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的糾紛兩年來䇄未休止,日本又使出教育招數,把與中韓的主權爭議寫進中學的教科書,聲稱那些島嶼都是日本領土,引得中韓又要抗議一番。
近日天地圖書出版《〈尖閣列島〉來龍去脈的迷惑》,由參加過北美保釣運動的兩名香港學者與以海洋學研究為專業的兩個大陸學者共四人合寫,講日本明治以來侵佔釣魚島的部署。在書中讀到一段,大意是日本聲稱要用國際法解決爭端,而中國明白國際法體系與歐西擴張歷史有淵源,於中國等當年被侵之國不利,因此不允,堅持由中日兩國之間談判解決,一般人不明所以,會認為中國理虧,不敢與日本對簿國際公堂。
掩卷低徊,不禁想起讀近代人自傳,讀到清末留日學生張知本的一段記述。張知本是張之洞所辦兩湖書院的學生,張之洞是推行洋務的清朝重臣,他主持的兩湖書院除了讀四書五經,亦以官費派畢業生去留學。張知本在日本讀法政,回國之後在政法系統裏工作,又教大學。他傾向革命,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之後,出任湖北省軍政府的職務。民國時期做過國會議員,遷台之後,做國大代表、總統府顧問等。這個民國的法律界要人,晚年在訪問中憶述留日所讀的私立法政學校,說教國際法的教授中村進午,上課時講琉球交涉經過,他「述事詳盡,理證充足,見解精闢,純然以學者態度,發揮仲虺『攻昧』之原理,啟示不少」。
日本攻昧而學善
仲虺是商朝開國之君的重要大臣,主張攻取政治昏亂以至有亡國之象的國家。可憐清末時這個被攻取的政治昏亂之國,正是中國。這位國際法教授中村進午1870年才出生,1894年從東京大學畢業,然後留學德、英、法等國,專修國際法和外交史,曾與其他教授聯名上書要求日本政府與俄國開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全力以西方為楷模,在學習西方國際秩序方面,早着先鞭,而且用力,因此在利用西方體系的知識上,處處比中國顯優勢。
張知本由此再感嘆琉球談判,認為二次大戰開羅會議中,中國未要求收復琉球,實應歸咎中方代表缺乏學養。想到張之洞經常提醒他們「名位或可倖致,事功必賴實學」,深感不是虛言。
1943年隨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的外交部長王寵惠也是法學家,曾留學日本和美國,是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與張知本同屬民國時期法律界的翹楚。有說他在開羅會議上亦曾據理力爭。
到底中國外交界的法律人才在開羅會議上表現如何,張知本的評斷是知人還是私見,還等歷史家和法學家去查吧。然而日本明治維新後全力學習歐洲,對歐西體系之精研和善用,則可以斷言。中國不少當年的留學生曾說過,日本留學生不重視西洋學位而十分用功。這與中國留學生為求洋博士學位而挑中國的題目做論文,實在不可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