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器〉
書畫同源,都從刻劃開始。石器時代留存的刻石展示了人類日常生活的片段,如狩獵、祭祀、舞蹈與戰爭,線條、結構簡單明快。陶器的出現,繽紛的色彩與多變的紋樣展示先民豐富的幻想及創造力。玉器早在石器時代已發現,到夏、商時雕刻工藝漸趨成熟,玉器作為貴族的財富象徵,出土玉器在紋飾、構圖、造型、雕琢技巧更是多彩多姿。商、周時代青銅器是文化及科技的產物,從青銅小刀到鼎、鬲、爵、斝……青銅上面的雲、雷、龍、饕餮、鳥獸等紋飾及以鳥獸為器物形象的青銅尊,甚或以綠松石鑲嵌,展現先秦工匠精湛的工藝及無窮的想像。
巖畫帛畫
若只論繪畫,除了以石壁為載體的巖畫,夏、商、周三代則以玉器及青銅器表現時代的藝術思維。考古發現,商代的墓葬有殘存的彩繪布帛,棺槨也有殘留的紅、黑色彩,較完整的是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幅帛畫,女子畫象的一幅有飛騰的龍和鳳,另一幅是男子駕馭着巨龍,以墨線勾勒,展現畫家熟練的描繪技巧。
秦漢壁畫
漢代承接着帛畫的傳承,但因保存不易,出土的帛畫不多,漢墓出土的帛畫有描繪墓主在生時生活景象、帛畫的上下則是天界陰間、日月神山、珍禽異獸、精靈鬼怪,展示當時社會對生命的期盼。秦漢建築普遍都繪製壁畫,多以政治宣傳及道德說教為主,如麒麟閣繪製功臣畫像,也有標榜忠、孝、節、義的題材。墓葬壁畫與出土帛畫內容相約,大多展示墓主人生前生活及死後升天行樂的祝願,延續在不同世界中享受生活。磚畫是建築裝飾構件,多出現於裝飾宮殿衙舍的基座,後來也用於裝飾墓室壁面,內容有生活的寫照、歷史故事、出遊行樂、鬼神異獸等不同的題材。
魏晉的人物畫
魏晉南北朝繪畫以人物為主,當時佛教盛行,佛畫成派,有單一佛像,也有多尊像的如十八羅漢、天龍八部、菩薩明王、故事佛傳等。傳世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以人物為主,山水部分只作為故事的背景,未有以山水為主題的畫作傳世。隋唐繪畫仍以宣揚政教為主,山水畫開始獨立出現,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漸趨成熟,人物仕女、花鳥走獸也各自成科。題材內容走出了政治束縛,多了描寫日常生活,人物的造型準確生動,刻劃細膩。中晚唐時期,山水畫盛行以樹石為題材,金碧、重墨、潑墨山水的出現,形成山水畫北派和南派的雛形。
五代兩宋的山水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的鼎盛期,由於統治者的偏好,國家設立畫院,宮廷繪畫盛行,左右了民間繪畫觀念和風尚,宋徽宗更把「畫學」列入科舉,畫家通過應試入宮為官,致使畫家們創作了不同的皴法技巧,表現了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畫風各異,各顯特色,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南宋山水以大量留白表現平遠、高遠的風格,大片的留白呈現的空靈,被稱作詩意山水,亦有人戲謔南宋半壁江山,謂半壁山水。
元明清的發展
元代漢人知識分子多不願出仕而避隱山林,他們擺脫宮廷畫的困擾,突出了文人畫的性靈及個人抱負,講究筆墨情趣,不求形似,強調神韻,重視詩、書、畫的修養。明代宮廷承傳南宋畫院風格,但文人畫仍佔重要的位置,大寫意的花鳥畫,創潑辣豪縱的風格,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新的活力。清代延續晚明的畫風,但因不少的西洋畫師來華,對宮廷畫有一定的影響。民間有以賣畫為生的文人畫家,作品不落俗套,奇特新穎;亦有明朝遺民創作的嶄新畫風,構圖大膽,別開生面。 清末民初,有畫家吸收了日本畫及西洋畫的畫風而開創了嶺南畫派,更拓展了不同的繪畫材料及技法,出現了新派水墨。
文化的再思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余秋雨語)形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有很多,能形成習慣的族群也各有不同,中國有56個民族,各有各的習慣,服飾、食物,生活、風俗、禮節……最終的集體人格也各自不同。文化是一個中性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華夏人眾,何者是應有的集體人格?思維開始紊亂,暫且打住。
〈華夏文化的載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