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

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

──觀《敦煌‧絲路迴響──香港天籟敦煌樂團一周年紀念音樂會》後記

香港人,多聽西方古典音樂,但這次音樂會操中廣東話的觀眾卻佔了大半,有些更在音樂會後表達了他們對壁畫上的故事、樂團所用的樂器的濃厚興趣,看來敦煌音樂在本地立即捕獲了不少知音。

陳嵐 作者: 陳嵐
2019-06-28
藝思人生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中樂大唐禮贊敦煌獅子山下莫高窟陳嵐饒公饒宗頤香港天籟敦煌樂團
音樂會共10首曲目,首先以一首氣勢磅礴的《大唐禮贊》開場。
音樂會共10首曲目,首先以一首氣勢磅礴的《大唐禮贊》開場。
0
SHARES
352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剛過去的端午之夜,在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一群正當年華的香港年青人演繹了一場別樣的音樂會──《敦煌‧絲路迴響》,以紀念他們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成立一周年,並把他們的青春熱情傾注在了敦煌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上。

為何說這是一場別樣的音樂會?首先,音樂會特別的火,香港和敦煌似乎風馬牛不相及,更何況是敦煌古樂改編曲目,聽上去挺冷門;然而,從下午的公開彩排到晚上的正式音樂會,人頭湧湧,一票難求,現場等候的人在大會堂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其次,雖說中樂很難讓人聯想到年輕一代,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卻是一群平均年齡才25嵗的本地年青音樂人,有些剛從香港演藝學院畢業,有些還在演藝求學。是什麼樣的緣分讓這群年青人走上了和敦煌文化結緣的道路?

從音樂的角度走進敦煌和歷史

筆者就是帶着這樣的疑問跨入了大會堂,卻走進了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

《敦煌樂譜》,又稱《敦煌曲譜》或《敦煌琵琶譜》,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的一組琵琶樂譜,樂譜共收錄25首樂曲,抄寫日期為晚唐至五代。樂譜記譜法使用的音樂符號有23個,類似漢字部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今人無法識別的天書。

音樂會雖以《敦煌樂譜》這一古譜為基礎,卻在編曲上巧妙地糅合了一些西方古典音樂的結構,也運用敦煌地處西域的特點,將絲路各國的音樂元素加入其中。同時,樂團也不背離敦煌文化這個精深宏大的主題,兩位年青的駐團作曲家──朱啟揚先生(阿朱)和甘聖希先生(阿希)初生牛犢不怕虎,不僅將音樂和敦煌文化絲絲相扣,還提出在演奏時,以LED背景屏將敦煌地貌、雕塑、壁畫等同步展現,讓觀眾有沉浸式的體驗,不知不覺音樂直達人心。他們為此更要不眠不休地將自己作曲的取材靈感一幀一幀寫下來,方便做多媒體展示的同事對應找出壁畫或創作相應的動畫。

音樂會共10首曲目,首先以一首氣勢磅礴的《大唐禮贊》開場,其編曲的靈感來自莫高窟著名的第45洞窟──盛唐時期的《觀無量壽經變》壁畫。都説敦煌壁畫是研究千年歷史的瑰寶,此壁畫雖是禮贊西方淨土世界,其實卻是當時盛唐宮廷生活的反映。樂曲以壁畫中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中取大國之氣,徐徐拉開壯麗的畫面,之後壁畫中的樂師樂器結合舞台上的真實演奏,大膽想象了唐代一個大開大合的朝代所呈現的寬廣大氣之音樂風貌。

《大唐禮贊》展現盛唐風貌

除了這首《大唐禮贊》,音樂會的第六和第八首曲目──《淨土梵音》和《悟》也是對敦煌壁畫的充分解讀而來。《淨土梵音》取材自莫高窟第85洞窟南壁東側的《報恩經變》,壁畫描述的故事是說波羅奈國太子善友從龍宮取得摩尼寶珠,歸途中被惡友搶奪,並被刺瞎雙目,流落到利師跋國彈箏賣藝。國王有一位公主,聽其彈箏被美妙的音樂打動而產生愛情,不顧父母反對,與善友結為夫妻。善友之後雙目復明,與公主一起回歸故國。曲目摘取公主靜聽善友彈箏一幕,用箏為演奏的主體,以内觀做為核心,充分利用了古箏這種彈撥樂曲的特點,並配以頌缽,創造出寧靜致遠的境界。聽眾雖然未必了解壁畫的背景,但彷彿跨越時空,和公主一起端坐在演奏者前細心聆聽,感動至深。

