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也談李怡

也談李怡

李怡是一個有良知的傳媒人,講真話的自由,便是他的最後底線,遷居台灣雖無可奈何,但亦別無選擇,最起碼他能在一個有真正民主、自由的華人地方安息。

馮應標 作者: 馮應標
2022-10-11
文化點滴

標籤: 七十年代人性伴侶雜誌社全球化李怡民主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蘋果日報
李怡生長在一個文藝世家。(李怡Facebook圖片)
李怡生長在一個文藝世家。(李怡Facebook圖片)

剛在台灣病逝的李怡,是香港資深傳媒人、政論人和非小說類作家,亦是由擁共轉反共的香港名人之中,具代表性的,而他不是紅衛兵式的、或郭沫若偽文豪式的擁共,也不是林彬謾罵式的反共,他是用較平和的筆觸去擁和反,亦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論。

李怡(筆名,真名李秉堯,1936-2022,享壽86歲)祖籍廣東新會,在廣州出生,12歲解放前夕(1948年)移居香港,1954 年在著名左派香島中學畢業,然後在香港的上海書局編輯部工作,並開始投稿《文藝週刊》,得到它的主編、中共在香港的統戰大將羅孚賞識、提拔,這是李怡50多年寫作生涯的起步點。

文藝世家之後

生長在一個文藝世家,李怡父親李化(1909-1975)和堂兄李晨風,皆著名粵語片「進步」導演,叔李剛和姑姐李麗蓮,皆在長征後投奔延安加入中共。李剛是大提琴樂師,一生在大陸的古典音樂界工作,曾在1980年代任國務院文化部藝術局領導,在2007年辭世。

李麗蓮是1930年代上海歌影明星,與江青等人在1937年投奔延安,解放後曾任中共對外聯絡部和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部長,從事統戰工作,於1965年病逝。她的第二任丈夫歐陽山尊是劇作家,後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副總導演,他是名導演歐陽予倩之養子。

李怡與妻子梁麗儀在1960年結婚,梁氏在香港出生,父和胞兄皆中共黨員,她亦是在香島中學就讀並結識李怡,她中學畢業後回國升讀大學,畢業後被安排在寶安縣鄉間。後來轉往深圳教書,並加入共青團,1974年才偕同兩個女兒赴港與李怡團聚,被安排在商務印書館任職,於2008年病逝,「李怡」筆名便是太太麗儀的諧音。

1974年在深圳水庫的李怡全家福,左起:妻梁麗儀、兩女兒、李怡。(李怡Facebook圖片)

由《七十年代》走到《九十年代》

1960年代李怡與友人合辦「伴侶雜誌社」,出版了一系列文藝叢書和兩本雜誌,其一是在1963年創刊、娛樂性和銷量皆高的《伴侶》半月刊,其二是1966年創刊、只出版了四期的純文藝月刊《文藝伴侶》。到了1970年,34歲仍「堅信社會主義有出息」(牟宗三或Edmund Burke名言,大意)的李怡,便創辦了非常擁共的《七十年代》雜誌,此際他對文革的態度,與金庸的《明報》是南轅北轍的。後來李怡披露,當年《七十年代》是有中共資助的,當然,他的妻和女兒此際仍身處大陸。

筆者在中學時期便開始睇雜誌,左中右皆有涉獵,《七》是其中之一,家貧中學生的我,只有能力幫襯奶路臣街的舊書店,大學畢業後才有錢在加拿大長期訂閱《七》、《廣角鏡》、《明月》等。李怡後來轉軚,先只評共,繼之而才是抗共、反共,在1984年得到一群志同道合者包括司徒華的入股資助,雜誌便脫離親共陣營、更名為《九十年代》,他一直任總編輯到1998年停刊,期間曾用筆名齊辛、舒樺、余從哲等。李怡坦認,是太太回港後向他披露大陸的實況,他才開始懷疑自己的信念,筆名齊辛是「齊心」的諧音,即是夫妻倆齊心寫文之意。

李怡在1990年代初為《信報》寫稿,到1995年始為《蘋果日報》寫社論,其實他在六四時已認識黎智英,後來黎通過《蘋果日報》社長董橋,在2005年邀他任該報的「論壇」版主編,直至2021年停刊為止,一做便是16年。李怡與台灣的關係,始於《七十年代》當年對「黨外」的長期和詳盡報道,特別是「江南案」,後來《九十年代》在台灣被解禁,1990年李怡便出版了它的台灣版,並經常走訪寶島,尤其是在台灣《蘋果日報》出版之後。

