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生活 中西田園詩 意涵大不同──管窺香港的田園體驗

中西田園詩 意涵大不同──管窺香港的田園體驗

陶淵明固然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體悟,但也有「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的感慨。那西方田園詩又是如何演繹田園生活呢?根據天人合一理論,人類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做田園勞動無非是尋覓到自身本源而已。

施林海 作者: 施林海
2022-01-07
憑欄瑣記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中西比較勞動天人合一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田園田園詩異化聖經自然華茲華斯農務潮流農活陶淵明
Ca fait déjà un fameux bail(原來逝去年月多)。
Ca fait déjà un fameux bail(原來逝去年月多)。

前輩隱居於獅子山坳,前眺吐露海灣,後依翠綠山巒,一條小溪自山頭涓涓流淌而下,繞過村居,流向山腳,頗有「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之感,是香港難得的田園風光。

高憑遠眺最佳處。 江山靜好,歲月無驚。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在陶淵明的詩句中,固然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境界,但也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描述,更有「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的感慨,道出了田園生活的辛苦及疲累。

前輩有此田園環境,令人羡慕,但認真打理起來,頗爲耗時費力,簡單如拔除山邊雜草,我等幾個大男人也要汗流浹背的忙上大半天,更加體會到古人田園生活辛勞的一面。

 

1 of 17
- +
流動的時光
獅山小路桃花落,細雨斜風獨自歸
山蹊小路歸來晚
疏窗小博山,窗外鳥關關
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
執鼠無功元不劾,一簞魚飯以時來
朝慵午倦誰相伴
山中小霸王
母與子
生命
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鳥倦返故林
天南地北雙飛客
日落獅山
獅子山下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1. 流動的時光

2. 獅山小路桃花落,細雨斜風獨自歸

3. 山蹊小路歸來晚

4. 疏窗小博山,窗外鳥關關

5. 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

6. 執鼠無功元不劾,一簞魚飯以時來

7. 朝慵午倦誰相伴

8. 山中小霸王

9. 母與子

10. 生命

11. 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

12.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13. 鳥倦返故林

14. 天南地北雙飛客

15. 日落獅山

16. 獅子山下

17.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詩經》農事詩,半點不悠閒

說起田園生活,我們往往想起東晉詩人陶淵明。其實,陶淵明並不是第一個描寫田園生活的人,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不少篇章涉及此類題材,後世稱爲「農事詩」。根據統計,《詩經》中的農事詩共有11篇,分別是《豳風》中的《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和《大田》,《周頌》中的《臣工》、《載芟》、《良耜》、《噫嘻》、《豐年》和《思文》。

和魏晉之後的田園詩相比,這類詩側重敘述勞動場面,很少描寫田園風光,更不具備藝術審美和寄託情志的特徵,主要還是描述「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日常生活。在這些詩作中,田園勞動是農民賴以謀生的活動,相當艱辛,是審美的對立面。

譬如按月敘述諸種農村生活的《七月》,雖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的春天田園景物描寫,但通篇基本上是描述農夫的勞動情況,反映了農夫的辛勞、貧困和精神創傷。文中的 「七月流火」預示着「暑去寒來」,但到了寒風凜冽的冬季,這些農民卻「無衣無褐」,只能發出一句「何以卒歲」的呐喊,營造了一個淒涼悲切的氛圍。

《詩經》〈七月〉的場景。

這種題材直到魏晉之後,因玄學興盛及政治環境等原因,才逐漸演變成以審美與寄情爲主的山水田園詩。

理想與現實──二元對立的西方田園詩

如果將中西田園詩做一比較,頗爲有趣。西方文藝領域對田園題材大致採取兩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理想化的迴避,忽視現實和勞動元素。例如古典文學中的牧歌(Pastoral)就刻意迴避田園的勞作場面,因為它不夠高雅,也不符合人們對 「理想黃金時代」的想像。

在古希臘時代的田園詩中,勞作尚是必須的,且得到詩人的讚美。但自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維吉爾(Virgil Abloh)開始,田園生活就被理想化和浪漫化,定格為一種人間天堂式的烏托邦畫面。

在這些田園詩中,土地不需要耕種,因為樹木和田野能自動生成果實;羊群不需要放牧,因為美好的環境裏隨處都有豐美的牧草。牧人和農夫生活富足,因為大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保障。值得留意的是,如此田園意象與聖經内容息息相關,在此不贅。

古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Virgil Abloh)
古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Virgil Abloh)
《聖經》中的伊甸園
《聖經》中的伊甸園
西方古典牧歌的場景
西方古典牧歌的場景

隨後的田園詩繼承了這一浪漫化傳統,為了展現人類美好的黃金時代,必須對眼前的辛勞與苦難視而不見,如18世紀英國詩人蒲伯(Alexander Pope)所說,「只展示它(田園)的純真,而藏起它的痛苦」。

