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外交史,基本上是一場列強侵華史,正如民國外交家陸徵祥在巴黎和會之後所發出的沉重感慨──「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對於這段歷史,歷史學者何炳棣的感受是「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這100年實在太慘痛了……偌大的中國任憑西方和日本淩辱宰割,我不忍專門去研究這一段歷史。」
在鴉片戰爭之前,有一段始於乾隆,終於道光,近70年的外交「勝利」插曲。那時候的朝野上下均認為只要靠禁運一味中藥就能夠不戰而勝,令外國屈服,這就是「大黃外交」。了解這一件看似滑稽的外交事件,予以解讀,嘗試感受,都有助我們在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新時代,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歷史定位。
林則徐的外交恐嚇信
在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曾委托英船擔麻士葛(Thomas Coutts)號船主,轉交一封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交書信,抗議英商不顧大清禁令,販賣鴉片,荼毒中國人民。這封外交信是這樣寫的:「中國所行於外國者,無一非利人之物:利於食,利於用,並利於轉賣,皆利也。中國曾有一物為害外國否?」此乃義正言辭,説明大清朝與外國貿易,都是作有利之事,並無加害於其他國家。
接下來他寫道:「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這是恐嚇威脅,如果我們大清國來個貿易禁運,你們洋鬼子沒了茶葉和大黃,如何生存?最後給英國女王下達命令,「接到此文之後,即將杜絕鴉片緣由速行移覆,切勿諉延。」
這是一封充滿自信,甚有把握,具有威嚇性質的外交國書。這與鴉片戰爭後,被列強欺淩的清廷形象大相徑庭。而這封類似於恐嚇信的國書,既非林則徐義憤之文,也不是空言恐嚇,而是經過與同僚和朝廷充分溝通的結晶。林則徐會同鄧廷楨等大臣寫了致底稿,然後給道光皇帝批紅。林還特意找人做了細緻翻譯,兩相對照,確定無誤,才寄給英國女王。
清朝廷如此重視該國書,就是認為禁運大黃必然收效,英國必然退讓,可徹底改變鴉片貿易之現狀,更無須訴諸武力。而清廷所依仗的秘密武器,那就是英國人(夷人)生存必不可缺的藥物大黃。當然,這個不戰而勝,大黃外交的美好願望,很快就被英國的船艦砲火徹底打破,從而開始了長達100多年的列國欺淩的漫長歲月。
中西方眼中的大黃
這件事的主角是常用中藥──大黃。大黃,性大寒,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等作用,中醫因其效用峻猛,藥效顯著,將它與人參、附子、熟地一起稱作「四大金剛」,推崇為「藥中張飛」。「藥性」、「歸經」,以及「性能」均是中醫用語,説明大黃雖是良藥,但必須根據體質和症候使用,中醫眼中的藥物具有特殊性和個案性,絕非萬試萬靈的靈丹妙藥。
這與西方傳統醫學(包括伊斯蘭醫學)相當不同。西方傳統醫學深受體液學說(Humorae theory)影響,認為疾病之產生與體內4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的失衡密切相關。故此,治病的基本原則在調整體液之間的失衡,排除多餘的液體,故此放血和瀉下成為西洋最常用的療法。放血靠刀具,那瀉下呢?那就需要大黃,而且還是來自中國的大黃,因其質量和療效都是最好的。
故此,在19世紀末之前,即使體液學説逐漸式微,但大黃依然深受重視。西方各國,如英荷俄法,致力搜求大黃,作為臨床常用藥,是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的「萬靈藥」,更極少警告一般人要慎用。
這種放心的態度與中國醫生的敬慎警戒南轅北轍。學者認為,「同樣來自甘肅的中國大黃,在東西文明各自不同的藥學理論和物質處理下,被描述成彷彿兩種藥物。」
不服大黃 夷狄必死
那大黃如何成為外交武器呢?因為在當時朝野有識之士的眼中,外夷如果不服用大黃,就會導致嚴重的身體問題和諸般疾病。當時的朝廷大臣琦善說道:「夷人土地堅剛,風日燥烈,又每日以牛羊肉磨粉為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即立死,每日食後,茶葉、大黃便為通腸之聖藥。」而被後人稱為啟蒙先知的魏源也有同樣言論:「葡萄亞,荷蘭,呂宋,彌利堅等國,皆仰我茶黃 」,又寫到「中國以茶葉大黃歲數百萬濟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鴉片數千萬竭中國之脂。」
要知道琦善乃朝廷重臣;而魏源之見識和視野,相當廣闊,尤其熟悉外交事宜,被譽為「遠超時人」(蔣廷黻語)。他們都如此倚重大黃,全國朝野的思路不想而知。
在如此觀念下,清廷即使面對列強環伺,道光君臣均認為勝卷在握,他們相信透過禁運大黃,就能夠令英夷屈膝就範。在他們心目中,英夷以牛羊乳酪為食,日積月累下來,每個人的腸道都塞滿了膏腴肥膩,如果沒有大黃幫助消化,日久終會因為腸道阻塞而無法排洩,落得全部「病脹滿而不治」的悲慘下場。
故此,鴉片戰爭前之輿論一致堅信禁運「茶黃」必能致勝,顯示這個策略並非個人突發奇想,或者少數弄臣的不負責言論,而是全國朝野異口同聲的意見。然後,這種自信並非道光時期橫空出世的「高見」,有其淵源。此淵源來自50年前,乾隆年間的一場對俄大黃外交戰之壓倒性勝利,也正因此先例,才令道光君臣堅信「控制大黃即足使西洋人無以為生」,繼而「夷情斂懾」,不戰而退敵。
欲知乾隆時期的清廷如何用大黃外交,不戰而令俄國老毛子屈膝「投降」,請看下文。
論清朝的大黃外交 3-1
延伸閱讀:〈乾隆時期對俄貿易戰的誤解與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