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參加了一個慈善基金的受益人聚會。基金專注幫助需要經濟支持的年輕先天性病患者。聚會是為病癒的年輕人辦的交流生活營總結晚會。幾位主要出資人都是學佛之人,他們亦有出席和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和目標。其中兩位講者真情流露的話語,令人感動。
與人分享的快樂才是真實
一位來自富裕家庭,有自己的事業,他說世俗的生活從小快樂,學佛修行至今,已經學會欣然接受生老病死,頗有「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不再受輪迴、生老病死之苦──《雜阿含經》)的自信。隨時「往生」都沒有太大遺憾。今天的夢想就是能幫助其他人完成夢想,因為能與人分享的快樂才是真實的。孤家寡人的快樂只是一種無窮盡的慾望。過去3年基金幫助了2萬名病患者,他注重養生,因為只要活下去就能幫5萬、10萬有需要的人。這是一個很慈悲的宏願啊。他也是有福有慧之人。
韓國人氣電影《與神同行》續集,雖然和第一集一樣以地獄審判為電影故事的骨架,但是第二集的故事性較濃,幾位主角有千年「因果」關係,最終都能解開心結和放下「執着」。
種善因 結善果
第二位講者說自己來自草根階層,好努力讀書和工作才走到現在的地位,擁有自己的企業,給了在場的年輕人很大鼓勵。他說從來不妒忌那位生於富貴人家的朋友,因為各有不同的因果,大家都是佛弟子,今世在不同環境廣結善緣,殊途同歸。
他也講了一個故事︰剛去世的年輕人在奈何橋排隊等再投生,好多人在三位老人前插隊,他卻好好的站在老人後面,還扶他們一把。三位老人原來是不同層次的菩薩,第一位菩薩給他來世「先甜後苦」或「先苦後甜」的選擇,他當然選擇「先苦後甜」,間接鼓勵了這些病患後的年輕人。第二位菩薩教他多做善事和修行,累積福緣,來世出生就可以福慧雙全。第三位菩薩開示他來生應該發菩薩願,修菩薩行,如果能夠體現佛陀的遺教,成就慈悲智慧,就是種善因、結善果,最終從世間諸苦解脫。
交流時聽眾的問題很多,而且都很坦誠,我覺得聽眾都各有感受和共鳴。那一刻,人間是淨土。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