如畫美學(Picturesque)的創始人吉爾平(William  Gilpin)同樣認為勞作場面不適合入畫,因為它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缺乏原生的美感,「……公鷄,麥田和農夫,這些都是希望能夠避而不見的東西。」

英國詩人蒲伯(Alexander Pope)
英國詩人蒲伯(Alexander Pope)
如畫美學(Picturesque)的創始人吉爾平(William Gilpin)
如畫美學(Picturesque)的創始人吉爾平(William Gilpin)

第二種態度源自18世紀英國文壇對傳統田園詩的激烈挑戰,認爲田園文學應該著眼現實,抒寫鄉村人民的艱辛勞作和悲苦生活,詹姆斯・湯姆遜(Tomson James)的《四季》、奧立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荒村》和喬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的《鄉村》等詩作都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描寫鄉村,再現農民的艱辛、貧困和悲苦。

既為詩人,也是牧師的克雷布寫出18世紀以來英國鄉村生活的貧困,指責傳統田園詩過於虛假,疏離底層,將詩意淩駕於現實苦難之上;高德史密斯筆下的鄉村風景毫無美感,鄉村生活則令人憂傷和絕望。這些詩人都懷着人道主義精神,揭示田園生活中的困苦,表達出對窮人的憐憫和關注。

奧立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喬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

然而,西方田園詩中的理想與現實是否就如此涇渭分明,不可融合呢?十八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巧妙的融合了兩種觀念,渾然天成,寫出了兩者互為表裏的田園詩,影響巨大。

華茲華斯的融合觀

有「湖畔詩人」之稱,與雪萊、拜倫齊名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糅合了以上兩種對立的觀念,將之融入自己的詩作中。他的詩作中既描述貧困鄉村及艱辛勞作,亦讚頌其中的詩意和生機。在他看來,農耕勞動有兩大功能。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第一,它可給予人類精神上歡愉和力量。自然勞作雖然帶來身體的疲憊,卻賦予精神一種自由與輕鬆,故此,鄉間勞作雖然辛苦,卻有着最大的福祉──人們不僅自然中獲得物質饋贈,還可汲取精神力量。

其二,鄉間勞作更能體現勞動本身的樂趣和意義。華茲華斯認爲「艱辛勞作是痛苦的折磨」這種觀念本身具有濃烈的精英主義味道,是勞心者對勞力者「高高在上」的同情,也是對勞動本身的誤解。遠古時代,先民用自己的勞動果實祭獻神靈和自給自足,既自豪又滿足。進入文明社會,特別是工業文明後,人類對於勞動的描述和記憶才愈來愈帶上痛苦和埋怨的色彩 。

故此,華茲華斯認爲勞動的意義不僅是滿足生存需要,還能給人帶來尊嚴和滿足。在他的田園詩中,常常以艱辛的勞作反襯出鄉間卑微人物的愉悅與活力,以及其中蘊含的偉大、高尚和詩意。

華茲華斯對於田園的觀念,與我們的陶淵明有些相似,都是看到田園生活的兩個面向,繼而讚頌田園生活。但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例如中國是「天人合一」,西方是「天人相分」;中國是「心性自然」,西方是「神性自然」;中國田園詩的發展綿延不絕,西方則是時斷時續。總之,不同的文化對自然賦予不同意義,繼而產生不同的自然審美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中文大學合一亭
中文大學合一亭

抗拒異化的田園體驗

根據馬克思理論,理想的勞動過程是意圖改變外在世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並不是生活的目標,生產的產品被他人所佔有,人脫離了自己的本質,只能靠市場價值來衡量。人的本質因此被剝奪,以致產生人性剝離或喪失的現象,導致異化。因此,現代人很容易產生無力感、孤立感、無意義感及自我疏離。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本質被剝奪,從而導致異化

故此,田園勞動是一種「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或「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的過程,可以紓緩或對抗異化。中國以農立國,即使經過近百年的急速變化,但田園生活的傳統依然存在。

内地近年流行田園生活視頻,大受歡迎,某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去異化」的憧憬及渴望,渴望得到視覺和心理上的補償。如果條件許可,不少内地人會在露台或小花園佈置園藝,種植花草,有些人乾脆直接搬去城市邊緣,或者二三綫城市,或者改造舊屋,或者重新布置,過起現代陶淵明的生活。

 

1 of 3
- +
内地的陽臺種植
内地的陽臺種植
現代歸園田居

1. 内地的陽臺種植

2. 内地的陽臺種植

3. 現代歸園田居

本地奇特體驗

10年前機緣巧合,我在小區樓下租了幾塊田,既可種菜自用,亦可放置盆景,算是對田園生活有一點體驗。女兒小時候的蔬菜全都是自供自給,百分百有機。打理工作多由幫傭負責,我偶爾去鋤地鬆土,或者爲盆景換泥,每每做完這些體力活,都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遇上諸事不順,心情鬱悶之時,做些農活肯定有紓緩情緒,緩解壓力的作用。

 

