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觀第二屆「腹有詩書」問答比賽有感──兼論本地古文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在參加了兩屆「腹有詩書」中國文化問答比賽後,再結合自己教導孩子的一些體驗,我更加感受到背誦是學好詩詞古文的最佳方法。誠如該比賽的首席顧問何文匯教授所言,背誦是學習古文的不二法門,也是內化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過程。小學生記憶力強,乘早多背誦優美的詩詞歌賦及經典篇章,對於學習古文,肯定可以打下堅實基礎。
這方面我有一些親身體驗,頗爲有趣,可予讀者分享。
自女兒小學二年級始,我就教導她背誦詩詞,到了高小階段,就背誦古文篇章,例如《水調歌頭》、《醉翁亭記》和《兵車行》等。在此過程中,我固然有作解釋,但背誦和聆聽(教育局網站或youtube上的古文朗誦)仍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
到了小五、六階段,我發現了幾個有趣現象。
第一, 她可以自行理解文言文中虛詞的意思和作用(如「之」、「乎」、「者」、「也」、「矣」、「哉」、「爾」),而不用過多解釋;
第二, 更容易想像/猜到古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雖冒風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廢」(《與王昆繩書》),其白話翻譯是「雖然頂風冒雪(趕路),(或者)入住旅館,(即使旅途勞累),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廢」,括弧中的内容均是省略。我以前需要費舌解釋,後來她就能夠自行猜想;
第三, 具有一定程度的斷句能力,學習成語時亦可以事半功倍,不用死背硬記;
第四,由於重英輕中,本地學童容易以英文詞彙及語法作為權威參照,來運用中文。譬如將英文的proud等同於中文的「驕傲」,但前者是褒義,後者是貶義,結果人人都感到「驕傲」,卻排擠/無視「榮幸」、「光榮」、「榮譽」和「自豪」等更為恰當的中文詞彙;或將英文的share,以中文的「分享」來配對,排擠了「分擔」、「承擔」、「擔當」,忘了我們只能「分擔苦楚」而不能「分享苦楚」。
篇幅所限,無法列舉情況更加嚴重的歐化語句。背誦古文是糾正這些不正之風的良法,一是中文詞彙更爲豐富,二是即使寫出冗贅不順的洋化句式,但因有了文言基礎和敏感度,較爲容易發現不妥之處,予以修正。
第五,中文科是女兒費時較少,但成績最好的科目。(同班還有幾位背誦古文的同學,以及幾位同齡朋友也有類似體驗和效果。)
以上項目,本地老師多採取西式語法,如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等,予以分析;或者用上大量時間,對某個虛詞(亦包括省略句和成語)予以解釋。如此做法固然有一定效用,但耗時費力,事倍功半。
至於套用西方語法來以解釋文言文,容易支離破碎和過於機械,亦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中國文字之語法,是用意義來互相關聯,前後呼應,靈活變通,與注重語法規則的西方語言似乎很是不同。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到底是互有共性,還是南轅北撤,值得繼續探討。
故此,在仍未建立一套完備的「科學方法」來學習古文之際,傳統的背誦法依然是學習古文的最佳方式。透過背誦,學生無意中就掌握文言文的字句結構和音韻平仄,促進語感、記憶、審美等能力的提升。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由量變轉為質變,習慣了文言的表達方式,自然就能夠分辨其中涵義。
如此學習古文,就會倍感親切,不再陌生和害怕。即使遇到較深篇章,也不會手足無措,一頭霧水,可以根據上文下理,予以想象,嘗試理解。所謂「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是如此。
在此有幾點需要補充。
一、良好的中文教材
選擇良好的中文教材相當重要。在初小階段,內地出版的《民國中文課本》很值得推薦。這套叢書文白參半,用上淺白文言和優雅白話,精煉簡潔,兩相調和,既消除了文言古奧難懂的障礙,又保留了凝練典雅的精華,且無現代教科書歐化語句的累贅,絕對是上佳的中文典範。
在此舉出數個例子,以作示範:
「竹簾外,兩燕子,忽飛來,忽飛去」,這已是中文短句的典型示範;
「姐妹同坐燈光下,用手作影戲,姐作雞,妹作鷹,鷹捉雞,妹大笑」,寥寥數語,童趣盎然;
「巢中小鳥,賴母哺食,久之,毛羽豐滿,皆出巢,自覓食物」,21個字就説明了自立自強的觀念;
「兩兒食棗,餘一枚,兩兒相讓,皆不食。適有丐至,遂與之」,説出了禮讓和同情的兩大道理;
