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生文化變化甚速,催生了對尊師重道這個觀念的迷思。如今師生對彼此的關係有何期待?
從「尊師重道」到「互相不爽」
難免要說一點從前,以見出今天的發展。80年代進講堂,遲到要從最後一行悄悄進入,免打授講課的進行,且面有愧色。聽講的人與今天的無異,同樣期待有盡責的教授,準備充分,用心學問,不吝賜教,並知道學問的新發展。我們當然也有失望的時候,只是其時並未有教學評估,對自己身為受教者的權利亦不敏銳;更重要者在認為老師的地位崇高。如今如何看「尊師重道」?網上一則意見最具代表性:
「『尊師重道』這個名詞,意思是『尊重師長,重視道德。』但那是前人的想法,現在的老師都變得『多元化』了。我認為以現代立場來解釋,應該是互相尊重,而不是只單純是學生尊重老師。若您認為不爽他的原因是正確的,那您也可以自己決定。我認為既然您不爽他了,那他應該比您更早不爽您。」
「互相不爽」,甚或對立關係,近年已逐漸形成。講堂者已撥歸為權威,變成高層,甚或批判鬥爭的對象。拉下神枱的文化蔓延,二元對立遍及所有關係,所謂尊師重道已「晚節不保」。甚少人會記起「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這句話。「人師」不只在乎能否承擔得起,也在認受者之有無。德學俱隆,才品卓越者如果是個神話,不在客觀事實,而在是否合符權益與時宜。
如今想起為人師表,便在打量其薪金優厚,濫用權力或不給學生予尊嚴;甚少人提及其角色的意義或志業的價值。梁實秋先生曾直說:從前鮮聞教師爭取束修,如今教師的聘約似僱傭關係,而學生則近似顧客。教師上課幾乎全是一人表演,在射燈之下由台下在黑者評議,課堂外公審,彼此都說對方沒有給予自己一方「尊嚴」。每個崗位每個人都需要尊嚴,但有些志業少一點尊嚴都做不下去。曾幾何時,人們曾說良好的教學像一場魔術表演,出神入化,製造奇蹟,而呈獻的都是真情動感以及不歇的熱誠,這些質素是嚴謹教案和穩健評估之上的優秀條件,但使教學質素實現,是由衷的尊重、信任、鼓勵、資源與自由。
什麼人不爽什麼人?不只學生不爽老師,也有老師不爽學生。一位已故的神學教授高風亮節,生前也說過一番動氣之言:「如若是至誠求學的學生,接受教學評估我甘之如飴;但讓那些只講權利、不談義務,嚴重曠課或遲到的學生肆意批評,此舉有久公允!」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