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個月,發生了許多世界大事,對整個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除了俄烏衝突一周年,美國方面,華府過度政治干預導致經濟產生許多負面反應,如制裁和急速加息,導致銀行連續倒閉、勒令TikTok出售美國業務,否則就肯定被封。
中國則在去年開始迅速改變防疫策略,之後出現兩會換屆,確立了未來5年的中國領導層。習近平主席在此前後分別出訪沙特和俄羅斯,對於整個世界構成很大的改變。例如中國促成沙伊復交,改變了中東格局;訪俄也重新與俄羅斯建立了緊密的連繫。在這種情況下,世人都關心美國對華反應有什麼改變?中國和美國是否注定要打一場仗?台海衝突是否愈來愈接近?
3件小事 定調世界
首先有3件小事值得留意,一是習近平在離開莫斯科前向普京道別時,説了「百年變局之初,我們共同來推動」一句話。他形容這是「百年之初」,代表現在才是起步階段,未來100年世界將有很大的改動,當中少不了習近平和普京的影響力。
其次,拜登出訪加拿大,加國總理杜魯多送了寫上「PEACE」的朱古力,他頓時感到一點愕然,又好像有點不太認同、輕挑的感覺。同一時間,彭博社(Bloomberg)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為”US Fears a War-Weary World May Embrace China’s Ukraine Peace Bid”,筆者一瞬間就看到了”US Fears Peace”!為什麼美國會恐懼和平?
美國內政瘡痍 只靠轉移視線
這要看看美國的情況。這段時間美國動作多多,其中兩件事值得深入探討。一是拜登藉俄烏衝突一周年訪問烏克蘭,不少評論說這次拜登出訪烏克蘭是「創舉」,因為以往從沒有美國總統在戰事仍進行時就訪問戰地,表面看起來風險的確很高。《紐約時報》更報道說,拜登對基輔的訪問是秘密進行的。不過,華府都指出已通知俄羅斯,如果連敵方都預先通報了,那到底要向誰保密?難道是共和黨?加上為烏克蘭送武器的速度時快時慢,處理手法十分輕薄。從這些事可見,美國不太在意俄羅斯的反應,反而更在意如何從歐洲身上取得更多利益。
其次是中國的民用飛艇意外飄到美國的事件。本來這只是一個偵測氣象的氣球意外失控,卻被美國十分不理智地擊落。筆者認為中國外交部形容十分恰當,這個氣球不但偵測了氣象,更偵測了美國對華態度,以及中美關係的氣候。不難反映出,美國政界對有關中國的事情態度十分極端、不理智。
不久之前,新聞報道指美國發生火車出軌意外,洩漏有毒氣體,令人擔心會否影響生態環境,同時也反映出美國內政千瘡百孔,偏偏沒有人理會。舉例,貧富懸殊、通脹、債務高企、治安敗壞、露宿者眾多等等國內經濟民生問題,美國政府不但沒有對症下藥,而是轉移視線、掩耳盜鈴。以通脹為例,源頭其實是加徵關稅引起的;至於華府疫後重建的方式只限於派錢,還不是派給基層,而是富裕階層。直至俄烏衝突爆發,美國加大力度實施制裁,令整個經濟環境更加失衡,結果要急速加息,結果導致好多入手美債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出現很大的問題,但美國沒有考慮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只是進一步增加軍費。
中俄被迫合作 互為資源靠山
中國則自去年12月起解除防疫措施,全面恢復正常運作。這次改變稱得上是改弦易轍,把政策180度扭轉過來,由原來的動態清零,一下子改變成完全開放,實在令人措手不及。有人認為,這改變了以往官方穩健的習性,但事實證明中國政府只是在制定政策上十分果斷,而它們的判斷通常也是十分正確。
另外,習近平主席出訪沙特,促使沙伊兩國復交,可謂改變了中東格局。加上,他亦訪問俄羅斯,習、普兩位強勢領袖親身簽署聯合聲明,這種姿態很明顯。表面上,在目前美國制裁中俄的大環境下,雙方加速脫鈎,形成兩大陣營,中俄「聯手抗敵」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其他選擇。然而,過去中俄受歷史背景和對強鄰威脅的警惕,雙方從未衷誠合作,這次「為勢所迫」而組合將對世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俄的經濟合作能發揮的力量,肯定比提供彈藥更有價值。對俄羅斯而言,既然已經變成長時間和北約軍事對抗,那關鍵就在於如何積累力量?當中國和俄羅斯在談判桌上討論未來10年,如何共同發展經濟、加強緊密合作,俄羅斯業已成為中國在資源上的大後方,中國則是俄羅斯重建經濟動力的大後方。
拉攏南美洲 衝擊美元霸權
巴西總統盧拉在訪華前說,「美國和歐洲沒有在談論和平,整個世界都被直接或間接地卷入了烏克蘭衝突,世界必須有人提倡和平,所以中國領導人訪俄是一個好消息」。盧拉本身和中國關係很好,加上巴西是金磚國家之一,在工黨捲土重來後,着重國內而非外交問題,美國的影響力愈來愈少,整個金磚國家組織力量反而獲得壯大。
普京在聲明中有兩點最值得關注,除了同意就中方《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作為框架,盡快重啟和談外,雙方不但同意採用盧布和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還同意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都可以使用人民幣和俄羅斯進行交易,再次衝擊美元霸權。
金磚國家之間愈來愈合作,對美國而言是極大損害。金磚國家非但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還是世界發展的動力。尤其在印尼、沙特、阿根廷、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申請加入後,很有可能組成另一個達30萬億美元GDP的組織,還獨立於美國的操控之外。
中國和美國的底線在哪裏?
總括而言,在美國持續強化對抗下,中美不可能改善關係,世界必然脫鈎成兩個大陣營,尤其是在科技上。其次,中國會更主動地開展國際關係,包括增強在中東的影響力、強化金磚集團、展開去美元化工程。世界也逐漸形成兩條戰略路線對抗,一是美國透過動搖世界的穩定性,從而達到所謂的「重啟」(reset)的目標;二是中國不可以讓美國損害中國發展的動力。
俄烏衝突的關鍵,在於美國得到多大利益。美國在俄烏衝突上賺取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在天然氣、軍備上,歐洲要大舉增加軍費也令利益全部湧向美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難以看到美國願意收手。甚至我們可以認為,美國並非真心認為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重大壓力,而是她需要一個假想敵,從而增加獲得利益的機會。因此,未來美國必定會一如既往,製造一個動盪的局面,但又不希望製造一個無法控制的動盪局面。美國這個盤算非常之高明,卻也十分醜陋。
中國則繼續在「兩會」的場合上強調改革開放、穩定發展,某些記者會上表達強硬立場、習近平出席解放軍和武警會議等場面不等同中國立場愈來愈強硬,只是反映中國希望將自己擺在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令到中國能夠繼續走自己的道路,不輕易落入美國的盤算之內。可以肯定的是,若一種對抗無法令到美國「痛」,直接承受戰爭的風險的話,中國一定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