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日前在《名利場》雜誌發表了一篇叫世人矚目的文章,名為〈中國世紀從2015年開始〉。如果單看題目,不看作者,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篇在網上發表的,由中國憤青所發表的文章。然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全球知名的經濟學家。他24歲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26歲就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正教授。2001年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所作的論斷,當然得到世人的重視。
斯蒂格利茨認為,要比較不同經濟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並不容易。如果只是把當地的貨幣兌成美元來比較,很容易被匯價扭曲。過往,中國的經濟實力常被低估,就是因為人民幣的匯率偏低。最好以當地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作平價估值。譬如,以同是買一個標準型的麥當勞漢堡包需要多少錢作比較,而不是用官方匯率。當然實際比較起來不能只看一種商品,要收集數據非常複雜。所以世界銀行20年來一共只出過三份報告。
2014年底,世銀公布了最新的對中國 GDP 的購買力平價估值,顯示中國在2014年底之前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所以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世紀會在2015年開始。這個論斷遠遠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國依然相對落後,怎有條件與其他歐美強國相比。這個觀察其實沒有錯。中國人口超過13億,以人均 GDP 計,中國的確仍落後於很多國家。但斯蒂格利茨比的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總實力,他認為中國已超越美國。
在國際較量中,總體實力的對比是有決定性作用的。 在十九世紀末,美國的經濟總實力其實是已超過英國;但在很多人心目中,英國是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美國仍是一個落後的牛仔國家。不過,若以整體實力來說,美國的 GDP 已佔全世界的23.6%,而英國已跌至18.5%。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處境不利,若非美國出手相助,德、俄、奧與意大利等組成的同盟不一定會輸。
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人喜歡儲蓄,美國人喜歡消費,以至中國的積累日增,而美國卻是債務日益增加,這絕非好現象。 此外,近20年,美國的貧富懸殊惡化,中產階層的收入,在扣除通脹後,基本上沒有增長。美國夢已變成了一句空話。這導致人們對美國的模式開始懷疑。相反,中國自改革開放後,令5億人實際脫貧。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在日益改善,大家都在搬新房、買新車,對前景較有寄望。加上中國人的教育程度大幅提升,未來的競爭能力不可低估。這種情況下,中國在國際問題上必然會贏得更多的話語權;美國需要重新定位,以適應新的形勢。
美國該如何面對中國崛起?
他預期,中國將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高踞全球第一大經濟大國的位置。對中國來說,這並非什麼新鮮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中國長期都擁有這個位置,這次只是重新回到這個位置吧了。
施蒂格利茨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崛起,不應採取排斥的態度。世界經濟並非零和遊戲,中國的得,並不一定就是美國的失。相反,中國的崛起,可以為美國帶來更多的商機,令美國在科技與服務行業上的優勢,可以產生更多的價值。如果沒有中國這樣規模的貿易伙伴,美國的某些優勢只會無所用功。所以,施蒂格利茨贊成用開放的態度來迎接中國的崛起。
然而,美國的政客大都相對短視,他們不想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高的角色,還在拚命維持舊秩序。譬如:美國就堅持世界銀行的行長,必須由美國人擔當。而當中國想聯同一些其他國家重建國際貨幣新秩序的時候,美國在背地裏卻從中作梗,以保護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施蒂格利茨認為,由美元來擔當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對美國有利有弊。美元在全球都被接受,令美國可以輕易用低息發債,不愁沒有資金。但這種貌似有利的環境,亦令美國的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無法得到合理的制約,導政自身的經濟萎靡不振。
施蒂格利茨認為,世界應遵照凱因斯的想法,建立一種全球認受的國際儲備貨幣,而不是由美元來扮演這種角色。我相信中國的崛起,對此可以起促進作用。但這不可能一蹴即成,中國首先要做的,是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 可惜,美國政界似乎並不樂意看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多的角色,而是想盡辦法去限制中國。施蒂格利茨認為這種缺乏自信的策略,只會令美國的領導地位喪失得更快。
他以美國領頭成立的 TPP(環太平洋夥伴組織)為例,認為美國不應企圖把中國排擠在這個組織之外。中國在這個地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少不了中國。把中國拒諸門外,只會令這個組織沒法運作,虛有其表。 施蒂格利茨認為,美國必須接受中國的參與,才能制訂出一套合乎各方利益的國際新秩序。美國得為此拿出誠意,而不是採取抵制與排斥的態度。
中國的崛起是一項經濟現實,美國必須在制訂政策時,正確考慮這個現實,否則只會令形勢發展得對美國更為不利。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