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搜索引擎百度有一饒富趣味的問題:「香港李萬山與泰國李萬山整腸丸哪個是正宗」 ( 編按 : 現稱李萬山脾胃丸 ),答的也妙:「都是正宗的只不過產地和包裝不同,但香港的品質應該較好」、「香港的好點,我一直只買香港出的!」李萬山是海外華人創於東南亞發跡於港的中藥制藥家族,除了突顯香港品牌優勢,更帶出兩地的經濟互動。兩地關係可不局限於經濟範疇,更涉獵社會層面,特色是橫跨個人以至家族及海外華人網絡,這多重交織的關係為中國在東南亞取得經濟成功作出不少貢獻。面對中藥國際化滯後,香港如何憑此關係再度拉動東盟市場,並在將整個亞洲板塊發展為最大中藥市場,建立中藥話語權,為國際化創造條件中起作用?
以軟實力拉動東盟市場
歐盟是全球最大植物藥市場,也是中國中成藥出口的目標市場之一,美國則連續多年成為第三大出口市場,無怪乎中藥國際化以打入歐美市場為目標。唯現實是每年對歐盟出口額僅千多萬美元,且有下降趨勢,而要打入美國又處處受西藥標準所限,既未能提高國際市場份額,更因中藥無法達標而形象負面,為國際化形成困境。
面對歐美國家由西藥體系主導的格局,應重新策劃國際化策略謀求突破,將中藥發展重心移回文化相近且關係悠久的亞洲。由於地緣關係,加上華人人數眾多,5000萬海外華人中近八成來自亞洲,其中東盟地區受中華文化薰陶最深,海外華人成為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的橋樑,故此當地人民對中藥早有認識,這也是中藥能以藥品身份進入該區的原因之一。
環顧全球,承認中藥藥品身份的國家基本上分布在東盟,這不單是中藥出口的傳統市場,也是近年的主要市場,對中藥需求增長較快。目前,七成中國中成藥出口至亞洲,首10位中亞洲佔據了7席,其中5席為東盟成員國: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藥在東盟地區大有發展空間。
除了經濟考量,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在全球化年代更應加以維護。東方文化有其獨特性,尤以中華文化為首,而中醫藥治療理念充分體現中華文化對人與天地萬物共融的理想,能在西醫藥體系主導下提供另類療法,為人類身心健康作出貢獻。中藥是中華文化瑰寶,也是中國軟實力象徵,在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東盟地區推動中藥出口,把文化相近地區的區域性經濟網絡連結一起,繼而拉動整個亞洲板塊,對爭取中藥話語權有事半功倍之效,為中藥走向世界創造利好條件。
香港與東盟地區的多重網絡關係
雖然自古以來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密切,但當代政治受全球政局牽動而變得異常複雜。一方面改革開放近40載,中國與東南亞及當地華人陸續重建關係,這故而是中國積極推動的成果,與此同時各國有見中國商機處處,亦漸放寬華人與中國的往來,並積極推動他們與中國進行經濟互動,藉此拉動各國經濟發展,近年中國與東南亞確建有不少合作平台,在經濟及政治上互相依賴及融合均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暗湧處處,出於地緣政治,馬來西亞取消由中國貸款籌建的新加坡至吉隆坡高鐵計劃,經濟活動往往與政治考量扯上邊,國與國之間的政經關係隨時擦槍走火。的而且確,關係的建立頗為複雜且非朝夕可成,而同時獲中國及東南亞各國政垂青的海外華人,正好成為兩地重建關係的橋樑,先在社會層面推動中國軟實力象徵的中華文化,在人民間進行社會互動,繼而擴至經濟及政治層面。在此方面,香港可發揮作用,與東南亞華人的關係從無間斷,大有發展東盟市場的優勢。
追源溯始,自19世紀中後期起,處於策略性位置的香港便成為內地華人出洋必經之途,而大批華人在東南亞工作甚而定居,大大拉動對國貨的需求,香港亦順理成章肩負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中介。經濟活動頻繁只是兩地關係密切的其中一個表徵,東南亞華人數目冠絕海外華人,人們透過同鄉會及會館等進行各種各樣交往,以成立於1921年的香港崇正總會為例,在其推動下各地總會相繼加入為會員,發展為連結各地的社會紐帶,有助奠定香港為海外華人網絡的樞紐角色。而自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後,海外華人與中國關係急遽疏遠,及至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一直都是通過香港與內地進行交往。
香港軟實力
雖然現時內地與東南亞可直接交往,但關係甚至信任的建立需時漫長,香港在此方面似乎仍具軟實力,原因在於與東南亞華人存在多重網絡關係,顯著特點是人民、文化、資金的密切互動。
其一是透過同鄉會等社會體系建構跨代式的多重網絡關係,講求鄉里情誼人情深厚;
其二是此社會體系又會組合成經濟網絡,通過之在兩地及內地進行投資活動;
其三是東南亞海外華人中藥家族企業不少成就於香港。
以第三點為例,為人熟知的有胡文虎家族的虎標、余東培家族的余仁生、顏玉瑩家族的白花油,分別創辦於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而最終行銷於海外的中藥品虎標萬金油、余仁生白鳯丸、和興白花油,均是由香港走向東南亞以至國際市場,讓各個家族攀升為強大跨國中藥集團。
各制藥家族與香港的關係肇始於一個世紀前,這麼多年來香港一直是發展重點,以香港為基地的白花油分銷至以下地區:國內、澳門、韓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越南、美國、新加坡、荷蘭、澳洲及加拿大。而總部設於新加坡的余仁生,及至2018年7月在港設有59家門市,佔全球25%,而收益更近半來自港澳。如今,各家族後人散居東南亞各地,不少長居於港,讓香港成為企業及家族的連結點。香港與東南亞華人存在深厚的經濟及社會關係,有助透過此拉動中藥在東盟市場的發展。
一連五篇,我們圍繞香港品牌優勢(城市品牌及中藥品牌)探討中藥業能否「發圍」,當中看到以質優見稱的港中藥在內地受到歡迎,且與洋中藥對撼也毫不遜色,這品牌優勢除了建基於中藥品質量,當然還有香港的獨立司法及自由經濟制度,為藥品安全性提供信心保證。與國際標準接軌,又讓港中藥漸次走出唐人街邁入國際市場。而擁有廣闊國際視野及網絡的港商,更成為中國賴以信任的夥伴,托負與國際權威藥品標準機構共商中藥標準化的重任,為中藥國際化出一分力。品牌優勢可轉化為市場佔有率,顯然重於生產能力,以此優勢與內地結為策略性夥伴,共同將大灣區發展為國際中藥中心,正是中藥業「發圍」的大好機會,另闢新經濟發展領域,衝破傳統中介人角色,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擔當一重要角色。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發展中醫藥為支柱產業系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