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中國人和印度人在美國的現狀比較

印度人性格開放熱情,英語及溝通能力強,能夠迅速融入美國職場。(Shutterstock)

我們選區國會議員的候選人是印度人,他的母親是弗吉尼亞州的白人,父親是印度人。他曾是個外交官,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通曉六種語言。因為幫助他助選,我們認識了,當然他沒有成功,因為對手是一個白人共和黨老牛仔,根基深。但是他還年輕,還會再選,我相信末來他一定會獲勝。

我剛來美國時的結交的第一個朋友,同樣是這樣的背景,母親是白人、父親是印度人。

印度裔在職場步步高昇

硅谷有很多碼農(coder)是印度人,也有很多印度人在一些大公司擔任高管,最著名的就是微軟的CEO納德拉和Google的CEO皮蔡,人稱「劈柴哥」,他們都是土生土長印度人,在印度讀完大學,直到讀研究生才去到美國,就迅速融入了硅谷職場並步步高昇。其實不僅是在IT界,在金融、商貿等領域也有印度人在統治半壁江山,比如萬事達卡的CEO安傑·班加及百事公司的董事長盧英德等等,不勝枚舉。《哈佛商業評論》早年也曾指出,雖然印度裔佔美國人口總數僅1%,但他們領導硅谷科技公司的比例,已超過25%。所以,這些情況是不是說明印度人融入美國社會要比中國人容易呢?答案似乎是的,我們來逐一分析這背後的原因。

首先從國情來看,印度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宗教儀式非常強的國家,有佛教、婆羅門教、印度教等,目前以信奉印度教的人最多。我生活的德州地區有一個非常大的印度教廟宇,金碧輝煌,遠近聞名。在一個多種宗教和多樣民族共存的環境下,人們就必須要通過不斷對話來解決衝突,所以印度人在溝通方面很擅長。並且自身複雜多元的文化使得印度人接受和融入新環境更容易。

再從歷史角度來看,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官方語言之一,印度的中產階級和精英階層基本上都說英語。曾經在國內很火的一部電影《起跑線》裏的男主,因為做生意富了起來而搬進富人區,妻子每天敦促丈夫說英語,因為說英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有一次女主帶著孩子在新社區玩耍,因為孩子說了印地語還遭到小區其他孩子的排斥。之後他們為了孩子能進頂級的學校而搬到貧民窟冒充貧民,夫妻倆在日常交流中不小心說了英語還差點被識破。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印度的精英階層不僅日常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由此帶來的用英文思考的習慣,西化程度非常高,所以到了美國之後沒有太多文化隔閡,很容易能融入主流社會。

語言及溝通能力佔優勢

殖民的歷史不僅帶來語言上的優勢,還有植根進文化裏的政治法律制度,英國法律體系和美國非常相似,被稱為英美法系,而其他歐洲和中國則是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一樣,政治制度也都是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體系,所以印度人到了美國生活,自然是輕車熟路。但是中國人可就不同了,我們是傳統的東方思維,本身就與西方社會存在文化上差異,在政治制度上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到了美國生活,對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會生疏。

地理位置上,印度雖然屬於亞洲,但是他們不少人認為自己是白種人的後代,即高加索人。追溯一下印度的歷史,確實有部分是白種人的後裔。所以從種族的角度看,部分印度人和歐美屬於同一種族,皮膚也白,從外表也更容易融入主流。

美國對華人高管存介心

再從國家發展的層次來看,中國正在迅速崛起並對美國的第一大國位置構成威脅,而印度雖然是人口大國但各方面發展都不能和中國相提並論。而美國勢必會遏制中國的發展,尤其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不太可能讓華裔擔任高端職務。印度人擔任高管他們就不會擔心。

