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簽了首階段的貿易協議後,民間仍有些人在評論誰勝誰負。美國的主流經濟學界,倒是傾向於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一事無成,只是帶來美國的損失;中國官方的說法是貿易戰根本不會有贏家,且不時提醒國人要有過困難日子的心理準備。從預期管理的角度看,中國的做法實比特朗普胡亂吹噓、有苦自己知來得高明。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及更廣義的金融戰、科技戰、地緣政治之爭等遠未結束,但既然首階段的協議已簽,特朗普又忙於去搞競選,我們也可作一個階段性的總結,看看兩國的得失。
美國經濟表現平庸
評估勝敗得失,要看用什麼標準。發動貿易戰之初,特朗普的藉口是說美國的商品貿易赤字太大,與中國的貿赤尤其巨大(其實在服務業的貿易中,美國有盈餘),所以我們第一個標準是貿易戰對中美兩國的貿易赤字或盈餘有何影響。
2017年美國商品貿易的總赤字是7934億美元,2018年貿戰開展後,貿赤未跌,反升了10.26%,達8748億。2019年12月的數據還未公布,但該年1至11月的貿赤與2018年首11個月相比,倒是輕微下降了1.98%。這輕微的下降,十分正常,但與關稅關係不大。初級經濟學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的總產量低於她的總消耗量(消費加投資),其差額便要靠從外國的淨進口補充,這便是貿赤。美國人是大花筒,先使未來錢,這是貿赤的根源,與關稅無關,要消減貿赤,一是要美國人儲蓄意願大增(此事沒有發生),二是經濟衰退或增長停滯,大家都不敢花霍。美國2019年下半年經濟表現平庸,正是促使其貿赤輕微減少的主因。反觀2018年,其時美國經濟仍受惠於2017年底大幅減稅所帶來的刺激,增加了關稅也沒用,美國人照樣增加消費,貿赤也就大漲。
至於中國,在貿易戰場上則幾乎毫髮無損。2018年中國的商品貿易盈餘是3,509億美元,2019年則是4249億,增加了21.1%!與美國的貿易,2019年盈餘是2958億,比2018年減了8.5%。這些數字來自中國官方統計,要注意中美雙方統計數字不同,因為運費保險等計算不同。中國的策略很簡單,時間在中國一方,美國的市場風險增加,便轉移重點發展其他市場,美國不肯賣高科技產品給中國,便自己大力投資高科技,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現在中國每年用於科技研發的經費,已達4,400億美元,高於歐洲各國的總和。
嚴格來說,用貿易赤字或盈餘變化來定輸贏,並不正確,上述有此討論只是因特朗普錯誤地用了這標準而已。美國擁有美元霸權,貿赤增大,多印鈔票購買外國貨便可。2019年美國總體貿赤輕微下降,不見得美國消費者的福祉有何改進。貿易戰本身之能禍國殃民,在於它削弱了自由貿易能替人民帶來的好處。互相貿易互相倚靠,可促使各國生產自己最具比較優勢的產品,從而提高全球整體的生產力。互相倚賴還另有一好處,便是減低戰爭的風險。貿易使各國唇齒相依,還打什麼仗?
中國加大科研投資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時顯然低估了現代貿易體系的複雜性,舉個例子,他要向鋼鐵徵收關稅,這不啻是替美國使用鋼鐵的工廠增加成本,例如汽車,甚至鐵釘成本都要增加,這便削弱了這些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得不償失。特朗普又限制高科技半導體產品輸出到中國,但他似乎忘記,對一些美國半導體巨企,她們一半的市場便是中國大陸,不賣給中國,自己吃西北風乎?
此種政策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它迫使中國更大力的投資在科技研發上,減少對美國的倚賴。這對中國短期不利,長遠有利,但對美國短期長期都不利。對中國短期不利是因為在不少項目上等於要中國「重新發明車輪」(reinvent the wheel),浪費資源。國際貿易是自力更生的對立面,從前中國大搞自力更生,經濟便不能發展得很好。改革開放後放棄了這政策,成績有目共睹,但今天國際環境變質,世界各國都要重新向自力更生靠攏。這對世界經濟為禍也甚大,但這總比被別人卡着脖子要好。長遠而言,大量的科研投入可創造出不少可被視作公共財產的產品,刺激多個新興行業的出現,例如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是免費的,可與美國的GPS一較高下;電子交易的出現,也不知幫了多少千萬名企業家創業。科技戰一打下去,美國便是為自己製造了強悍的競爭者。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