《淨土梵音》:古箏和頌缽帶觀眾入壁畫中高遠意境

《悟》所表現的内容和主題則和莫高窟第158窟完全貼切。第158窟是人們最熟悉的敦煌「涅槃像(俗稱臥佛像)」北側的上層,包括「涅槃像」上方的菩薩群像和天龍八部、各國王子舉哀圖和十大弟子舉哀圖。「涅槃像」全長16米,頭南脚北累足而臥,面部自然而安詳。背景先以涅槃像細節表情肅穆展開,然後用弟子和各國王子聽到噩耗痛哭並以部落習俗自毀容貌以示哀傷的情景,用敲擊樂和琵琶表現那種激烈的痛不欲生的感情和畫面,後段用螺旋式上升的音樂慢慢從痛苦中升華,將音樂提升至和壁畫所表現的同一主題──「悟」:涅槃而生,精神不滅。 席上觀眾大部分屏息聆聽,端詳相應的背景壁畫,若有所思,所有所悟。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樂手以古箏、頌砵演奏《淨土梵音》 。

古譜新韻

敦煌文化千人百面,今人或研究繪畫、或研究顔料、或研究服裝、或研究民俗,或研究當時地貌等等,這麼多研究中,研究敦煌音樂是較為困難和冷門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這批年輕人不畏挑戰,除了在樂團創辦人、榮譽團長紀文鳳女士的帶領下幾探敦煌之外,更是利用課餘或工作之間一起研究,互相探討,互相鼓勵。

作曲家阿朱和阿希在多番嘗試之後,在《敦煌樂譜》中直接挑選了一些古譜加以編寫,比如音樂會中的第二首《長沙女引》和第三首《水鼓子》。先來説説《水鼓子》,阿希將它的翻譯為 “Fugue in C Major”,而我們一看英文名,就清楚作曲人意圖以西方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常用的音樂形式──「賦格曲」來重新演繹古譜。「賦格」來自於拉丁語,原意是追逐和飛翔。它建立在模仿的對位基礎上,首先在一個聲部上出現一個主題片段,然後在其他的聲部上模仿這個片段,形成各個聲部相互問答追逐的效果。樂曲巧妙地用民間說書般的竹板打出前奏,然後以小阮及中阮彈奏出主題片段,順勢以西方古典音樂中的典型形式來營造出壁畫中輕鬆活潑的生活場景,比如踏春,雜技等等。 雖然樂曲尚有稚嫩之處,但年輕音樂人的大膽創新和將中西古典音樂的元素糅合的嘗試值得一讚。

再來談談此次音樂會中廣受好評的第四首樂曲──《供花手》。《供花手》是本場音樂會中唯一一首琵琶獨奏樂曲,呼應了《敦煌樂譜》多為琵琶譜的特色。在佛教中,花是因,供花表現的是信仰的虔誠。敦煌的壁畫中有各種供花供水供燈的描畫,美妙動人。此曲就是捕捉菩薩們優美的手型,用琵琶獨奏的清麗之音來表現那種綫條的流動和生機勃勃。音樂會的LED屏幕上採集了大量各種供奉的手勢,並以動畫的形式將花開、燃燈、奏樂等細節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得敦煌古樂不再高遠,而是活潑潑地讓觀眾身臨其境,而沉浸在美好的信仰之大美中。

《供花手》是本場音樂會中唯一一首琵琶獨奏樂曲,呼應了《敦煌樂譜》多為琵琶譜的特色。

與饒公結緣 從莫高到獅子山下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因緣於2018年創團,首個演出就在饒宗頤文化館,樂團因此也與饒公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為了致敬饒公曾為敦煌學做出的巨大貢獻,樂團特意引用了饒公所譯《敦煌樂譜》的第15首《慢曲子心事子》,結合莫高窟第112窟的極樂世界景象,譜寫了一首《天籟》。這首樂曲從去年首演后,經過多次精心修改,整個樂曲呈現出相當完整的結構,雖引用了古樂,卻將其融合進入了一個比較豐富的交響樂式的樂章中。莫高窟第112洞窟是一個小型洞窟,以壁畫中間的一位歌舞伎美妙的反彈琵琶而聞名於世。樂舞圖中,平臺上六身伎樂呈八字分坐左右,左側持琵琶、阮咸、箜篌;左側則持鼓、橫笛和拍板。樂團8位樂師因此也模仿此陣列在舞臺上演出,並以現今最貼近的樂器加以完美詮釋。

