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一:乾卦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由這一期,便開始解釋六十四卦的大象傳辭了,希望能把《大象傳》所示的卦象、以及卦辭中的每一個字,都能作淺近易明的解說。
六畫的「乾卦」,上下兩卦都是三畫的「乾卦」 ,構成了六畫,仍稱「乾卦」。六十四卦的叫法,除了用「乾」、「坤」等卦名稱呼外,也會兼用它的上下卦象來稱呼,先上後下,如第三卦是「屯卦」 ,便稱「水雷,屯」。但碰到相同的兩個卦重疊,如「乾卦」便不會說「天天,乾」,而稱「乾為天」。其他七個同卦相疊而成的卦都是這樣。
「乾卦」《大象傳》辭中「天行健」三字,涉及如何斷句。習慣上都讀成「天行健」,但究竟是「天行健」還是「天行,健」呢,值得談一談。《大象傳》的體例是很整齊的,每則《大象傳》辭都分三部分,一是卦象,二是卦名,三是義理。(見概說十《大象傳辭的特色》)其他六十三個卦都這樣,「乾卦」當然不應該例外。根據這個看法,「天行健」三字,便要有卦象和卦名兩部分。那麼「天行」便應該是卦象,「健」字應該是卦名,應該讀成「天行,健」。這個卦現在通行的卦名是「乾」,為甚麼這裏卻是「健」呢?
「乾」字現在有兩個讀音,一個是粵音「肝」,即「乾燥」的「乾」,一個音「虔」,只用在這個卦名上,其他如「乾宅」、「乾造」等,都是由這卦引申出來的意思。《說文解字》釋「乾」字說:「上出也,从乙;乙,物之達也;倝聲。」段玉裁《注》說:「此『乾』字之本義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為卦名,而孔子釋之曰『健』也。」《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注音,說「倝聲」。「倝」讀音,近「乾燥」的「乾(音肝)」而不近「乾坤」的「乾(音虔)」。段玉裁認為,這字本來只有一個讀音,「虔」音是俗人分出來的。不過,他仍注了兩個音,(「渠焉切」又「古寒切」,即現在讀成的「虔」和「肝」),算是從俗了。從段玉裁的注中,我們看到了「乾」和「健」的關係,他說「孔子釋之曰『健』也」,即「乾」是「健」的意思。這樣說,這則《大象傳》辭便是把「字義」放在卦名的位置,這仍不符合《大象傳》的體例。
「健」字本就是卦名
出土文物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1973 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楚帛書有關《易經》的材料,凡是「乾」的地方,都寫成「鍵」,「鍵」、「健」相通,因此可見,「天行健」的「健」字本就是卦名。這樣《大象傳》六十四則卦辭的體例便很一致了。「天行,健」,「天行」是卦象,「健」是卦名,卦名亦反映了卦義,是「剛健」的意思。《大象傳》的通例是釋象名卦以明卦義。
「天行」又是甚麼呢?很直覺的看法是「天體的運行」,那麼「行」字便是動詞了。不過,《大象傳》「乾卦」這句卦辭,和「坤卦」的卦辭恰好成對。「天行健,地勢坤」。「勢」不可能是動詞,那麼「行」也不可能是動詞,那麼便要從它另外的解釋去考慮。廖名春《周易乾卦新釋》說:把「行」解作「行列」、「陣行」、「排列」的意思,這樣兩則卦辭便能成對了,「天行」是「天象的排列」的意思。不過「天體的運行」和「天象的排列」在意思上沒有太大的分別,古人釋這兩個字,兩種理解都是有的。好像朱熹說:「天無體,只二十八宿便是體。」(《周易本義》)這便偏向「天象的排列」,而俞琰說:「天虛空無形,無以見其行,二十八宿之行,蓋即天之行也」,便偏向於「天體的運行」。
日月星辰運行不息
《大象傳》不涉及爻的象徵和解釋,因此,雖然,爻辭和《小象傳》把六爻都說成是龍,由「潛龍」,一直到「亢龍」,《大象傳》卻完全不提及那些龍。它只用了「乾卦」的基本象徵義「天」。兩個「天」,可聯想成廣闊無垠的蒼穹上面排列成行的星宿。日月星辰是運行不息的,人亦應仿效這個天象而不息。但「不息」和「自強不息」亦有一些差別。人的生理和心理,有自然怠懈的趨勢,因此必須有一「自強」的自覺,才能不息。因此,「不息」是一種單純的模仿,「自強不息」,才達到一種道德自覺的高度。虞翻(三國時易學家)解釋「強」字,引《老子》「自勝者強」(自己能克制自己的自然趨勢)一語,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至於「君子」一辭,在《大象傳》裏,是指統治階層的人來說的。《大象傳》中,多是對統治階層的教訓勸喻,稱他們為君子,為王,為先王,有時稱為后,后也是王的意思。孔穎達說:「言君子者,……通天子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周易正義‧孔疏》)當那些卦辭只涉及人的道德修養時,這「君子」一辭便和後世只從德性來形容的君子沒有甚麼分別。但如果內容只涉及統治者,便不能這樣理解了。這則《大象傳》辭「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就是說,君子根據天體的現象,學習到自強不息的道理,這適用到每一個人,不單是統治階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