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三位傑出的英女皇

三位傑出的英女皇

英國是否如某些親中KOL所言,是繁榮夢滅?大國沒落?如果是,為何那些持BNO的港人仍選擇移民英國?

馮應標 作者: 馮應標
2022-09-21
文化點滴

圖片:作者提供(除特別標示者)

標籤: 伊利沙伯君主立憲國葬日不落帝國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維多利亞英國領事館英女皇
英國舉行隆重國葬送別伊利沙伯二世,這位深受英國人愛戴的女皇就此與父母、夫婿、妹妹長眠溫莎堡。(亞新社)
英國舉行隆重國葬送別伊利沙伯二世,這位深受英國人愛戴的女皇就此與父母、夫婿、妹妹長眠溫莎堡。(亞新社)

英國自1066年統一至今的956年間,經歷了40個君主,當中只有6個女皇(另2、3位有爭議),而史學家公認的3位傑出女皇,依次序是1558至1603年(即16世紀)在位的伊利沙伯一世、隔了234年後(1837年-1901年在位)的維多利亞和又51年後就任(1952年至2022年)日前剛去世的伊利沙伯二世,她們皆長壽由69歲至96歲,任期亦極長,伊一世的44年、維多利亞的63年、和伊二世的70年,在40個君主中分別排第9、第2和榜首。

與中國的皇朝不同,英國君主是萬世一家的(與日本的相似),前後朝代都有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係。威廉一世(即William the Conqueror「威廉征服者」,約1028-1087,任期1066-壽終)是統一英國的先祖,他有英倫維撒斯(Wessex)、北歐維京人(Viking)和法國血統,他的王族或旁支便一直統治英國至今。

伊一世的都鐸(Tudor)、維多利亞的漢諾威(Hanover)、和伊二世的溫莎(Windsor)家族,都是威廉的後裔,而溫莎只不過是漢諾威在1917年的改名,時藉一次大戰英皇佐治五世任內(香港有以他命名的學校和公園)。伊一世是維多利亞的前九代祖先,而維多利亞便是伊二世的高祖母。

這3位年紀輕輕(18至26歲)便登基的女皇,亦剛好經歷了英國民主(君主立憲,即君權被民權蠶食)的3個歷史時期:伊一世尚有相當大的君權,她能玩弄國會於股掌之中;到了維多利亞,君權便完全受國會的制衡,甚至邊緣化,言則她以個人的魅力、威嚴和國民的愛戴,不少國會議員和總理都尊重和支持她;伊二世在二次大戰7年後登基,英國國勢已大不如前,而君權亦已完全被民權取代,王位只是象徵式、虛位一個而已。

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任期1558──壽終)

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任期1558─壽終,時為中國晚明)的父親,便是英國歷史名君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任期1509─壽終),他為求一男嗣而前後6次結婚、並把其中二妻包括伊一世的生母處斬首極刑,更因羅馬教宗不合作讓他休妻,繼而在1534年脫離羅馬天主教會、自組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即是英國聖公會),更順勢沒收羅馬教會在英國的大量地產,雖然之後將部分賣出,但到了今天,皇室仍是英國最大的非政府地主,其財富估計亦應在五甲之內。

英國歷史名君: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任期1509-壽終)。

亨利死後,王位先傳給年僅9歲的獨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1537─1553,任期1547─病逝,只6年),繼而傳給伊一世的大姊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任期1553─病逝,只5年),她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任內5年間企圖將天主教復辟,頒佈和執行了一些嚴苛的法令,包括處罰甚至處死一些新教徒,贏得她「血腥瑪麗(Bloody Mary)」的惡名,但推行了20年的新教已有大批教徒,實難以被取締的。

她病逝後,王位便傳給信奉新教的伊一世。這位終生獨身、有「處女女皇」稱號的伊一世,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能君,史學家稱頌她的掌政期為「伊利沙伯時代(Elizabethan Era)」,在任的45年間政績彪炳,最重要者便是一度打敗當時的全球霸主、堅信天主教的西班牙。

伊利沙伯一世在大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後的畫像,圖左上角為無敵艦隊海戰畫,她右手放在地球儀上,展示她領導英國進入世界舞台。

