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不要做邪惡勢力的幫兇

不要做邪惡勢力的幫兇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過去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當中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一個嚴重問題」的比例最高。2010年3月,亦即所謂「氣候門事件」發生不久,美國著名的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op poll)顯示,認為全球暖化問題被遠為誇大的人由2008年的35%大幅增加至 48%,這說明了否定者混淆視聽的策略十分成功,也解釋了奧巴馬銳意推動的「綠色經濟」政策為何舉步維艱。

李偉才 作者: 李偉才
2014-09-29
狂瀾集

不要做邪惡勢力的幫兇

不要做邪惡勢力的幫兇

不要做邪惡勢力的幫兇
0
SHARES
296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為了加深我們對這場鬥爭的認識,以下讓我們看看,「反對派」歷年炮製出來的幾樁所謂「醜聞」,背後究竟是什麼回事。
 
一、曲棍球棒溫度圖事件(Hockey Stick Graph Incident)。1998年,科學家 Michael E. Mann 和他的同儕透過了樹木的年輪、從冰層鑽取的冰柱、珊瑚遺骸以及其他的間接證據(術語稱「替代性資料」,proxy data)建立起一幅地球過去1000年的氣溫變化圖表。圖表顯示,這一氣溫雖然包含着不少波動,但自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氣溫作出了遠超過往波幅的急升,以至溫度曲線看起來就像一支曲棍球棒(hockey stick)的弧度。這一圖表後來被收錄在 IPCC 於2001年發表的《第三號報告書》,並成了全球暖化的關鍵證據之一。然而,有人認為 Michael Mann 所用的數據與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着問題,因此結果值得存疑。反對派不用說立即按此大造文章,並宣稱科學家捏造證據以欺騙世人。但結果嘛?經過了多番的核實分析,科學界的結論是:好像曲棍球棒弧度般上升的溫度趨勢是真確無疑的。其中最權威的判決,來自美國科學界地位最為崇高的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報告不只支持 Micahel Mann 所作的結論,更指出不少科學家透過了不同的方法和資料來源,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你道反對派會就此罷手,對嗎?你可大錯特錯了。反對派最厲害的伎倆,便是無視於科學界的任何澄清,而繼續散播「科學家蒙騙世人」的「醜聞」。事實上,筆者執筆的此刻(2010年下旬),放在我面前的便是一部反對派剛出版的新書:The Hockey Stick Illusion(曲棍球棒的幻象)。面對這些做法,科學界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二、《恐懼之邦》事件(State of Fear Incident)。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這部科幻猛片吧。它的原著小說作者,是有「科技驚慄小說之父」之稱的米高‧克賴頓(Michael Crichton)。克氏已於 2008 年 11 月離世,但他於 2004 年出版的一部小說 State of Fear(台灣譯本名為《恐懼之邦》,而大陸譯本則名為《恐懼狀態》,其實兩種譯法都成,這正是小說名稱中 “state” 一字的巧妙之處),卻曾經引起了反對派的高度重視。克賴頓不只獲邀在美國國會作證,更被當時的美國總統布殊邀請前赴白宮共聚。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小說所描繪的,是一班「環保恐怖分子」為了向世人證明他們的警告屬實,竟不惜刻意製造一場人為的環境大災難;而一些科學家則為了獲得巨額的研究經費,亦不惜的竄改資料捏造證據,以製造一種「大難將至」的假象。為了支持他的「全球暖化是個騙局」的觀點,克氏更於書末羅列了大量的資料和參考文獻。正是這種言之鑿鑿的論證,引來了反對派的垂青。可大家只要稍為想一想,美國有這麼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卻竟然邀請一個小說家往國會作證,這場鬧劇揭示了事情已發展到一個多麼荒謬的地步。(但不幸的是,不少美國的民眾已備受小說中的觀點所影響。)
 
三、氣候門事件(Climategate Incident)。《京都議訂書》的有效期將於 2015 年終結,而於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是研究如何延續這項協議的一個極重要會議。然而,就在會議召開的前夕,爆出了所謂「氣候門事件」。事緣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氣候研究組(Climate Research Unit)的電腦被黑客入侵,數千個電郵通訊及大量的文件外洩,而取得這些資料的人則聲稱,這些電郵和文件足以證明,科學家編造事實而把全球暖化的危機大大誇張了。一時間全世界的傳媒爭相報道,世人又一次被引導至懷疑的道路之上。但事實的真相是怎樣呢?經過了多個各自獨立的調查委員會的深入調查,發現有關的科學家在專業操守方面雖然確實出現了問題,但有關「作假」的指控則非屬實。到最後,即使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這份傾向保守的刊物也聲稱:這是徹頭徹尾的一趟抹黑行動,是一件刻意捏造出來的「假醜聞」。但問題是,又有多少人會留意到事件如何「收場」呢?人們只會記着這是一場醜聞,而反對派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事件之被稱作「氣候門」,是炮製這事的人想大眾聯想到逼使美國總統尼克遜下台的「水門事件」醜聞。)
 
四、冰川門事件(Glaciergate Incident)。差不多與上述事件同時發生的,是有關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於何時消失的錯誤引述。事緣在 IPCC 的 AR4 之中,曾經提到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不斷的話,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有近八成會於2035年消失。其實,研究這個課題的一些印度學者對這個結論早有存疑,而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的前夕,有人揭露這個預測的年份乃來自一個名叫 Syed Hasnain 的科學家。但問題是,這只是他個人的一項初步推斷,嚴格的論證從來沒有在「經歷同儕評審」(peer-reviewed)的學術期刊中發表過。在了解過情況之後, IPCC 對於他們沒有依足既定程序辦事,以至把一些未經嚴格審核的資料納入報告之中,作出了公開的道歉。在反對派的眼中,這無疑是一場「漂亮的勝仗」,但問題是,科學界皆認為這項失誤並沒有動搖 IPCC 的主要立論。不少科學家更指出,縱使 2035 是一個過早的預測,假設全球暖化繼續惡化下去的話,還未到本世紀末,冰川的大幅消融必會對印度、中國和周邊不少國家的水資源帶來嚴重的影響。
 
