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中學校長會今年為會員學校的校長及老師安排了一個親近母親河,河南考察之旅考察團。這個考察之旅,目的是除了讓團員透過親近母親河,感受中原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團員能思考中華文化與當代教育的一些關係,讓學校在安排學生境外學習,特別是國內學習時,有一些參考。是故當筆者踏上考察之旅時,便思考着中華文化與當代教育的關係。
中華文化的本質與核心
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她的中下游,流經位處中國中部的河南省,讓位居「天地之中」的河南省的中原文化被定為中原文化的核心區,也因這個原因,河南省被認定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的組成部分。筆者在考察的五天行程中,每到一地,總會在中華文化與香港教育的交叉點瞻前與顧後思索一番。當中有所得、有憧憬,也有慨嘆。
中華文化與當代教育
行程的第一站,是黃帝故里景區。黃帝故里本是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經歷差不多二千年,當中曾經毁建,至明清復修,近年鄭州市對把黃帝故里祠,發展為景區,並進行擴建,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筆者身處景區,感受到黃帝一統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的意志與成果。追思始祖的意志與成就,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是不是該認識自己的文化?同樣,作為香港當代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有責任讓我們的學生明白和了解中華文化的根源,進而對中華文化進行承傳與拓展?筆者凝望黃帝軒轅黃帝像,再觀看四周,也留意着遊人的表現,可見這故里景區已成為樂園了!據筆者認為,作為遊人,遊覽景區之餘,也該當追尋一下中華文化的根源,思索個人與中華歷史的一點關係,體味中華文化的偉大則更具意義。筆者站在文化與教育的交叉點,不期然想起一連串的中華文化——漢字文化、農業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藝術文化。這一連串的中華文化,與香港的中學教育,是不是有着相輔相成的作用?為何今天香港的教育界對中華文化如此低調?甚至對本土文化也關注不多,連學校的課程也不包括文化學習於其內,對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更談何中華文化承傳?
與外國相同背景文化相提並論
行程另一安排,是遊覽雲台山的紅石峽。紅石峽的特色是集泉、瀑、溪、潭於一谷。這谷外曠內幽,奇景深藏,兩岸峭壁山石秀麗,實是名山大川的濃縮,被譽為「盆景峽谷」,一點兒也不過分。筆者處身紅石峽,深深感受到「江山真的如此多嬌」,行畢全程,已是黃昏,有點「斜陽在山歸意懶」,面對這「自然山水的精品」,有着「不堪回首重徘徊」的感覺。我「重徘徊」的,是這「山水精品」的保育。在我們登山之前,負責這景區單位的領導,向我們介紹這個單位時,說這個景區與美國大峽谷景區已結為姊妹景區,相互提供保育與管理的方法。筆者遊畢紅石峽,在中華文化與教育的交叉點上「回首徘徊」,為何我們不將實質的中華文化與國外相同背景的文化相提與並論呢?假若能與國外相同背景的文化相提與並論,是不是可更易讓我們的學生認同自己的文化呢?
京華春夢
到河南文化考察,位於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必到的景點,原因是這個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的主題公園,除了展現了中國古園林的建築外,宋朝的市井文化、民俗風情、古代的娛樂的方式,和一些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都在這裏逆着時光上演,是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好地方。筆者身在清明上河園,看着園內的小橋流水、煙雨樓台、酒肆茶樓、農家小院、地攤賣藝、當舖商城,歌舞及歷史故事的表演,好一片繁華景致!假若今天筆者可以和我們的學生一起來到這兒,看着相同的景物,他們當中有多少同學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妙呢?然而筆者對着文化的商品化,感覺真的有點無奈!清明上河園展示了京華春夢,我實在也希望香港的教育,也有拓展中華文化的夢。
近年香港很多時都進行境外交流,這些交流的目標不一。然而就中華文化的交流,多是曾到此一遊,鮮有深度的接觸、探究與學習。筆者是次交流,也曾到當地的學校參訪,這所位於中原文化核心區的學校,注重的是學校的發展,也沒有突出中原文化的特色。香港,從英國殖民地回歸祖國,要強化中華文化,唯有靠有心人了。個人希望,中華文化也該納入香港的整體發展,可以先從中小學的課程入手,再從大眾媒體教育方面做工夫,至於政府在擔任制訂保育政策與推動文化方面的工作亦十分關鍵!當然,在學校教育層面,我們也可以針對香港個別學校發展的特色,從中華文化的漢字文化、農業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藝術文化作出選擇,由校本課程做起。在考察之旅中,我們反看見許多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外國人,他們在每一個景點都很認真地去考察和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慚愧,可是我們的孩子,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他們拒絕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之餘,連最起碼的一些中華文化也認識不多!對別人提出需多認識國情教育、當代中國、中國歷史等都表現抗拒,甚至反對,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