最後樂團以改編香港人耳熟能詳的《獅子山下》為這場盛宴結尾,再以港大「饒宗頤學術舘」提供的饒公獅子山卷軸為背景。樂曲從琵琶起首,清脆聲中背景緩緩拉開饒公的山水圖,仿佛畫中的雨聲淅淅瀝瀝;饒公優美的書法道來對香港的熱愛;然後樂團同奏,又如山雨過後,遠方陽光乍現之景。如紀文鳳女士在音樂會會刊第一頁所闡述:「那一刻,敦煌、香港,時空交錯;古往、今來,教人不停地反思。」筆者現場所見,觀眾因此曲感動不已,結束之後更掌聲雷動,起立致意,不肯離席。

音樂做為橋樑

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此次音樂會將朗費羅的這句名言充分地做了詮釋。香港人,多聽西方古典音樂,但這次音樂會操中廣東話的觀眾卻佔了大半,有些更在音樂會後表達了他們對壁畫上的故事、樂團所用的樂器的濃厚興趣,看來敦煌音樂在本地立即捕獲了不少知音。「大音希聲」,這場音樂會的觀眾超越音樂的形式而經歷了一場歷經10個朝代所形成的文化瑰寶之旅,而這也正是樂團想要傳達的境界。未來樂團還會嘗試音樂會前舉辦賞析講座介紹壁畫、作曲和樂器,或者以工作坊的形式小範圍靈活地介紹和演奏樂曲,相信觀眾可更深更廣地認識和了解敦煌文化。

後排:(左4)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左5)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劉江華局長、(左6)香港大學田之楠副校長、(中)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小姐、(右5)敦煌研究院趙聲良院長、(右4)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李美嫦署長、(右3)敦煌研究院程亮主任、(右2)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楊芷蘭副署長;前排: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各理事們及樂團總經理、(右4)候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吳志華館長、(左3)駐團作曲甘聖希、(右3)駐團作曲朱啟揚。

此次音樂會,除了得到本地文化官員大力支持這支本港土生土長年輕音樂人的敦煌音樂樂團之外,冠蓋雲集。最近剛剛交替的兩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中國故宮博物館王旭東舘長和研究院新任趙聲良院長更雙雙特意到賀。兩位院長笑稱自己是「奇跡見證人」,見證樂團在短短一年内為敦煌絲路和香港一這個南方一帶一路的重要港口之間築起了文化的橋樑。他們為香港這群年青人傳承中華文化的無限生命力而感動,也為敦煌和香港因為文化而結下奇妙緣分而喝彩。他們衷心希望樂團能將這些樂曲帶到香港各個社區,帶到一帶一路的各國,用文化來打破隔膜,消除偏見,逾越鴻溝,讓這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流動起來,將莫高精神和獅子山精神帶給更多的人。

更多精采文章

  • 饒宗頤教授與敦煌學饒宗頤教授與敦煌學
  • 敦煌壁畫研究:從國學大師饒宗頤至機器學習演算法敦煌壁畫研究:從國學大師饒宗頤至機器學習演算法
  • 緬懷饒公港大歲月 「寓研於教」展覽舉行緬懷饒公港大歲月 「寓研於教」展覽舉行
  • 心歸處是敦煌心歸處是敦煌
  • 從音樂感受更深一層的敦煌韻味從音樂感受更深一層的敦煌韻味

0

陳嵐

資深IT市場營銷和公關專業人士。 近幾年,她轉向科創風投領域,致力於孵化和支持用技術為社會帶來改變和影響的初創公司。 陳嵐從2012年開始積極參與垂誼樂社的各項工作。她是委員會第一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為教育項目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陳出任公關委員會主席,主要負責監督和批核樂社的市場計劃和推廣工作。 陳嵐也是一位作者,文章散見於香港報章和網上媒體,並曾出版親子藝術教育書籍。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樂大唐禮贊敦煌獅子山下莫高窟陳嵐饒公饒宗頤香港天籟敦煌樂團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法國、韓國和菲律賓政府的換屆,顯示了3個國家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的延續性和變化。(灼見名家製圖)
大中華視野