五、論文統計事件(The Benny Peiser Incident)。2004年,科學家 Naomi Orsekes 進行了一項深入的文獻調查,目的是找出科學界對全球暖化這個課題是否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爭議。她翻閱了自1993年至2003年期間所發表的1000份經歷同儕評審的學術論文,發現基本上沒有一篇質疑全球暖化正在發生這個事實。論文之間當然有所爭辯,但爭辯的都是一些相對較為細節的科學觀點,而非全球暖化這個現象本身。這項統計結果發表不久,一位名叫 Benny Peiser 的社會學家也進行了一趟相類似的研究,並聲稱獲得頗為不同的結果。但經歷了多番的爭議和資料審核之後,Peiser最後承認他的調查有問題而撤回他的結論。
 
但我們再一次要問的是,在普羅大眾之中,有多少人會對上述的情況有真正的了解呢?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過去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當中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一個嚴重問題」的比例最高。2010年3月,亦即所謂「氣候門事件」發生不久,美國著名的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op poll)顯示,認為全球暖化問題被遠為誇大的人由2008年的35%大幅增加至48%,這說明了否定者混淆視聽的策略十分成功,也解釋了奧巴馬銳意推動的「綠色經濟」政策為何舉步維艱。
 
2007 年 8 月,美國的《新聞周刊》(Newsweek)的封面故事名為〈關於否定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Denial)。其內對我們所面對的情況作出了很好的總結:「這場由御用學者、鼓吹自由市場的智囊團、以及工業集團所精心策劃的、資源充沛的宣傳運動,已在普羅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過程中,成功地製造了一團使人不知所措的迷霧。」(既諷刺又可悲的是,在刊登了這篇專題之後不久,《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猛烈批評這篇專題的文章,論點是專題的觀點過於片面並有誤導之嫌…)
 
全球暖化這個問題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請大家睜開眼睛看清事實的真相,不要變了邪惡勢力的幫兇。
 
註:本文改寫自筆者於2011年出版的《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
 

更多精采文章

  • 氣候、全球公義與資本主義的角力氣候、全球公義與資本主義的角力
  • 兩任防長公開反對美軍「平亂」 特朗普終收回成命兩任防長公開反對美軍「平亂」 特朗普終收回成命
  • 羅斯福如何助青年上車?羅斯福如何助青年上車?
  • 特朗普將如何亂點中國「穴位」?特朗普將如何亂點中國「穴位」?
  • 談談 Michel Gondry 的《戀愛幻遊》談談 Michel Gondry 的《戀愛幻遊》

0

李偉才

筆名李逆熵,科普工作者及科幻發燒友。曾任太空館助理館長、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及香港大學助理教授。1985年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現為自由撰稿人、香港科幻會會長及科學館顧問委員會委員。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羅乃萱表示,任何事情都有正面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面,正如在黑暗找到光芒一樣。
名家演講錄

羅乃萱:正向教育如何幫助子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7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有機會讓香港科研參與此次艱巨的太空任務,感到非常驕傲及榮幸。(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灼見專訪

滕錦光教授:攬月探星之後,理大如何成為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6
曾鈺成指出,立法機關如何組成,對香港政治環境影響至大。(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4
近日批評特首林鄭的聲音不少,但批評最嚴厲的並非傳統建制陣營,而是來自前任特首梁振英的文膽,不由得不令人聯想起下任特首人選問題。(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2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18

影片

  • 市民如何選擇新冠疫苗?港大孔繁毅教授逐一深入剖析《抗疫專輯》
  • 馮檢基:蔡英文錯判形勢 親美抗中暗獨路線 後患無窮《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未融入大灣區 須達至安全、共融、可信目標《灼見財經》
  • 馮檢基:特朗普拆毀美國民主燈塔 民主黨擁絕對權力走向民粹主義?《灼見政治》
  • 馮檢基:政治湧現高氣壓 移民潮急升 香港無前景?《灼見政治》
  • 施永青:《港區國安法》籠罩下 傳媒、法律界如何作出恰當選擇?《灼見政治》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捍衛民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捍衛民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褚簡寧
  • 2021年運勢預測:香港再遇本命年經濟將緩慢復蘇2021年運勢預測:香港再遇本命年經濟將緩慢復蘇 潘樂德
  • 會說不如會做會說不如會做 常霖法師
  • 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 本社編輯部
  • 春夢醒來了無痕春夢醒來了無痕 劉銳紹
  • 衝擊國會和立會的分別衝擊國會和立會的分別 張宗永
  • 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 編輯精選
  • 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 本社編輯部
  • 曾鈺成:特朗普會首開美國總統先例,宣布特赦自己?曾鈺成:特朗普會首開美國總統先例,宣布特赦自己? 本社編輯部
  • 卦象推測民航意外卦象推測民航意外 蔣匡文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潘樂德
  • 曹啟樂
  • 周蜜蜜
  • 張建雄
  • 盧兆興
  • 楊興安
  • 雷鼎鳴
  • 丁望
  • 黃錦輝
  • 蔣匡文
  • 馮孝忠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