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新冠病毒診斷測試的準繩度和確保結果一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針對三種在醫院和診所常見的核酸檢測方法分別進行評估,一共收集了15017個臨床樣本。結果發現他們的採樣方法,以及後續核糖核酸(RNA)的提取方法比檢測類型更能影響檢測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香港急須設定一套標準的實驗方法,以完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科學雜誌《刺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
鼻咽拭子仍是黃金標準
中大醫學院助理教授張栢恒表示:「當分別採用同樣的閱讀序列引子/探針、RNA提取方法和化驗樣本種類時,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準確性沒有差異。然而,當實驗設置改變,檢測的準確性就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表示相比選擇哪一款檢測技術,維持一個標準和一致的實驗操作方法才能更加確保檢測的準確性。」
他認為,在三種檢測技術中,以鼻咽拭子作為採樣方法都較唾液取樣更好。另外,只要設定了標準的實驗操作方法,國家或城市可以根據環境和社會經濟隨意選擇這三種核酸檢測方法,而不用擔心檢測準確性。
LAMP技術可幫助大規模篩查
研究團隊又指出,倘若本港進行大規模篩查,LAMP技術將能夠緩解單靠PCR進行測試的檢測壓力。
現時,香港政府認可的新冠病毒檢測中心均採用「聚合酶鏈鎖反應」技術(PCR)進行核酸檢測,因為其具有高靈敏度的優點,也是全球的黃金檢測標準;而「數位聚合酶鏈鎖反應」(dPCR)則是一種新開發的技術,現多用於醫院和診斷中心的醫護人員對病毒核酸進行精準定量的操作,以便獲取更多、更精準的信息。
而另外一種技術「環介導等溫擴增法」(LAMP),基於它可以於1小時內迅速得知檢測結果的優點而漸漸變得普及。現今全球多個機場和檢測中心已經陸續開始使用LAMP作為快速檢測工具,各項指標也可與目前使用的PCR檢測技術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