「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內,父見客,問姓名,父坐右,客坐左」,其中的「迎」字,包含了多少禮節和待人之道。
程度較深的如下:
「天初曉,鳥啼樹間,披衣下床,推窗一望,東方已白,紅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幾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鳥聲漸少」,描述了日出美景;
「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最多。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唯菊獨盛」,描寫了菊花的外觀,氣味和生長特性。
這些文字短小精煉,屬於上佳中文,讀起來富有節奏,猶如兒歌。該套叢書由近代文學大家精心編寫,插圖雅致,具有農圃之樂,山川之美,尤其適合幼稚園和初小階段的學童誦讀。我曾於本欄撰文介紹這套叢書──〈學習中文的一流讀物──民國中文教科書〉,可予參考。
二、多聆聽古文誦讀
文言文不但用字精煉,言簡意賅,亦具有音樂上的韻律感和物理上的震盪力,予以誦讀,聲韻鏘鏘,如沐春風,令學生更容易掌握箇中語感和韻味。
這類相關古文誦讀資源相當多,例如教育局網站上有《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原文及誦讀錄音古文誦讀》,時常聆聽,可令孩子更加熟悉古文的聲韻,掌握其中語感,也能增強記憶。此外,招祥麒博士在YouTube上所誦讀的《兵車行》、《長恨歌》、《水調歌頭》及《短歌行》等古文篇章,抑揚頓挫,也很值得聆聽。
這種方法既是免費,亦不耗時間,孩子閒時聆聽,熏陶浸淫,收效極大。
三、反復誦讀,深入體會
這種方式適合高小階段,可於《古文觀止》中選擇十多篇文章,(數篇亦可)予以基本了解,然後深入細讀,反復背誦。
例如《兵車行》一文,我就建議女兒幻想自己就是杜甫,佇立橋邊,看著這一幕幕淒慘的徵兵過程,感受現場的氣氛,留意人們的神色和反應。譬如「牽衣頓足攔道哭」這一句,到底誰在「牽衣」、誰在「頓足」、誰在「攔道」哭泣,他們的心情如何,有何不同,這些都給她無限聯想,不但學到古文和歷史,也萌生出惻隱之心和反戰概念。
整篇《兵車行》不過159個字,其中卻包含了歷史、文化、價值、倫理、遣詞用字、佳詞佳句等諸多元素,學子只要深入理解,反復誦讀,獲益必然極大。
順帶一提,現代網絡上最受歡迎的就是戰爭遊戲,一槍爆頭,血肉橫飛,戰爭和死亡對於青少年來説,已是司空見慣,近乎麻木,他們已將虛擬和現實混為一體,難以區分。如此現狀,正在侵蝕著新一代的感受能力和惻隱之心,甚至影響到正常社交能力。
故此,從現實歷史出發,重視價值熏陶的詩詞古文,如果能夠普及,百分百是糾正時代之弊的好藥方。
四、相應方法和政策支持
在教學方面,學校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YouTube上有大量相關資源)使靜態的文本更具形象,喚起孩子的想像;亦可以在班上進行古人角色扮演,或者舉辦校內古文背誦比賽,增強學生的趣味性和積極性。
當然,如果政策上能夠將背誦古文詩詞列爲校内獨立中文科目,寫上成績表,收效必然更大。如此既不會增添老師負擔,也可發揮家長的主動性,願意參與教育孩子(如幫忙練習背誦),孩子們也更有動力學習古文。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中文水平和興趣不斷提高,也減輕了學校和老師的壓力,提高了學習進度。
五、少些功利思維
如果背誦目的只是為了盡快提高成績,那很容易事與願違,繼而半途而廢。成績與操練式補習密切相關,但難以產生興趣和樂趣,長遠來説更有反面效果。
學習古文,必須有長遠視野,將之視爲文化熏陶和建立價值的重要歷程,假以時日,自然就會提高孩子的樂趣和信心,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成績亦必然提高。由於少了密集操練和補習,孩子的空暇時間更多,可善加利用。如此良性循環,亦減少了兩代人對於學習中文的衝突和懊惱。
兒童時期的古文背誦實在是無比重要,好處多不勝數。如此習慣越早建立愈好,且要持之以恆,收效則愈大,何文匯教授有〈學好中文 背誦有益〉一文,對古文背誦極爲推崇,很值得參考。
小結
學習和掌握本國語言,豐富自身的文化涵養,本是自然不過,天經地義。但基於種種原因,在香港卻事倍功半,荆棘满途,說是滿目瘡痍也不為過。這裏固然有社會背景的限制,以及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但一些似是而非,本末倒置的觀念,亦成爲學習古文的最大障礙,這些將於下文繼續討論。
論古文教育 3-2
延伸閱讀:〈我們需要高水平的民族感情〉(論古文教育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