1 of 3
- +
樓下的小菜田
從小開始做園藝
認真澆水

1. 樓下的小菜田

2. 從小開始做園藝

3. 認真澆水

有段日子,我曾埋首盆景,如痴如醉,那時也是精神上相當困擾的階段,打理園藝給我帶來莫大的安慰和寄託,也得到美學上的享受。

如果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看,興許人類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投入大自然,做有關大自然的工作,無非是回復本性,尋覓到自己的本源而已。

 

1 of 8
- +
一起農耕的堂弟妹
我也來修剪盆景
同心協力
摘矮瓜
自己種的大冬瓜
小小收成
菜葉與蝸牛
有機小番茄

1. 一起農耕的堂弟妹

2. 我也來修剪盆景

3. 同心協力

4. 摘矮瓜

5. 自己種的大冬瓜

6. 小小收成

7. 菜葉與蝸牛

8. 有機小番茄

好幾年前香港興起務農潮流,傳媒爭相報導,一地難求,有的人甚至在工廈天台種植,但數年下來,似乎又趨於沉寂。我有位鄰居當時也參與其中,租了我旁邊的一塊田,時而帶著孩子來農田玩樂。當時我還挺熱心,給了他一些種子和菜苗,告知種植竅門。

但良好關係還未萌芽,我就收到管理處的電話,稱有租戶擔心我所種的富貴樹(裂葉福祿桐)將來會愈長愈大,根部會將田邊的地磚頂裂。我探聽了一下,原來就是那位開口閉口Ricci Hall的香港中產新農友。

我提供資料予管理處,證明該樹根部很淺,不可能會影響地基云云。但是管理處對投訴的關注遠遠超過了解真相,我也意志不堅,很快妥協,將那棵樹木移送給管理公司,移植在屋苑平台。

説來有趣,移樹一個月後,這位新農友的三個月租約到期,竟然就此不租,據説覺得玩夠了云云。我看着那個空空如也的樹坑,感覺奇特有趣,看來這類中產對於投訴的興致,遠大於實際操作;對園藝的獵奇打卡,也遠大於興趣愛好,以馬克思的理論來説,屬於異化相當成功的類別。前幾天他在電梯裏碰到我,還熱情地打招呼,「施生,你塊田種得好好喔。」

那棵被迫移走的小樹卻因擾得福。由於從盆移地,現在已經長得高大茂盛,樹冠猶如一把碩大的綠色雨傘,綠意嫣然。5年過去,土地絲毫沒有被樹根破壞之象,反而泥地上長出了一些不知名的花草,煞是好看。如今高大茂盛的樹

附註:
2015年余光中教授曾於中文大學主講「中西田園詩的比較」,内容橫跨中西,涉及面很廣,值得收看。

更多精采文章

  • 生存、生活、生命生存、生活、生命
  • 讓中醫學走進幼稚園 如何幫助推廣中華文化?讓中醫學走進幼稚園 如何幫助推廣中華文化?
  • 東西文化各不同  輕嘗淺酌說「瘦馬」東西文化各不同 輕嘗淺酌說「瘦馬」
  • 我們需要高水平的民族感情我們需要高水平的民族感情
  • 救,還是不救的生命教育救,還是不救的生命教育

  • 劉德華的成功方程式
  • 你如何命名2021年這部影片?
  • 無味晚飯

施林海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事中醫藥行業,師從歐陽衛權教授和李賽美教授,近年參與李賽美教授主編之《名師經方講錄》系列叢書,擔任副主編。平素醉心攝影、盆景、奇石及舊物收藏,篤信文化和藝術能夠豐富人生。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西比較勞動天人合一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田園田園詩異化聖經自然華茲華斯農務潮流農活陶淵明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陳茂波表示,本地樓市整體穩定,是否「撤辣」須務實檢視。(政府新聞處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股評人David Webb認為,不應為高風險的投機活動提供合法性。(David Webb 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David Webb籲港府 勿透過證監會監管加密貨幣交易 指徒為投機活動提供合法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7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影片

  • 黃錦輝教授:共和黨為何反對美國陷入俄烏戰爭太深?中國逐漸偏離歐美 不依靠西方經濟?
  • 陳鳳翔:美國向中國提出「四不一無意」是真情還是假意?為什麼中俄愈走愈近,中美愈走愈遠?
  • 陳文鴻教授: 中俄朝等陣營如何反抗西方霸權?印度怎樣與美國聯手東拒中國?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 香港中學生如何親炙詩人風采?川鄂詩詞之旅 以詩會友感受文人足跡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賞月賞月 常霖法師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本社編輯部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 陳景祥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 施永青
  • 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 本社編輯部
  • 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 李文基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 張建雄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譚寶碩
  • 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本社編輯部
  • 全民皆兵全民皆兵 孫明揚
  • 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潘銘基
  • 陳嵐
  • 梁天卓
  • 蔣匡文
  • 陳景祥
  • 沈言
  • 程介明
  • 崔少明
  • 李立中
  • 陳文鴻
  • 吳文軒
  • 吳家豪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