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路》一書的作者吳軍曾在清華大學就讀和任教,之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又因事業有成而成為該校工學院的董事,得以多年來參與美國名牌大學的管理,並且培養女兒進入麻省理工學院。
作者以他和女兒走訪過的英美十幾所頂級大學為樣本,結合他多年來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系統研究,以及訪問這些大學教師和校友的第一手資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與獨到感悟,精心寫就《大學之路》。
在《大學之路》中,作者闡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統地介紹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異,比較了中美兩國在教育上的差異,並且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對年輕人給出了自我發展的建議。
中國大學改革的關鍵
俞敏洪提出:「中國大學的改革不在學生,也不在老師,中國擁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問題在於大學的制度。」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經因為大學不關心青年人的生命發文感概:「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吳軍認為中國大學教育的很多問題,尋根究柢都出在教育嚴重行政化這個癥結上。他坦率地說,唯上不唯下的教育行政化體系如果不有所改變的話,大學應有的特質是很難發展出來的。因為大學需要獨立的創新,需要獨立的學術硏究氛圍,需要互相探討,甚至是不留面子的爭論。所有這一切,當面對一個可以罷免你的官員或校長時,你是很難做出來的。所以他認為這是中國教育目前遇到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很難解決。但是無論如何,他深感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這件事不僅僅關乎中國教育的現實,也關乎中國教育的未來。
年輕人和大學的關係
吳軍認為:「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
他指出:「大學一詞最早是universities,是個複數名稱,它把很多東西都裝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意思,包括了一個教授和他的一群學生。就像我們的孔夫子一樣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傳道授業,不光是教具體的課程,更要教授做人的道理,這是大學最本質的東西。」
他走訪了很多中國的一流工科大學,發現它們的學生90%的時間都在準備考試。這樣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專業訓練,但是卻讓年輕人在一生最寶貴的時間裏失去了培養優秀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機會。
而在他看來,「一個理想的大學首先是培養人的地方,這個人不應該是一個光會考試的書呆子,而是社會的人。其次,學校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發源地。當然,大學的生活很重要,它是年輕人的家,他覺得人18至2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階段,如果生活在一個覺得很不舒服的環境憋了4年,最後說總算熬到畢業了,這樣的心態是一個失敗。完美的大學生活應該是這樣的,當他回想起來這4年時會說,這是我度過的最好的4年,我的師長給我非常大的幫助,我的同學給我很大的幫助,同時我為他們做了很多的事情。」
中國和美國大學性質的差異
亞裔(第一代移民的子女)進入大學時的成績應該比其他族裔高不少,但是這些學生在大學求學的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並不多,很多都學得被動。
反觀白人孩子,雖然有不少成績實在令人看不過去(他還遇到過期末考試得零分的白人學生),但是另一方面卻有相當多出類拔萃的,他們學習非常主動,這不僅體現在對所學的學科非常有興趣,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而且成績優異。這是在亞裔子女或清華本科生的身上很難看到的。
這其實反映出美國人和亞洲人有着不盡相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出於興趣而學習,另一種則是為了很現實的利益而學習。目的不同,結果常常也不同。
今天,中國的學生一進入高中就開始專攻那些高考必考的課程,而一進入大學,他們就被限制在不允許修改的專業中,這不僅失去了得到通才教育的機會,甚至被剝奪了培養自己學習興趣的可能。吳軍為此替中國學生感到悲哀。
吳軍在書中指出,現在哈佛和耶魯都不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比成績更加重要。在過去的3個世紀裏,耶魯所培養的就是有社會責任感、有所擔當的人,是具有剛毅而勇敢的耶魯精神的未來領袖。吳軍認為,如果中國的留學生在哈佛和耶魯沒有學到這些內容,就失去了在這些名校讀書的意義。
通才教育
首先,大學的教育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以通才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才為主的研究生階段。在本科生階段,學生們接受的應該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僅僅是「雕蟲小技」(Skills)。
吳軍多次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他一直在呼籲的。美國不少綜合性的私立大學本科生不分專業,在這些學校裏沒有工學院的學生或歷史系的學生一說,所有的本科畢業生拿的都是同樣的學位。學生之間的差異只是體現在他們最後關注的領域上。本科生們在三年級時開始確定自己專注的領域,當然還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選擇。這在中國的大學裏是難以想像的。實踐證明,沒有好的通識教育,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就不會有後勁。
大學應該具備的角色
在吳軍看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具備4個角色。第一,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並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推動社會的進步;第四,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説:「我的口號就是今天的主題,不是『望子成龍』,而是『望子成人』。甚麼人呢?真正的人,就是八個字,第一真實,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樂。」吳軍覺得易中天說對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如果一個國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作為教育的前提,我們也會教育出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奴才。」
可以説,吳軍強調:「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和造就擁有自由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