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仍然嚴峻,多國陸續展開疫苗接種計劃。首批100萬劑疫苗預計本月供港,面對不同的疫苗,市民可以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港大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接受本社訪問時指出,新冠病毒在香港的整體感染率,相比世界其他地方仍然很低,這要歸功於本港市民防疫意識高、政府控制措施很到位、醫療機制亦很健全,不像歐美國家,目前已出現瀕臨崩潰的狀況。因此,本港市民並無迫切需要接種疫苗,有時間觀察不同疫苗的效用和安全性。
長期效用有待報告說明
「眾所周知,一種疫苗的誕生,起碼需要4、5年時間,要通過一、二、三期的臨床測試才可應用。因為疫症大流行的原因,打破了常規,加快了疫苗研發、製造和審批。這方面我們必須小心,尤其是一些疫苗採用新方法生產,幸而我們尚有時間觀察疫苗的效用和安全性。現時英、美等國家已開始廣泛接種疫苗,尤其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高危人士已經接種,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各國接種的情況,甚至可以等待第三期臨床報告的發表,最重要是一些高規格的、嚴謹的科學期刊發表第三期臨床研究報告後,我們便可對疫苗的效用和安全性更加安心。」他接着指出,現時不同種類的疫苗,臨床方面都有不錯的效果,反而是長期的效用,例如6個月或以上的效用,仍需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有報告問世。
外國有報道指有人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副作用的個案,例如併發脊髓炎或面癱。孔繁毅認為,整體而言,疫苗安全性仍然很高,特區政府亦成立了相關機制,並有專家委員會去審批疫苗,因此,市民對於疫苗的安全性和效用毋須太擔心,因為審批過程必定十分嚴謹,才會讓市民應用。「至於美國有醫護人員接種後確診,相信是接種前已受到感染,況且,接種疫苗後一般要第二、第三周才會有抗體產生,一劑疫苗的保護率約在三、四成左右;接種第一劑後28日,再接種第二劑,保護率才會升至九成。因此有理由相信,該名醫護人員在接種疫苗前已受到感染,接種時剛好處於潛伏期。」
高風險人士最需要接種
他建議,除了高危一族的醫護人員外,長期病患者更需要接種疫苗,還有免疫系統較弱、正在進行化療、血病,以及曾經進行器官移植、正在服用免疫系統藥物的人士,都適宜接種「滅活疫苗」。
「滅活疫苗」由已殺死的病原體製成,主要通過其中的抗原,誘導細胞產生免疫能力。這種疫苗能在常規的冰箱溫度(2至8度)下保存,與另一種新研發的「病毒載體疫苗」有相同優點。
根據專家建議,已經面世的疫苗,無論哪一種都需要接種兩劑,有沒有簡化為一劑的方案呢?孔繁毅教授指出,最理想的疫苗是「一劑即可」、能減低併發症的機會,也能減少感染病毒後惡化的機會,同時杜絕病毒傳播,還有就是最好能在室溫中,不必在零下70度儲存。然而,由於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免疫系統需要一次刺激,然後需要「加強劑」促進免疫力,因此,目前「兩針接種」是最理想的。
「有一款疫苗用m蛋白加上刺激劑,我們測試時,發現接種第一針發現中和抗體已去到1:300;第二劑更去到1:3000,這種疫苗可能一劑已能產生足夠抗體,但仍然要等候第三期臨床測試報告。」他說。
疫苗預防為主,治療需用藥
至於港大研發的噴鼻式疫苗,孔繁毅指出,其原理與噴鼻式流感疫苗相同,只是將甲型流感病毒的NS1蛋白去掉(deleted),令甲型流感不活躍,再把一部分刺突蛋白放入甲型流感,製造噴鼻式疫苗。只需要用一枝噴鼻管,一半噴在鼻腔的一邊;另一半噴在另一邊,便可產生足夠的IgA抗體。由於絕大部分新冠病毒都是透過鼻黏膜進入人體,因此鼻黏膜是防範病毒最重要的地方,而這種噴鼻式疫苗同樣需要噴兩次,希望日後做到噴一次,便可防流感和新冠肺炎。他透露,噴鼻式疫苗本月將進行一、二期臨床測試,正在招募約100位志願者。
孔繁毅強調,疫苗以預防為主,治療則需要採取「雞尾酒療法」,包括應用干擾素、瑞德西韋等等,而且最好是確診後第一時間治療,效果最佳,這主要是指高風險人士,例如有糖尿病或長期病患人士,年輕症狀輕微、肺部清晰的確診者,未必需要用以上方法治療。
不同疫苗副作用亦有多寡
至於特區政府預購的三款疫苗,孔繁毅指出,有不同的方法製造,最常見的是「滅活疫苗」,主要是利用化學藥物令整個新冠病毒不能生存後,再製成疫苗。這是最「傳統」製造疫苗的辦法,好處是比較安全,副作用相對低;缺點是目前不清楚所產生的抗體可維持多久。同時,仍要等候這款疫苗第三期臨床報告,才能知道滅活疫苗的整體保護率。
「另一種是採用較新方法製造的mRNA疫苗,」他説:「辦法是利用病毒刺突蛋白RNA的一部分基因來製造抗原,合併其他藥物注射入人體,刺激免疫系系統產生T細胞抗體CD8和CD4。好處是抗體保護率比較高,其中一隻疫保護率可以達到95%;相對的缺點是副作用較多,如15至20%接種者會發燒,極少數病人或會出現面癱,可能數百萬才有一至二例。」
他續說,第三種疫苗是利用一個「病載體」,現在看到的主要是利用腺病毒的「病載體」,帶病毒的一部分抗原進入人體。不少藥廠用這方法製造疫苗,如腺病毒5型,或黑腥腥腺病毒病載體,帶病毒的刺突蛋白抗原注射入人體,人體便會對刺突蛋白和腺病毒產生中和抗體。不足之處是對T細胞的刺激稍弱,而其副作用比滅活疫苗相對地多一些。這種疫苗同樣需要等待第三期臨床報告,才能了解其保護率有多高。
除了以上三種,孔繁毅透露,特區政府亦在留意第四種疫苗,該種疫苗利用m蛋白,藉納米技術,加上「刺激體」製造,第一期臨床研究發現可產生多至1:3000的高水平中和抗體,現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研究,希望早日發表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