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中藥療效如何治病

傳統的藥店裏有各種中藥,大部分都是植物的部分,如根、葉、花、果等。(Pixabay)

中醫一代傳一代的古方或民間藥方,有些真的具奇效,能藥到回春,不由你不信。對中醫藥不完全信服的人,不妨選擇性地跟從。有的時候,藥與病人之間有緣分的交錯;隨緣而走,結一個緣,可能成為益友。我的哥哥最信服的一劑中藥,乃是參葉蜜棗。他若因感冒或其他事故令喉嚨失聲,只需服食(飲)人參葉加幾粒蜜棗煎成的湯,不出兩三劑馬上復元。不過,須強調的,乃是此方(在他而言)的功效,只是令啞了的聲帶能迅速回復正常發音的能力,至於是否對傷風感冒等有治療作用,全然「莫宰羊」(不知道)。又,所謂煎湯,是熬煮的意思,不是加油在鍋中翻滾。他煎藥的方法很簡單,往工作地點附近找一間中藥店,除了付藥價外另加煮藥費,數小時之後去飲即可,快捷方便得很。

中藥西藥分別

在服藥方面,中藥藥材店現正漸漸有比較進步的轉型。傳統的藥材店,有一個所謂「百子櫃」,放置各種中藥,大部分都是植物的部分,包括根、莖、樹皮、花、果、葉等,乃是原物,從整體中割出來,最多只加上處理(例如曬乾)甚或炮製的工序而已。店員參照中醫處方中所列出的份量,「照單執藥」,秤出各種藥物的適量份額,然後包起來交給顧客。後者取藥後回家自己煎煮。現在,有藥材供應商先把藥材浸水,浸出各種水溶成分,之後脫水再研成粉末,把粉裝進小包;包外列明內容,以至粉末相比原來藥材的等份重量。舉例說,若一個藥方上有十種成分,藥店店員便將十小包脫了水的藥粉交給病人。病人把所有的藥粉混在一起,再沖入熱水,便是一劑藥。這個改良版,起碼可以節省了煎藥這一個步驟。

西藥不是用天然的動植物去「煎」出來。大多數的做法,是人工合成,其中亦可以有培養的步驟。最後走出來的成品,往往會是粉狀。但絕大部分西藥並不是純粹這些「藥粉」,而是會有添加的物料,與藥粉混在一起,之後成「形」,例如壓成藥片(tablet)、或裝入膠囊,做成藥丸(capsule)。做藥片/藥丸處理方法帶來的最大好處,自是能方便病人攜帶及服用,但須知道,這樣做,不免須在藥片/藥丸中放進一些「與治療沒有任何關係的」物質,那叫「賦形劑」(excipients)。

賦形劑有多少種?數一數,包括最少有九類,其中包括(一)填充劑(filler)、(二)黏合劑 (binder)、(三)崩解劑(disintegrant)、(四)潤滑劑 (lubricant)、(五)助流劑(glidant)、(六)着色劑(colorant)、(七)包膜劑(coating  agent)、(八)調味劑( flavor)、(九)釋出修飾物(release modifier)。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