除了文字傳媒,李怡在2000年代開始,用他亦是平和的音容,經常出現在電台和電視台的節目中,如主持港台的《一分鐘閱讀》。近年李怡在自己的Facebook專頁發表文章,逝前有自傳式專輯《失敗者回憶錄》(上文資料有引自〈失敗者回憶錄45、131至134〉)。失敗者,相信是李怡對中共的失望和理想破滅、對香港前途的失望,或自嘲。

依筆者愚見,1970年代的李怡,絕對是一個中共的統戰中堅,他想說服的,是當年香港的青年知識菁英,就如中共在解放前、國府治下的大陸統戰工作一樣,這點他絕對是成功者,多位有影響力的政論人如吳志森,便自認是深受了他的影響。但亦有不少人如筆者,通常只信其一半,因為大躍進、文革、六七、香港海面的浮屍、和每月都要寄舊衣服和食物返鄉下的事實,有誰仍相信國內是形勢大好。在尼克遜訪華後的1972年暑假,筆者便首次去大陸一遊,親身見識一下。

大陸改革開放後,官方揭露大量文革的真相,然後是1989年的六四、回歸後的香港,尤其是近年的抗中運動,這種種對李怡有很大的衝擊,尤其是當他見到不少青年人的投入,以及政府對付他們的手法,他便愈來愈對港府和中共不滿、批評亦愈來愈嚴厲,在《國安法》頒布後便決定遷居台灣。其實,中共對李怡是比較關照的,《蘋果日報》的上中層多人包括黎智英,都被港府控告和還押收監,但對作為論壇版主編和主筆的李怡,似乎尚未見到有任何檢控。

人性DNA

筆者不是定命論者,但歷史是不斷地重演的,情節當然不會是千篇一律。而歷史能夠重演,因為這是人的歷史、4000年以來的信史,亦即是展示人性的紀錄,而人性DNA相信變化不會太大。人類是生物界的一員,既然是生物,求生便是人的本性,小我的求存,可以是自私、自衛,甚至損人利己、批鬥親友,但大我的求存,亦可以是捨己為人、真心為人民服務、冒死進言王帝的新衣,或起碼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文革式的人性踐踏會否重演?或許這是令李怡擔心、以至失望的。

由六四民運、反23條、反送中、至《國安法》之前的每年夏季遊行,上街的人數和定期的民調,都說明了香港民心大部分的所向,今後這些港人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怎麼樣的生存空間?香港的97回歸,實與大陸49解放後的發展,有頗多相似的地方,港人不妨加深了解,作為未來的參考。

日本篡改二戰侵略他國歷史以愚民,但在今日全球一體化的資訊環境下,紙又怎能包住火?近期有報道指香港有聲音,對往日英治下的殖民歷史和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抗日和國共內戰的歷史,已在中小學教科書中有所修改。可幸不少原始資料已流傳海外,篡改或禁談只瞞得一時,真相終有水落石出之一日。

李怡自言一生追求自由,自由便要有法治,真正的法治便要有民主。李怡是一個有良知的傳媒人,講真話的自由,便是他的最後底線,遷居台灣雖無可奈何,但亦別無選擇,最起碼他能在一個有真正民主、自由的華人地方安息。

更多精采文章

  • 陳文鴻教授:歐美衰落,新興大國聯手替代? 金磚諸國如何攜手去美式全球化?陳文鴻教授:歐美衰落,新興大國聯手替代? 金磚諸國如何攜手去美式全球化?
  • 泰國政壇掀巨浪 拆解他信回國泰國政壇掀巨浪 拆解他信回國
  • 發揮蝴蝶效應 亞洲大學肩負跨國創新重責發揮蝴蝶效應 亞洲大學肩負跨國創新重責
  • 讀歷史沒有用?取決於學習心態和方式讀歷史沒有用?取決於學習心態和方式
  • AI的現在與未來對教育有何影響?AI的現在與未來對教育有何影響?

  • 萬人傑語錄VS毛語錄
  • 趣味讀成語,飲食有典故
  • 甘健成的《鏞樓甘饌錄》

馮應標

加籍華人,退休加拿大職業工程師,祖籍廣東中山,香港出生長大,畢業於九龍聖芳濟書院(中五)和加國亞省省立大學(工程系學士,1979),其後一直在加國工作至退休,1980年代開始在香港的報刊上發表文章,近作有《李小龍年譜》(中華書局,2017)。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七十年代人性伴侶雜誌社全球化李怡民主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蘋果日報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