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中國模式 不能複製

我們咬緊牙關,接受海外買家剝削。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進大出,基本上就是重商主義和比較優勢那一套。(Shutterstock)

經濟學中有「發展經濟學」專門研究如何發展經濟,傳統的論包括比較優勢、重商主義等等,其實都不能完滿解答一個國家要採取什麼手段去發展經濟,達到今天西方水平。

前人未走過的路

事實上,繼歐洲列強之後,只有美國、俄羅斯、日本等極少數國家成功致富。其中俄羅斯中途夭折,今天淪為一個中等水平的資源輸出國;日本後勁不繼,迷失了整整20年。

以上所有成功例子,都有搶掠侵凌的歷史,而美國稱霸至今,端靠霸權主義,這是主流西方經濟學不會告訴你的事實。

再說,以上例子中,人口過億的,也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人口最接近中國的美國,規模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可比性其實很低。

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完全沒有搶掠侵凌的元素,只可能是自己闖出一條前人未走過的路。

今天我們有人提出「中國模式」,模式也者,意味着有一定的普適性。是否如此,值得探討。

如果不具普適性,不能複製的話,「中國道路」,或者「中國方案」的提法會比較恰當。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中國道路證實成功,而且成績輝煌,前所未有。但這路一直走下去,能否讓我們的經濟達到美歐列強今天的水平?

不能的話,我們下階段該怎麼走?

不能複製 不叫「模式」

於1949年一開始時,我們不能不感謝蘇聯一下子移植了一個工業體系的框架。但我們的原始積累,完全靠自己勒緊肚皮,自我剝削,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擠出微薄的農民剩餘價值,再按馬克思經濟學集中發展重工業。

再加上貿易不開放,基本上是傳統發展經濟學進口替代和嬰孩工業(infant industry) 那一套模式。

大規模外援、集體勤儉、長期利用規模效應,把微薄資源集中投放於短期難見實益的重工業,這些元素都不可能複製。

這樣發展十多年,便開始出現城市人口就業不足,知青要上山下鄉隱藏失業,農民進一步被剝削。

改革開放打開了海外市場,提供了大量工業就業,和較高的工人剩餘價值,我們咬緊牙關,接受海外買家剝削。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進大出,基本上就是重商主義和比較優勢那一套。

之後剛好碰上冷戰結束,市場擴充,我們搭上了全球化快車。再加上自由主義當道,美歐流行外判,我們於本世紀初加入WTO後,便成了世界工廠。

我們更乘此機會,積極轉型提升,出口產品整體不斷增值,達到了今天中等收入水平。

改革開放的成功,是我們前30年的工業基礎,加上重商主義恰巧碰到全球化機遇的結果。這裏幸運的因素很重要,印度便碰不上這機遇,人口紅利將反而成了沉重的人口包袱。

不能不提的是我們的農民工,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單獨千里跨省來到廣東打工的川妹、湘妹等,反映了中國人不單刻苦耐勞,更有冒險犯難的勇敢,這也難以複製。

不能複製的不叫「模式」,「中國模式」這提法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