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樓夜月》(選自New Century Workshop《靜夜簫聲》專輯)(洞簫:譚寶碩;琵琶:黃璿僑;笙:梁仁超)
學生向老師請教如何吹奏洞簫。
學生問:「老師,我的洞簫擺放的角度對嗎?網上有的說45度, 有的說38度,到底什麼角度才對?」
老師說:「誰有閒心去測量你的角度?你能輕鬆吹出聲音, 就是最好的角度。」
學生問:「我的嘴型對嗎?有人說要繃緊嘴唇的肌肉才對。」
老師說「你的說法顛倒了,樣子擺得好看,但聲音不對,也是不對, 你只是模仿外表是沒有用的。要聽着聲音來調整嘴型,聲音對了, 嘴型才是對的。」
學生問:「為什麼我吹起來這麼費氣,人家說要收緊丹田才行, 丹田在哪裏?」
老師無奈,說:「你發音不準確,氣流浪費得多,吹起來便費氣, 發音吹準確了便不費氣。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不理也罷。」
學生問:「老師聽聽我現在的音色對嗎?」
老師說:「我說你對或錯很容易,但我希望你自己能學會判別。 自己的感覺最重要,你要多些去運用感覺,多些自行去判斷, 就能提升調整能力,這樣才能學到真本領。」
沒有誰拿着一本武林秘笈,就可以成為武林高手。
天上的星星不用看地圖,便懂得在軌道準確運行, 因為它們順應了宇宙的規律。
我們的吹奏也是一樣,順應自然便是最好的方法。
合理的力度,合理的角度,舒暢的呼吸,便能吹出最好的聲音。
天上的候鳥不用別人指路,便可以飛越幾千公里到達目的地, 因為它們遵從自己敏銳的感覺。
我們的吹奏也是一樣,自己的判斷是最好的指引。
用感覺便可以確定自己的吹奏準確與否,準確的吹奏感覺是暢順的, 良好的發音感覺是舒暢的。
學藝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
尊重前人的教導,但前人的經驗始終是屬於前人的。
我們要努力理解其本質,要反覆去實踐練習。
去蕪存菁,有取有捨,才能將前人的經驗學到手。
填鴨式的教育和不動腦筋的學習,永遠掌握不到真正的本領。
師法自然。
世間一切正確的技法,都是順應自然規律的。
合乎自然規律,才能發揮人的最大能力。
學藝如此,學武如此,處事、處世亦是如此。
細心去感受生命中的自然力量。
放下困惑,放下執着。
以平常心去學習。
技術不止於技。
藝術不止於術。
學藝應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
點滴累積可成高山。
學習一門技藝,是終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