而從留美的學生角度來看,從印度去美國的留學生基本上都是金字塔尖的精英學生,學成之後印度本土並沒有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而美國就成了他們的「星辰大海」,他們是帶著強烈的企圖心來的。而從中國來留美的人則是兩級分化,有的人會選擇在美國拿一份工資,而那些有更大夢想的人可能會選擇回國創業。中國近些年的飛速發展和優秀的創業環境,都是印度本國沒法比擬的。尤其是學理工科的。如果這樣學文的,我從到了美國半年後,就決定將來回國。因為中國在發生巨變的錢也,這時我們更該貢獻自己,也更應該把自己融入這巨變的洪流中。2001年到2016年,海歸這15年是人生最不悔的決定。

印度人性格開放熱情

其次,我們再從性格方面來分析。印度人的性格大都是開放熱情的,這點和歐美人相似,相反中國人是比較內斂含蓄的,這個特點就是整個東亞人、韓國人、日本人都有的特點。大家不願意在會議上公開發表自己的建議,怕得罪人。有想法,中國人和其他東亞人也是在會後,私下場合,卡拉OK或者吃飯猜拳席間提出。那麼,在會議上你不提出意見,或者上課的時候也不提問,你的意見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知道,民主國家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你的沉默讓你的利益被忽視。

以前我在硅谷工作的時候遇到過一些佛教徒印度人,在香港的時候也和印度的貴族打過交道。我注意到新加坡和香港有很多印度人。我發現在大部分時候,印度人和中國人都是和平相處的,而且對彼此的文化都很感興趣。我曾經遇到一個印度作家Amitav Gosh,他在倫敦非常成功,曾被選為福克納文學獎候選人,這個人有一種貴族氣質,我想象中的泰戈爾就應該是他這樣的。印度人不僅和中國人可以和平相處,和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和平相處。前面講到的微軟的CEO納德拉和Google的CEO皮蔡,他們兩個的領導作風也都屬於為人友善,溫和謙遜型的,並且也很重視和下屬的關係,人緣很好。

印度人團結關顧同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印度人特別抱團。在硅谷,上一代的印度人成功之後組建了天使基金這樣的組織,幫助後來的印度人更快成功,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圈。而印度人一旦成為公司管理層後,也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如此循環,枝藤蔓延,就形成了各種團隊。在我居住的德州前幾年遭受洪水災害的時候,也是一個印度人出來帶領大家到政府門前靜坐,他採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向政府提出要求。雖然最後沒有成功,可是我們都看到了他的努力,他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社區的領導。其實作為一個領導,不是要佔便宜,而是要付出更多,也要承受更多,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很多的印度人能夠做到團結一心,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能在美國的公司可以做到高層。

反觀我們中國人,則是非常不團結,大家見面了鮮少打招呼或者微笑,恨不得互相不認識,完全感受不到 「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在職場中,中國人又怕人說,光在華人圈裏,就特別避嫌,你想讓華人領導提拔中國人很不容易,倒是中國人給自己人挑刺是有可能的。華人非常想跳出華人圈,由此以其他華人做犧牲的例子多的舉不勝舉。當然華人互相間熟了,可能願意聚在一起發發牢騷。但是華人一起受苦可以,一起享福就難了。中國人裏有一批人,在工作中,社會裏,有點嫉賢妒能,不知這跟成長過程中母性角色比較重,父親角色缺失有關嗎?說白了就是不大氣。不管是做事業還是做其他,人想要成事兒,就一定要是一群人齊心協力,這一點印度人是拎得清的,他們不在乎人家說你們小圈子不小圈子。我希望90後,00後的中國人會比現在在美華人抱團。

有一些在美國的華人不願意被印度人領導,管印度人叫做「老印」、「阿三」。我們小區選業委會主任的時候有華人就公開提出,「千萬不能選那個老印」。這是非常帶有種族字眼的說法,這位印度人為小區做了很多義務工作,但華人不願選他,就是因為他是印度人,他不願被印度人管理,更願意被白人領導,這種意識還是奴性與落後的,讓我覺得徬彿回到了大清朝。但他確實是一位高學歷人士,我想也許在很多地方, 如好學校裏,如好工作(工程師),印度人和中國人形成一種競爭,互相不服是有的。但別忘了,在美國,來自各個族裔共同競爭,要不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怎麼那麼不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