由1500至1650的個半世紀中,西班牙是全歐以至是全球的最強國,因為西國皇室所屬的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實際上統治了大半個歐洲,包括奧地利、匈牙利、荷蘭等地,而西皇菲臘二世(Philip II,1527─1598, 任期1556-壽終),更一直都有打算併吞英國。可惜他遇上伊一世,這位女強人足智多謀,且養有一群戰狼,首席便是傳奇英雄人物戴力奇(Francis Drake,約1540-1596)。

戴氏乃走私客和海盜出身,他在1568年的一次墨西哥海戰中,上了西班牙人的當大敗,險些喪命,自此他便視西國為世仇,並以掠劫它的貨船、打擊它的據點為主業,成為西國的頭號大敵(西班牙人至今仍稱他為大賊)。伊一世在1577年委任他代表英國,率領船隊用2年時間,作類似50年前麥哲倫的環球探遊,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

其實戴氏此旅,是伊一世挑戰西班牙的全球貿易一哥地位,以行動表示不理會西葡二牙之間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1494年)〉,雖經羅馬教宗首肯,這只不過是西葡之間的合同,劃定兩國在全球的探險地盤而已,英國既不受該合同的約束、亦已脫離羅馬教會多年。

戴氏所到之處,多與西軍交戰並贏多輸少,他返國時便受到英雄式歡迎,並即時獲伊一世冊封爵士(Sir)勲銜。20年後,聞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便在1600年成立,聯同之前幾間已成立、亦同是由伊一世御准的貿易專利公司,它們為英國人賺取到的所謂舊財富(old money),到今天仍有可能用多十世也未用完。

除了繼續搶掠和襲擊西國商船和據點外,英國更與荷蘭人結盟,幫助他們推翻西班牙的統治,西國遂於1585年對英宣戰,這場英西大戰打了19年(1585─1604),分6個階段間歇性進行,其中第二階段便是著名的「無敵艦隊」一役。神奇地,英國的軍力遠遠不及西國但大獲全勝,主因是英國在船艦和大炮技術、戰術、士氣和補給上均佔盡上風,亦有天時地利之助,戴力奇便是英軍的副總司令。

言則此役只是將西國的傲氣稍挫,6次交鋒雙方實互有輸贏,最終以和約收場,簽約時菲臘和伊一世皆已離世。但打敗最強國的無敵艦隊,讓英人更有信心、和更進取地發展它的海軍,給日後坐上「日不落帝國」寶座打好基礎,就以今天的標準英國海軍仍強,缺乏有實力的海軍,怎能算是強國?

除了「好打得」外,「伊利沙伯時代」亦文武雙全,這是英國、以至是世界文學的一個豐收期,莎士比亞、培根、霍布斯、馬羅(Marlowe)、美頓(Milton)、莊臣(Jonson)、湯馬摩亞(More)、廷代爾(Tyndale)等等,便是這時代的英國巨匠,而西班牙亦有建樹,出了個與莎翁幾乎同庚的塞萬提斯(Cervante),他的唐吉訶德精神,在今天仍能激勵不少人心。

維多利亞(Victoria,任期1837──壽終)

毫無疑問,維多利亞(Victoria,1819─1901,任期1837─壽終,時為中國晚清),歷史學家稱頌她的掌政期為「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乃英國國勢的頂峰。她所屬的漢諾威家族,由第二任的佐治二世至她,前後約個半世紀,可媲美千多年前的中國唐朝盛世。

維多利亞: (圖左)1843年畫像;(圖右)1882年相片。

英國繼西班牙、法國、荷蘭成為「日不落帝國」,且是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比蒙古、沙俄和蘇聯還要大。強國必須有強軍、尤其是海軍,但英國的強大,更重要者實是它乃工業革命的先驅,比歐陸或美國早了起碼半個世紀、比日本和中國更早了整個世紀。不只如此,在瓦特(J. Watt,1736-1819)的優化蒸汽機前,英國在1600’s百年紀中葉,便已開始了一個農業大躍進、和繼之以牛頓(I. Newton,1643-1727)為首的科學革命,再配合在歐陸、尤其是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商業革命,如銀行業、保險業和合股公司的發展,才有條件成為大國中的大國。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科研和技術發明,是領先世界的,筆者試用其中兩項加以說明,是蒸汽機應用在運輸交通上,和電力的研發。瓦特和他同期的蒸汽機技術專利,過了百年期便解封,可自由在各領域上應用,如火車和輪船。首條公用長途蒸汽火車路線,是1825年通車的英國「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Stockton and Darlington Railway)」,鐵路網絡隨即以驚人的速度散播全英、然後至全歐和全球,美加的橫貫全國鐵路,分別在1869和1886年便完成。到了今天,火車仍是全球極有效率的交通工具。

