在內地填海必定引起不少政治爭議,而且予人「又要求阿爺幫忙」的印象,很難推行。葉太則認為,在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填海,可造出2000公頃土地,而桂山島最北端距離大嶼山最南端僅4.8公里,填海後這個距離還會再縮短,未來這片新土地可用橋樑跟大嶼山連接,並可同時開通渡輪連接香港和珠海等地。
除此之外,葉太認為在內地填海費用會遠低於香港,而內地拍板決策快,應該很短時間內就可完工,為香港提供大量土地發展,比起香港又貴又慢,顯然優勝得多。
葉太的方案必定會引起極大爭議。然而在香港水域填海,到了立法會內辯論及申請撥款時,肯定會遇上重重阻力,曠日持久。葉太的「擔憂」,並非完全杞人憂天。
另一個被人指為「不切實際」、在整個諮詢過程中沒有引起太大注意的是「船灣新市鎮」建議。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文件《增闢土地 你我抉擇》中,把「船灣新市鎮」列為18個選項中最後一項,報告指「社會上有人建議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作發展『船灣新市鎮』」。一般人如果沒有仔細閱讀過有關建議,很容易會以為方案就是把整個船灣淡水湖填平取地,其實不然。提出此建議的黎照昌先生,是筆者中學同學。他「特邀」我參加了一次他的講座,詳細介紹了「船灣新市鎮」方案。
方案並非要填平整個船灣淡水湖(1250公頃),而是建造3至4個人工島,提供600公頃土地,打造一個新市鎮,預計可容納30萬個家庭。對這個方案的批評,例如破壞水資源、影響環境、交通設施未必能配合等,方案逐一提出了解決辦法;交通方面,方案提出興建東隅鐵路南北幹線,解決東鐵線擠迫問題(黎照昌曾撰文〈讓船灣淡水湖再次貢獻香港市民〉,刊2017年8月12日《明報》)。
增地不外幾個途徑 何須研究諮詢?
想說的是,在很多人眼中是「無厘頭」、天馬行空且標奇立異的闢地建議,很多其實都是經過倡議者細心研究,深信其可行而且利港的。但在一般人認知不足,或沒有強力的利益團體推動,它們都不會列入政府考慮範圍。換言之,政府可以增闢土地的方法,來來去去都不外幾個途徑,又何須再搞什麼研究、諮詢?
香港闢地之難,是由於被限定不能發展的土地範圍甚廣。香港111,100公頃土地中,39%被劃為郊野公園,8%被劃為分區計劃大綱圖的環境敏感地帶,合計共47%土地是限定不能發展。此外,尚有14%土地在分區計劃大綱圖中被劃為綠化帶,7.3%屬於海岸保護區、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等,合計逾六成土地都因法例或監管限制而限定不能用作發展(可參考規劃署年報及團結香港基金《土地規劃的不足:住得細丶造得少丶估得低》)。
這些限制,現在看起來是縛手縛腳。但當年用意,是以法例或監管方法加以規限,避免地產商以各種理由不斷開發「蠶食」郊野及有保育價值的土地。除非政府大幅修改法例或規劃大綱,否則最有效而又可大規模闢地的方法就是填海。
共識難尋 對立分化更尖銳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用心良苦,搞諮詢又搞民調,然而大部分諮詢會都變成不同團體公開高喊他們的訴求,甚而互相對罵,卻看不到不同意見互相交流的場面!結果是共識難尋,社會上對土地問題的對立和分化更加尖銳。有文為證,從專責小組成立開始,我就認為它會勞而無功,現在結局確是如此。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