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潭冷月沉寶鏡,電光影裏斬春風。」
為什麼談李小龍呢?這是被近日流行的一句“Be Water”挑動的。花旗佬近日也把此說抬棒一番,但我可不肯定大洋兩岸用此句者是否深究此言之真義,有沒有深入「那萬丈深海之下的心」。這句話來自描述日本一代劍聖宮本武藏生平的三本小說,但我忘了是哪一本,可能是吉川英治的小說,不過我最動心的是小山勝清的「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因為巖流島決鬥前的武藏只是一位決鬥者,不斷在生死對決、白刃交加之中打磨劍術,雖也漸入佳境,由術入道,但仍執着於勝負,執劍不放,所謂「劍即一切」。
巖流島後,亦即武藏的下半生則極少決鬥,由一位「武者」蛻變為一位「襌者」,讀書、繪畫、鑄塑,後期更放下大刀,僅腰插小刀,自在生活於市井,亦曾閉關隱居整理思緒感受,寫出了《獨行道》、《三十九條》和《五輪卷》。
文首引錄兩句的第一句便相信出自其手筆,乃其劍道心法。第二句襌詩是我併上去的,所謂──
「靜觀天地,截斷中流」也。
「截」──我對「截拳道」的體會,也是此意:內外皆截斷,一劍倚天寒。外在形態是出手截斷對方的心氣勁,什至乎連根截斷;內在心態則是截斷妄欲妄念妄執,以能明心見性,萬里一空。
這動靜之境或可表達為: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極靜之中的極動,等同《聖經》創世記的萬丈光華於空虛渾沌、淵面黑暗中爆發出來,一下子由全黑暗變為全光明,沒有漸進,豁然開悟。
李小龍的截拳道便是他的「頓悟」,雖非大徹大悟,但也是一下子、天開了。
李小龍與宮本武藏是同一類別的「大地人物」。
這是從襌的角度看李小龍,但我這兩天翻了一下剛買回來的《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却有驚喜。(英文原名為Bruce Lee-Artist of Life,似乎譯為《生命的藝術家》,更為恰當,以免誤之為所謂的心靈雞湯。)
「……這也說明了『不抵抗及非暴力』的原理……」。
這是李小龍的筆記原語,詫異吧!
不用詫異,因為李小龍的心,乃是放在中國文化的「道家」及「襌宗」之中。
他的“Be Water”並非停留在表面的戰術和戰鬥型態,雖然《孫子兵法》也是立足於道家文化,但道家的「水很深」──「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其「上善若水」,不能單薄化地僅視之為「善策」,只用來搞手段、搞鬥爭;奉勸大洋兩岸的“Be Water”人士,多做點學問,「開往水深之處」,深切體悟「水之善」,不要淺水翻撲混搞。
還有一個值得玩味之處──李小龍截拳道之催生或可概括為中國文化對美國文化暴力一面的抗爭,於硬性及軟性種族歧視及欺壓之下,打出頭來,爭取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尊嚴(由Chinaman變為Chinese)但有些推崇“Be Water”者卻「盲目」崇拜美國,怪哉!
「武」實為「止戈以武」
其實,李小龍之所以成為「李小龍」,跟宮本武藏一樣,是經年不斷磨練、研究、思考的成果──他倆都是「尋道修行者」,亦跟王陽明一樣,對時人及後人的影響是人格及學識修養的自然影響,「無為而無不為」,不求而來,非靠赤裸的暴力恐嚇及壓逼。
不論支持及反對,必須深入了解然後取態──「靜觀天地,截斷中流」,不下靜觀功夫,如何理性判斷,精準地一刀兩斷呢!霍元甲精武會的精神是「武乃止戈,母持力勁,業精於勤,必有所成」,又可從另一個角度拆解「武」字為「止戈以武」,即以大勇(道德勇氣)制止暴力,特別是泛濫的暴力。
發洩性及破壞性的「社區暴力」以及持勢殘民、違法忘本的「錦衣衛式暴力」都是破壞民主的。民主的精神和民主社會的建立發展,或可向老莊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