現代電力的研發,倫敦人法拉第(M. Faraday,1791-1867)是關鍵人物,基於他的研究成果,繼之出現了電馬達和發電機,再經過無數人的增改、優化,電力便成為人類現代化三大動力能源之一(另二是煤和石油)。時至今日和可預見之未來,電力仍是人類日常生活之必須,大停電可癱瘓整個城市或區域的民用、商業、工廠和交通。

而電力與火車的巧妙結合,最先便有電報的發展,它原先只是用在控制火車交通訊號上,所以早期的鐵路旁必有架空電報線。由於環保意識,電氣化火車已成今日的常態,而高速火車的發展亦主要靠電力。當然,由電力延伸出的電子和電腦研發,便更法力無邊了。

香港開埠的鴉片戰爭,便是維多利亞登基後僅兩年之事, 當時君權已被民權取代了七七八八,國會企圖阻止對華開戰,但動議遭271對262票否決。香港的皇后大道中/西/東、皇后像廣場、維港、域多利山(扯旗山頂)、維園等等,皆有她難以抹去的烙印。

伊利沙伯二世(Elizabeth II,任期1952──壽終)

剛去世的伊利沙伯二世(Elizabeth II,1926-2022,任期1952-壽終)生不逢時,她在二戰後7年登基,當時英國仍處於戰後重建期、仍千瘡百孔,國勢已大不如前,但這個能維持300多年的強國,爛船也有三斤釘,到了她登基銀禧的1977年,英國大致上已回復到二戰前的興旺,兩年後便是為期11年的戴卓爾夫人(M. Thatcher)時期,言則戴氏的功過仍有爭議。

伊利沙伯二世:(圖左)登基時(1952年);(圖右)登基鑽禧(2012年)。

其實,倫敦在1960年代便已再次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而戴氏的1986年「大爆炸」,確是將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加固並維持至今。英國是否如某些親中KOL所言,是繁榮夢滅?大國沒落?如果是,為何那些持BNO的港人仍選擇移民英國?

二戰其實是一個世界秩序的大重組,民主取代君主政制,就算在殘餘的君主立憲制中,君主多已被貶成象徵式、虛位一個而已,英國亦不能倖免。在伊二世期間,便約有50個前殖民地、屬地、保護國獨立或歸還給原宗主國,亦有約15個成員國脫離英聯邦。

但塞翁失馬,伊二世因此可避開政治的煩惱,專心做好一個國內/國外的親善大使,為凝聚和增強人民愛國之心、及增進與外國的友誼而盡力,她的笑容、仁慈、真誠和親民態度,是恰如其分的。誠然,70年的悠長歲月必有起跌,皇室成員的私事亦無可避免地成為國事,伊二世便要面對各子女婚姻錯失的公眾批判,尤其是查理斯和戴安娜,但她都能以處變不驚的態度得體地處理。

無疑,伊二世比她的先輩女皇幸運,生活在一個收音機、電視、電腦和飛機的年代,她的影像可進入每個國民的客廳,和經常親身探訪英聯邦各國、和各友邦國,如她畢生便探訪過加拿大20次(尚不計其他皇室成員的探訪),她是一個極有效的親善大使。與維多利亞一樣,全球各地以伊二世命名的地標亦多,如香港的伊利沙伯醫院、體育館(旺角和灣仔)、中學等,同樣是難被抹去的烙印。

依筆者愚見,3位傑出英女皇成功之處,其一,是她們的功過是受到多數歷史學家稱頌的;其二、亦是更重要的,便是受到人民的愛戴,不只是英國人民,亦包括鄰國、甚至全球的。且看此時伊二世的離世,連前殖民地的香港人民,都冒着炎熱的天氣,到港島英領事館排大長龍獻花、在紀念冊留言,真是人心所向的最佳說明,人民的眼睛,畢竟仍是雪亮的。

