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周六(23日)在校園內的禮文堂舉行建校十周年大會暨發展論壇。這次發展論壇緊接着建校10周年大會舉行,適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五周年,兩場論壇分別以「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為主題,探討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視野和新格局。
第一場論壇由鳯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吳小莉主持,特區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前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教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前主席劉明康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為嘉賓,圍繞「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主題各抒已見。
林鄭月娥:冀更多內地學術機構駐港 促進雙向交流
論壇安排多個「關鍵詞」讓嘉賓選擇,林鄭月娥選擇的關鍵詞是「開放、國際、合作、平台、融合」。她指出,香港大程度的國際化離不開一國兩制;香港的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是受到《基本法》保障的,沒有人能拿走香港院校的優勢。另外,回歸後香港擁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其特徵就是開放、自由、包容、多元的社會,這些優勢和特徵都來之不易。她希望這些優勢和特徵不會改變,而且不斷有制度的創新。
林鄭月娥表示,或問這麼多的優勢,如何貢獻粵港澳大灣區?她強調加強院校合作的工作「已經不斷在做」,包括學生交流、共建實驗室、合作辦學,把香港國際化的特徵引進粵港澳大灣區。
林鄭月娥指出,目前除了中文大學(深圳)之外,香港尚有多所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辦學。她希望往後有更多內地研究院和大學在香港成立實驗室或機構,實現香港和內地學術界的雙向交流,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開拓生源,把更多優質中小學帶到大灣區,讓大灣區成為國家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
白春禮:加強科教融合 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
白春禮院士選擇「融合、樞紐、平台」等關鍵詞。他指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如果離開系統的科研創新實踐,就如同無源之水;科技創新活動一旦缺少優秀青年人才的不斷加入,也就變成空中樓閣。人才培養要在幹中學,科技創新要在學中幹。加強科教融合,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為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他認為,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的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所大學,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關鍵在科教融合,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流的創新平台和共建國際化高等教育的樞紐。
劉明康:教育以學生為先 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劉明康教授選擇的關鍵詞包括「開放融合、國際合作、開放」。他回顧2011年從銀監會退下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服務了6年,又與中大(深圳)結緣。深感「在荒山野嶺中披荊斬棘」是中大的傳統。因此,他認為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要懂得誰為先,正如徐揚生校長說的「學生是第一位的」;大學要培養明天成為社會棟樑的人,更關鍵是用人單位面對着「歴史大潮的機遇和挑戰」,大學能不能很好的配合它們的需要?
他認為,大學的vision(願景)和mission(使命)不能一成不變,因此,「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是要使學生能夠應對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以及企業ESG帶來的新挑戰,新的領導方式,這才是企業的明日之星,這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今天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若不能為綠色發展、不能應對挑戰、不能廣泛接觸社會,而是還想閉門造車,肯定是不對的。劉明康強調,不能用昨天的故事來教育今天的人才,大學要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必要的調整。他認為,中文大學的書院制很具特色,師生在同一所書院內講課、學習和生活,「想一想,內地有幾所大學是書院制的」?而中大的另一特色是「博雅教育深入到血脈去」,也是極其重要的經驗。
鄭永年:ChatGPT出現 教育面臨大挑戰
鄭永年教授選擇了「人性、多元、原創」作為關鍵詞,他希望,下一個10年,大灣區能成為世界教育中心、國際教育樞紐。不過,他坦言,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大學教育,特別是社會科學教育,基本上是「傳播西方學問」的教育,包活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基本上都是西方的經驗,沒有中國的成分。「我們改革開放已40多年,創造了那麼多的經濟奇跡,用西方的理論怎能全面解釋呢」?
鄭永年教授表示,最近他寫過一篇文章〈ChatGPT時代,大學存在的理由是什麼?〉,指出ChatGPT出現後,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人類知識的「總和」,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已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
因為,鄭永年教授指出,如果一直灌輸應用性的知識,中國不能成為強國;建設強國需要原創。他認為,「我們的教育,覺得是學生興趣的並不是學生的興趣,是高中老師的興趣,是大學教授的興趣;學生自己的興趣卻從來沒有找到。」他進一步指出,人性是多元的,學生若無法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好奇心。
因此,鄭教授指出,教育問題是系統性的,教育改革也必須是系統性的,「人性、多元、原創」的改革,才能修補完善整個教育體系。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大灣區具國際化優勢
第二場發展論壇由財經節目主持人王小丫主持,邀請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教授,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前副市長唐傑教授,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教授和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教授分享見解。
幾位參與討論的教授表示,世界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之而來的是創新要素的變化,創新範式的演進,以及創新組織的變革。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浪潮中,一個人、一位科學家、一所大學、一個組織、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既要扮演好「節點」的角色,也要發揮好「連結」的作用,而人才須具備3種素質,即廣泛的知識、良好的情商和謙虛的心態。高等院校要將全球人才引進來,與國際接軌、進行廣泛的交流。
至於創新,不僅是科學創新,也是制度的創新,科技和體制創新互相影響,便推動了產業創新。當中,大學、企業與政府均能發揮重要作用。
教授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院校能共同培育國際化人才,產生「國際化紅利」。深圳擁有大灣區的國際化背景,結合香港高等院校的優勢,便能不斷完善自主培育人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