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內地公布的幾個經濟指標都遜預期,令人懷疑第四季增長能否「保六」之餘,明年的表現又會如何。觀乎多間外資大行的預測,大部分料明年增長是會較6%為低,部分估計可能只有5.6%而已。事實上,內地官方已經就經濟「保六」放風,認為隨着經濟規模上升,兼且基於重質不重量前提,增長的數字向下是個大趨勢。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將去年的GDP修訂為91.93萬億元人民幣,與當局的初值數字相比,名義總量增加了近1.9萬億元人民幣,增幅約為2%左右。當局強調,整體GDP數字是按初值及期後接收的更多資料,進行初步及修訂計算,對今年增長預測是沒有影響。的確,每個地方的官方數字在初值公布後,其實都不斷作出修訂,以美國為例,部分修訂數字比原先是相差極大也不足為奇。
可是,按國家統計局的正常做法,以內地經濟現時情況看,部分分析亦認為,反而有利達至早年GDP翻一番的目標。須知,翻一番的目標,是涉及GDP的總量大數,現在總量高了,與2010年比較的話,難怪有部分經濟師估算,來年增長已毋須堅持要有6%,翻一番的目標亦有機會,或更容易達到。
內地已經打開了減息大門
即使可以達標,在目前內地經濟運行情況而言,政策上的訊號仍然是主導市場氣氛。中國人民銀行近日下調多個主要利率,採用價格型工具降低融資成本,在流動性投放上是來得審慎。肯定,內地已經打開了減息大門,唯僅僅5點子的減幅,其實是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央行。有留意的話,內地官方近日就豬價急升問題降溫,好幾次更表明,價格已見部分回落,銷售亦上升,不排除是為更大彈性的貨幣政策鋪路。
去槓桿及保增長是兩難及自相矛盾的任務,尤其是內地依靠信貸的經濟模式而言。正因如此,官方強調的,並不是政策力度,而是信貸更有效投放,這句不斷重複又重複的說話,其實是至為重要。內地央企佔企業債務比重八成,但央企對經濟貢獻卻少於四成,長期的信貸投放,集中是央企,於是乎形成對經濟支撐效力非常遜色。
民企幫到經濟,可是中央堅持的仍然是央企主導模式,撇除央企及民企的主次及重要性,說得白一點,內地仍然相信,有央企的存在,是推動政策及執行的最佳保證,尤其是數字上的達標任務。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