法國、南韓和菲律賓政府換屆對中國的影響

作者: 盧兆興
2022-05-16
呂大樂觀察元朗食肆個案的處理方法,背後似乎是對有關風險有新的評估。(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觀點

呂大樂:抗疫邏輯講清楚 市民跟隨少疑慮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5-16
為了深入了解脊髓麻醉的副作用,德國外科醫生Bier憑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決定在自己身體上做實驗。(Shutterstock)
杏林舊事

一個偉大技術背後的糊塗故事

作者: 許嫣
2022-05-14
「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
字旅相逢

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 馮珍今
2022-05-14
「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
字旅相逢

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 馮珍今
2022-05-13

影片

  • 霍詠強:美國大殺傷力網絡企業如何控制全球輿論? 中國怎樣反制 建立平台說好自己故事?
  • 黃錦輝教授:在元宇宙做生意無王管欺騙程度高?用虛擬貨幣交易為何不是貨真價實?
  • 雷鼎鳴:疫情怎樣由壞事變好事?從歷史上三次嚴重瘟疫汲取到什麼教訓?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補血中藥功效逐一介紹 如何提防買到假貨? 推薦古方八珍湯補氣益血
  • 林偉樑醫生X林冠傑中醫師:打疫苗出現情緒問題怎麼辦?善用不同精油幫病人紓緩壓力
  • 林少峯博士x林冠傑中醫師:疫情下家長壓力嚴重超標 三招紓緩父母與子女情緒 飲用花茶要注意什麼?
  • 霍詠強:香港經歷10年動亂將開創新局面 新政府須做好3件大事 擔當好中國門戶角色
  • 黃錦輝教授:抗疫製造大量家居檢測廢物 下屆政府須改善分類環保政策
  • 王南教授x林冠傑中醫師: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把中藥理論可視化 提升自我修復能力
  • 雷鼎鳴:台海發生衝突 美軍事沒把握壓制中國 經濟制裁、媒體抹黑 全力削弱對手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讀三國看俄烏讀三國看俄烏 張建雄
  • 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馮珍今
  • 英國的國策愈來愈跟貼美國英國的國策愈來愈跟貼美國 施永青
  • 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編輯精選
  • 桐油埕裝桐油桐油埕裝桐油 孫明揚
  • 林正財倡檢視長者房屋政策林正財倡檢視長者房屋政策 本社編輯部
  • 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馮珍今
  • 不懂經文 也要祈禱不懂經文 也要祈禱 劉銳紹
  • 一個偉大技術背後的糊塗故事一個偉大技術背後的糊塗故事 許嫣
  • 老馬勝普京盟友 法大選沒有地震老馬勝普京盟友 法大選沒有地震 丁望
  • 中國與西方在貿易和商業方面的未來可能情景中國與西方在貿易和商業方面的未來可能情景 謝祖墀
  • 從烏克蘭戰爭看台灣問題從烏克蘭戰爭看台灣問題 施永青
  • 鄭李錦芬:50+還有無限可能鄭李錦芬:50+還有無限可能 本社編輯部
  • 呂大樂:抗疫邏輯講清楚 市民跟隨少疑慮呂大樂:抗疫邏輯講清楚 市民跟隨少疑慮 本社編輯部
  • 古典fused當代音樂的酷人類、獨立美女「2.0版」:張貝芝古典fused當代音樂的酷人類、獨立美女「2.0版」:張貝芝 李偉民
  • 俄烏戰事之殤 紅場閱兵的歌俄烏戰事之殤 紅場閱兵的歌 本社編輯部
  • 布施布施 常霖法師
  • 國際大都市的防疫成績國際大都市的防疫成績 張建雄
  • 法國、南韓和菲律賓政府換屆對中國的影響法國、南韓和菲律賓政府換屆對中國的影響 盧兆興
  • 陳日君被捕後保釋候查 教廷:關注事態發展陳日君被捕後保釋候查 教廷:關注事態發展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釋證嚴
  • 黃錦輝
  • 施永青
  • 曾國平
  • 周光蓁
  • 盧兆興
  • 楊佩珊
  • 李文基
  • 黃氏
  • 黃家樑
  • 艾雲豪
  • 張建雄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