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肩部疼痛怎麼處理?先了解肩膊的構造!〉
前文講述了肩膊關節的基本骨骼結構和肌理,本文續談常見的痛症和傷患。
肩膊痛的成因和症狀
「旋轉肌袖症候群」是肩膊痛的統稱,泛指出現在肩膊周圍的旋轉肌肉群傷害,例如肩夾擠症候群、肌腱發炎、滑液囊炎、鈣化性肌腱炎等,但不等同於「冷凍肩」。
肩夾擠症候群/肩峰下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屬常見肩膊痛症之一。簡言之,即肩膊活動時,關節內的肌肉會被自己的骨頭夾到!聽起來很神奇,骨頭和肌肉本來是好朋友,為什麼會攻擊對方?什麼活動會夾到肌肉呢?
患此症者無論舉手向上、打側抬高手、嘗試用痛的手搭向另一邊膊頭,甚至睡覺壓到都會痛醒。棘上肌、連接肱骨頭的長頭肌腱(二頭肌頂端)、肩峰下滑液囊等旋轉肌,都有機會在活動時,被移動中的肱骨頭夾在與肩峰(即肩胛骨最前方突出的一片骨)之間的空隙。但為什麼一個簡單舉手動作,竟然會夾傷肌肉呢?問題可能有幾個:
1. 肌腱發炎,情況與腕管綜合症類似,發炎後的肌腱因為腫脹,使到原本可以穿過的關節通道頓時空間不足,被迫和骨骼磨擦。
2. 肩胛骨活動出現異常,或肩胛活動障礙。前文提到,旋轉肌群負責串連關節內所有骨骼,但當中肩胛骨意外地不穩定,像一片浮動的大骨頭,除了連接鎖骨之外,大部分是依靠周邊肌肉群固定位置。一旦個別肌肉發炎、緊繃、萎縮、無力而引致動作遲緩,便會產生不協調,肩胛骨可能會走到不適合的位置或不移動,旋轉肌和滑液囊隨即變了夾心夾在中間。
3. 姿勢不當如駝背,會令肩胛骨過度前傾,與其他骨骼距離收窄,使到肌肉群受磨損。對於肌肉不協調,物理治療師會從外觀上分析,例如兩邊肩胛骨是否不對稱,或要求病人做些手部動作,看看有沒有明顯出現聳肩等怪動作。
發炎常見成因
上述提到兩類炎症:滑液囊炎和肌腱炎。其中,滑液囊(Synovial bursa)是一個由滑液膜(Synovial membrane)包裹着滑液的小囊,負責潤滑關節和作為骨骼和肌肉之間的緩衝,在不斷磨損下很容易發炎。而且細菌感染、免疫系統疾病等都會引發炎症。三角肌底下的滑液囊可因肩夾擠症候群而被不斷磨擦。急性滑液囊炎可謂非常之痛!
肌腱發炎常見成因亦是過度使用肌肉,因此炎症常見於二頭肌和棘上肌。它們負責的工作最多,無論是搬重物、高強度運動、重複性動作、姿勢不良和年長退化等都屬於成因。輕微發炎可以用藥物和物理治療處理,如未能及時醫治,有機會重複發炎,令肌腱鈣化,即醫學上稱的「鈣化性肌腱炎」(Calcifying Tendinitis)。
鈣化性肌腱炎源於鈣化物積聚在關節肌腱,關節只要輕微移動都會出現劇痛,嚴重時甚至沒有動作都會痛。有研究指出,鈣化是肌腱中的纖維母細胞在自我演化,過程中出現鈣鹽結晶體,沉澱後被細胞吸收再生癒合。聽說只要忍痛一段時間,待鈣鹽被吸收後,便可不治而癒。這個我可不清楚,但臨床經驗告訴我,病向淺中醫。治療方法並不複雜,治療師會以超聲波去探測肌腱鈣化範圍,再決定用體外衝擊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技術加速積聚物吸收,以及肌腱再生。
很多肌腱炎患者,初時發現肩膊不能活動自如,再加上痛楚難忍,都誤以為自己患了「五十肩」或「冷凍肩」,自覺地認為動不了。但無法移動原因多數是肌腱發炎腫脹,影響了活動能力,而且實在太痛,不自覺地認為動不了。
揭開冷凍肩的真面目
市民口中的「肩周炎」其實並非單純的肌肉發炎痛症,它的學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adhesive capsulitis),聽起來像關節被「黏着」不能動彈。事實上問題是出現在肩關節囊。還記得肩胛骨上那個讓肱骨頭「塞進去」的球窩關節吧?肩關節囊就是位於這個球窩關節之內,當中的滑液可以潤滑關節,幫助肱骨頭滑動。
一旦肩關節囊及周圍肌腱韌帶出現發炎、僵硬、纖維化、微血管增生、關節囊外壁變厚等症狀,又或者囊液減少,反而會「黏着」關節,變成阻礙肱骨頭滑動的障礙物,即使勉強移動都會痛楚難擋。知道問題所在,治療師便能從患者擺手角度的限制,去分別病人是患上「肩周炎」還是其他肩膊痛症。日常如果出現舉手不能過肩,穿衣服、擦背、梳頭有困難等,都應該去做一做檢查。
作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