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寫過一系列有關慢性手部痛症的文章,大部分成因都是長年累月姿勢不當,引至關節、肌腱等勞損或退化。前陣子朋友的女兒到外地滑雪,不慎滑倒時以手掌支撐身體,初時手腕十分疼痛,回港後痛楚一直沒消退,而且手腕轉動也困難。經過初步診斷發現,有可能傷到了我們俗稱的三角軟骨組織,本文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見的傷患。
很多基礎運動訓練都是先教導大家學會保護身體,例如柔道要先學會「護身倒法」,讓你跌倒時懂得放鬆身體,分散撞擊力,避免頭部着地等危險動作。而經常發生碰撞的球類比賽也是如此,唔識落地就會出現手腳擦損,甚至肩膊脫鉸等情況。
手腕和手掌由多塊細骨、韌帶、筋鍵和軟骨等結締組織組成,結構複雜,所以受傷後康復時間也較長,有興趣了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其他文章。
三角軟骨是手腕的半月板
三角軟骨正名為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包含尺側伸腕肌、半月板、多束韌帶和纖維軟骨,剛好連繫着橈骨、尺骨和手腕的小骨塊。 TFCC為手部提供了3種功能:
- 作為尺骨與手掌骨之間空隙的填充;
- 消除經手掌傳送回來的反作用力,為手腕關節提供避震功能;以及
- 接連橈骨(近姆指粗骨頭)、尺骨(近尾指幼骨頭)和手腕,韌帶為手腕關節轉動和屈曲時提供穩定性。橈骨粗而且跟手腕骨有良好的緊貼,反觀尺骨跟手腕貼近尾指卻有一段距離,使到三角軟骨的重要更為突出。
由此可見,三角軟骨的作用好比膝蓋的半月板,負責緩衝壓力和接連關節,同時也是容易受壓的一環。正常的手部活動,壓力集中於橈骨關節面之上(即近姆指一邊較粗的前臂骨連接位),但當手掌成尺偏姿勢(Ulnar deviation),例如跌倒時以手掌尺側落地,壓力會傾向近尾指的尺骨關節,容易造成三角軟骨受傷。
其他成因還包括使用手腕時間太長、使用時手勢不良或手腕過度放鬆、舉重物時大意扭傷等。當你懷疑是三角軟骨受傷,便要留意有否感覺到症狀:手腕無力、壓痛、腫脹等,這些病徵轉動和受到擠壓時最為明顯,包括開房門、擰門匙、扭毛巾、推重物、用手撐地起身,握拳扭動或前後屈曲手腕(招財貓貓手)等。
當懷疑受傷 可自行初步檢查
當懷疑受傷,可自行做個初步檢查:
- 按壓測試:掌心朝上,看到手腕關節皮膚上的橫摺痕,近尾指一邊就是三角軟骨的位置,直接用手指按壓看看有否感到痛楚。
- 擠壓測試:以另一隻手將受傷手掌向前臂推向屈曲,擠壓三角軟骨。按壓同時觀察是否有關節不穩問題,或關節異常突出。
除了留意病徵和自我檢查之外,三角軟骨受傷很容易跟扭傷手腕混淆,需要時醫生會進行X光掃瞄,檢查尺骨差異(ulnar variance),一般尺骨頂端跟月狀骨的距離是大於橈骨(所以有三角軟骨作填充),若距離收窄至跟橈骨平排,就代表了三角軟骨受壓。
醫生可以進一步進行軟骨超聲波掃描或磁力共振,看看受損部位是否撕裂,以及排除其他例如骨拆等手腕關節問題。三角軟骨組織因為血液循環集中於外圍的尺側伸腕肌和旋前肌,中央的纖維軟骨和韌帶部分血氧供應不足,所以深層部位損害後很難自癒,需要較長時間的照顧。
受傷後護理有幾個階段?
治療方面,首先是要防止大幅度活動,尤其需要讓手腕關節固定,避免以遠端橈尺關節為支點的前後擺手動作,例如拍打籃球。視乎嚴重程度,可選擇以醫療護腕、拉力帶或支撐型護腕矯形器(Orthosis)。在確保手腕得到充足的保護狀態下至少4至6星期,期間有需要醫生可處方消炎止痛藥。
如果仍然感到疼痛,便需轉介物理治療專科,接受手法治療減少沾粘的機會,或進行電療減痛、超聲波/ESWT衝擊波治療等幫助細胞盡快修復。待組織復完良好,再配合一些如舉啞鈴的等長收縮運動(原理可參閱有關肌肉能量治療文章),讓關節肌肉在靜止的狀態下,增加手腕肌肉收縮,尤其對於旋前肌和手腕尺伸肌的肌力強度有幫助。假如是更嚴重的病例,可能要進行注射,或以關節鏡作詳細檢查找出病因。
彭俊耀簡介: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