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恐襲以色列以來,後者全力圍攻加沙已一個多月。據加沙衛生部稱,已有逾1.1萬巴人死亡,包括4600多名兒童;衛生部並宣布21間醫院及47間健康中心癱瘓。以色列則有最少1400人死、240多人被綁架。目前哈馬斯僅釋放了4名人質,雙方戰爭仍持續。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進攻加沙的戰略目標有二:一是殲滅哈馬斯,二是拯救人質。目前這兩個目標均未達到,以色列不會停火。在「選點轟炸、盤旋推進、避免巷戰、犁庭掃穴」戰術下,以方宣布已摧毁哈馬斯130條隧道及多個指運中心;哈馬斯已喪失加沙北部控制權。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Isaac Herzog)在11月3日投書《紐約時報》指出:「任何人試圖利用平民痛苦來綑綁我們雙手,以圖挽救哈馬斯,都是錯誤的。對我們及巴勒斯坦人來說,只有移除哈馬斯,痛苦才會終止。任何試圖束綁我們雙手的人,不論有心或無意,不單是在削弱以色列的防衛,也在損害對於建立一個暴行絕迹的世界的希望。」
美國是克制以色列唯一力量
美國在中東的角色,是關鍵性的。全世界的左翼或和平分子對於以國轟炸加沙氣憤萬分,但他們想不到的是,哈馬斯襲以的結果可以是嚴重得多——若沒有美國的話。美國是在中東克制以色列的唯一力量,儘管一般人只看見美方對以國的軍事援助,但在10月7日事件後,美國即派兩艘航母赴地中海作震懾;其時所震攝的實是以色列。兩艘航母在地中海出現,一方面是警告其他阿拉伯國家勿輕舉妄動,但更重要的是安撫以色列——雖然後者遭遇重大傷亡事件,唯該國沒有特別的生存威脅(existential threat),間接表示以國的反擊不必過度。
美國擔心的是若以方反應過大,在恐襲後立刻強烈回撃、全面轟炸加沙,可想像憑以國的先進軍事力量,不難將加沙炸至稀巴爛,但周邊阿拉伯國家不會坐視,那時很可能引起一場地區大戰,更可能牽動歐盟、中俄而變成世界大戰。有理由相信,美國總統拜登的迅速決策(派遣航母及親訪以色列)向以色列給了定心丸,令後者減慢報復步伐。
美穿梭外交 緩和局勢
美國在這次以巴衝突的角色,極有可能是阻止了一場地區大戰(也可能是世界大戰)。我相信若無美國干預,以方不可能預先警告加沙北部的巴人需南遷、不會那麼緩慢推進,亦有可能不會重佔加沙。
而一個多月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兩度穿梭中東,在美國影響下,特別是經卡塔爾調停,使4名人質獲釋,並開啟了加沙南部的拉法口岸,令部分人道主義物資可輸入加沙,及讓部分持外國護照者離開當地;這一切都緩和了中東局勢。
眾所周知,中東伊斯蘭國家分兩大陣營:遜尼派的有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等;什葉派以伊朗為首,其他有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黎巴嫩的真主黨等。美國與遜尼派國家關係良好,這次戰爭目前只限於以色列與哈馬斯,而且嚴重受損地區局限於加沙北部和以色列南部。看來,以哈戰爭擴大的可能性極低,黎巴嫩真主黨及伊朗只是空言恐嚇而已,前者武力不足以抵擋以色列;而伊朗與美國交惡,倘跟以國開戰,以色列必會先轟炸其核設備,多年發展會被摧毁;敘利亞內戰未息;溫和的遜尼派國家極力想發展經濟,跟以色列交好,沙特曾與以國商談建交,唯因10月7日事件而中斷,沙特只好公開聲明,以「兩國論」為基礎,希望盡快恢復和平進程。
美國也是贊成「兩國論」的,但西方民主國家的左翼人士在反以色列示威中高叫「從河邊到海邊」口號,含義就是從約旦河到地中海邊,不容許以色列存在。這是一個猶如種族滅絕的口號,以色列時刻要擔心亡國威脅,自會用任何手段自保。
從「獨霸式單極」到「不完全單極」
當然,美國不會任由以色列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從地緣政治看,美國的確是中東的霸權,霸權的基礎是軍事及經濟力量;此時此刻,霸權是穩定的力量。
這使我想起今年4月《外交事務》一篇名為「多極的神話:美國仍在權力之頂」(The Myth of Multipolarity: American Power’s Staying Power)的文章。作者認為現時兩極或多極世界實是個迷思,並非真實。多極世界很可能是一個連年戰爭的世界,二戰的發生可為明證。至於兩極世界,只可計入中國與美國,但前者只在經濟方面追得上美國,軍事力量則目前力有不隸。
該文作者對比中美13種「系統力量」(system ability),例如核潛艇、航母、導彈等,中國在大部分範疇落後。作者承認在蘇聯政權崩潰後,於學者亨廷頓所稱的「第三波民主浪潮」的1990年代,美國的確在一段時間內是「獨霸」式「單極」,那是一個「完全單極」(total unipolarity)年代。進入21世紀,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的失敗,顯示其單極力量衰落;但作者認為,美國是唯一一個可在全球伸展軍事力量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只能發揮地區力量。儘管美國衰落,唯只是變為「不完全的單極」(partial unipolarity)而已。
多方角力 和平路遙
證諸這次以哈戰爭,可謂事實。以國有強烈報復之心,但被美國克制。加沙之未來地位已放在議程上,美國傾向「兩國論」,不贊成以色列重佔加沙,以國很可能接納。溫和派中東國家俱支持「兩國論」,但哈馬斯表明反對,並認為10月7日事件可重複多次,以色列亦誓言剷除哈馬斯。事實上,巴勒斯坦激進派之後台及金主實為伊朗。伊朗為實力所限,目前否認有支援10月7日襲擊事件,但他們知悉事前部署及參與訓練哈馬斯,應無疑問。伊朗在中東的坐大,實是美國地緣政治一大失誤。布殊的反恐戰爭雖擒殺伊拉克薩達姆,但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令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減弱。伊朗趁機發展核武,現已成氣候,很難回頭了。
毫無疑問,伊朗視以色列為世仇死敵,不消滅,不會罷休。在西方的左翼分子或「左膠」,從來不批評激進的伊斯蘭教義,更反對以國的自衛戰爭;但溫和阿拉伯國家亟盼發展經濟,傾向跟以國和平相處。總言之,中東和平之展望,固然有支持的力量,但礙於地緣政治、教派義理分歧、溫和與激進之對立、美國跟以色列較勁等,加上世俗與神權力量爭奪等複雜因素,中東和平之途,何其遙遠。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