大批香港市民不惜冒着32度高溫、排隊3、4小時到英國領事館弔唁伊利沙伯二世。(亞新社)

最令筆者費解的,是近日不少大陸網民和小粉紅,竟沒有跟隨習總書記和李總理的榜樣,以一個文明大國人對伊二世的離世,發表大方得體、真摯的唁電、哀悼、慰問,反之是攻擊多位演藝界名人對女皇的致敬、懷念、哀思,而中共在港的喉舌報章,更撰文指摘在英領事館排長龍的港人,有「戀殖」心態,他們實在太不明白我們香港人了!

更多精采文章

  • 為什麼要學英文?為什麼要學英文?
  • 兩位被斬首的英法帝王兩位被斬首的英法帝王
  • 2022年9月兩場國葬的觀察2022年9月兩場國葬的觀察
  • 安倍國葬爭議聲中舉行 岸田文雄「弔唁外交」遜預期安倍國葬爭議聲中舉行 岸田文雄「弔唁外交」遜預期
  • 伊藤博文與安倍之功業可比嗎?伊藤博文與安倍之功業可比嗎?

  • 萬人傑語錄VS毛語錄
  • 趣味讀成語,飲食有典故
  • 甘健成的《鏞樓甘饌錄》

馮應標

加籍華人,退休加拿大職業工程師,祖籍廣東中山,香港出生長大,畢業於九龍聖芳濟書院(中五)和加國亞省省立大學(工程系學士,1979),其後一直在加國工作至退休,1980年代開始在香港的報刊上發表文章,近作有《李小龍年譜》(中華書局,2017)。
View all posts
標籤: 伊利沙伯君主立憲國葬日不落帝國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維多利亞英國領事館英女皇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危丁明博士表示,孔教學會申請在鑽石山興建的孔廟,已公開設計圖。
名家演講錄

海濱鄒魯:危丁明博士談香港孔教發展歷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1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灼見報道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廢爐推進公司計劃管理室中長期計劃小組經理佐藤學解釋排放流程。
灼見報道

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瑞士信貸銀行陷入財務危機。(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融合」計中的5位香港藝術家:(左起)何遠良、岑嘉慧、周圓源、李展輝和朱卓彗 (Arkad基金會圖片)
藝思人生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作者: 陳嵐
2023-03-18

影片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如何讓員工快樂地工作?留住精英人才的兩大法寶是什麼?
  • 梁賀琪:DSE如何發揮香港軟實力?遵理在內地有什麼發展大計?
  • 法國的教師甄選及學制有何優勢?法國中學教育如何培養出開放、無私的下一代?郭位教授與巴黎路易大帝中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人大釋法對議員宣誓有什麼要求?怎樣才算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
  • 恒大ESG研究中心鄭子云教授:如何分清企業漂綠?披露好是否回報一定佳?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人工智能開啟作弊新時代?是時候改革學生評分方式人工智能開啟作弊新時代?是時候改革學生評分方式 馮穎匡
  • 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大學排名一定進步──獨家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大學排名一定進步──獨家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 本社編輯部
  • 笑笑 常霖法師
  • 對日本之美的反思對日本之美的反思 編輯精選
  •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陳嵐
  • 俄烏戰爭 炸毀北溪 炸爆矽谷俄烏戰爭 炸毀北溪 炸爆矽谷 陳鳳翔
  • 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 編輯精選
  • 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 張灼祥
  • 《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馮珍今
  • 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 張建雄
  • 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 楊興安
  • 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 羅祥國
  • 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 張建雄
  • 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 本社編輯部
  •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本社編輯部
  • 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 編輯精選
  • 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 廖書蘭
  • 陽光明媚下的告別陽光明媚下的告別 陳月平
  • 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 本社編輯部
  • 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 胡孟青

推薦作家

  • 袁彌昌
  • 張楨
  • 馮穎匡
  • 馮珍今
  • 胡孟青
  • 湯文亮
  • 卓王詠詩
  • 李大齊
  • 陳鳳翔
  • 張宗永
  • 曾國平
  • 陳月平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