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交通諮詢委員會成員,有幸到港珠澳大橋考察,親身參觀港珠澳大橋和三地設施,感受到大橋的壯觀。不過大橋的運作和設施仍有改善空間,在此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有關網絡訊號。由於大橋跨越三地,長度接近50公里,當旅客離開香港範圍,手機網絡便會中斷,不能使用網絡。港珠澳大橋可參考高鐵做法,在大橋全面覆蓋無線網絡,不但給旅客使用,當發生任何事故,任何人都可以立刻通知有關方面,保障旅客安全。
第二、在大樓設計方面。參觀過三地的大樓後,各方面都做得不錯,建築十分宏偉,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澳門和珠海的大樓有考慮到實際使用情況,在口岸大樓與上落車的路程都有上蓋,而且覆蓋範圍比較廣,下雨時,旅客也不必擔心受到影響。反觀香港,香港大樓與上落車路程雖然都設有上蓋,可是覆蓋範圍較小,一旦下大雨,便難以遮擋。香港這邊可改善上蓋設計,參考澳門和珠海的做法,讓旅客有更好的體驗。
大樓配套有待改善
第三、是香港大樓的配套設施。港珠澳大橋落成,吸引不少內地旅客利用大橋前往香港購物,但由於香港大樓商店較少,所以大多數旅客都選擇前往臨近的東涌購物,導致東涌人潮湧湧。其實香港大樓面積大,有足夠空間引入更多商店,例如餐廳、藥房等,讓旅客可以在大樓內購物,分流旅客,減輕東涌及鄰近地區的負擔。
第四、關於使用率。在考察中不難發現,大橋車流比較少,主要行駛的車輛以金巴為主,甚少看見私家車,主因是私家車申請許可證的手續複雜,導致人們使用的意欲大大下降。其實三地可以共同研究,簡化申請程序,例如保險問題,以提升使用率,大橋和設立在各口岸的停車場也可以充分利用。
第五、是可達度問題。如果香港市民或旅客需要前往香港大樓,主要是乘搭巴士和的士,選擇比較少。香港方面可以建議港鐵興建港珠澳大橋站,令旅客更容易前往香港大樓,避免出現巴士不足的問題,降低旅客使用港珠澳大橋的意欲。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