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泛民選委歸邊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泛民選委歸邊

觀乎是屆特首選舉,泛民選委應否提名及投票支持建制派候選人,觸發社會熱議。絕大多數泛民選委提名曾俊華及胡國興,一改民粹民主作風,亦代表着向自由民主踏出一大步。 因何這樣說呢?何謂自由民主?與民粹民主又有何分別? 歐洲啟蒙時代提出政治上人人平等,奠定政治形態根基,自此之後,基於對自由的不同演繹,衍生出兩種南轅北轍的民主形式。   自由民主特質 自由民主的意義,在於為保障個人自由而作出的政治安排,它視政府獨攬強制大權,乃個人自由的頭號威脅。自由民主有意通過自由、開放、具競爭性的選舉以及獨立政黨,對政府權力加以制約;保障私有產權,被視為維護各種自由與限制政府權力的核心元素。 自由主義大師Isaiah Berlin稱之為「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一種免受限制的個人自由,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個人可任意自由選擇生活方式,亦即John Stuart Mill所謂的「無害原則」(no harm principle)。Adam Ferguson、John Locke、Adam Smith、Voltaire、James Madison均再進一步倡議此等政治觀,影響美國憲法。 自由民主派對獲選多數壓迫小眾尤為關注,希望藉憲法、新聞自由、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等安排制衡政府。 自由派亦期望小眾隨形勢變動可憑重組聯盟分化多數聯盟的權力,以維護個人自由。自由民主政治特色,正正在於透過競爭作出選擇;選舉的重要威力,繫於利用政治競爭制裁官員。在下屆選舉中將官員擯下台的威脅,是制約政府權力的最有效手段。 在自由民主政制下,政治只關乎衝突及化解之道,動力來自爭奪選票。選舉結果倒非關注焦點,選民既可能選出「劣吏」,亦有可能選不出「良吏」,選舉競爭旨在維護個人自由與多元社會的活力而已。   民粹民主特質 民粹民主的構思,則在於作出投「民」所好的政治安排。所謂「民」,是一個集體的概念,是指合眾之民(people incorporated)或主權體(sovereign body)。其基本概念源於18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著名主張,以「人民意志」(general will)為合眾之民的社會契約。有別於同時代的其他哲學家,盧梭深感文明進步與產權形成只會污染人心,破壞了人類當初在「高貴野人」(noble savage)時期的人人平等狀態。 盧梭於是尋求通過參與政治以重建社會,恢復人人平等。他認為政治參與旨在構建合乎道德的合眾體(即主權體)中的平等公民身份。盧梭可說是流傳至今的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始祖。 他構思的自由,並非個人自由,而在所有公民集體參與全民普選,表達的「人民意志」。Isaiah Berlin稱之為「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因旨在尋求實現共同目標。盧梭表示,自由等於眾人遵守共同制訂自我約束之法。 由此自然衍生一個關於小眾利益的問題:假使個人之「志」各自不同又如何?在盧梭的觀念中,若公民在投票時皆以共同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或私利為念,則實際上「人民意志」已涵蓋所有利益,再無小眾利益可言。 在民粹民主政制下,原則上小眾不可能受到壓迫,皆因根本無小眾利益之實;但從受壓迫的小眾的角度而言,這無異於隱瞞真相,為壓迫之實自圓其說,打着「人民」之名侵犯個人自由,也就變得完全順理成章,因為順從「人民意志」乃公民義務,而守法也就等於行使自由。 另一個問題,則在如何得知「人民意志」?背後假設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普選方式,通過自由公平的選舉加以表達,所選出的政府,既掌握「人民意志」,亦獲選民授以管治權。此管治權來自合眾之民的集體意願,自然難能可貴,必須落實,而公民必須遵行政府所訂律法。 如此一來,民粹民主政治實有可能演變成專政,憲法制約、新聞自由、三權分立的自由民主政治安排,有時足以對落實合眾之民的集體意願構成障礙。限制政府權力,亦會限制集體人民的自由。 至於政府的施政或組成方式,盧梭則隻字不提,僅提及應有全民普選。政府或政治領袖一經選出,即被視為肩負大眾意願及賦有崇高管治權,亦有假借「人民意志」之名,實行專政之虞。事實上,種種民粹民主政體往往以暴政及人為慘劇收場。   「阿羅定理」 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史丹福大學教授阿羅(Kenneth Arrow)以其在社會選擇論(social choice theory)的研究結果,對盧梭的「人民意志」理念作出有力否定,證明社會無論採取任何選舉規則,即使每個人的選擇都優先次序分明,整體社會的選擇也不可能得出一致的優先次序。 「阿羅定理」(Arrow’s Theorem)可簡單舉例說明:假設A、B、C三人各有X、Y、Z三項選擇,選擇的先後排序如下: A君:X > Y > Z B君:Y > Z > […]

王于漸 作者: 王于漸
2017-03-22
中港政經評論

標籤: 曾俊華民粹民主泛民選委特首選舉胡國興自由民主阿羅定理
絕大多數泛民選委提名曾俊華及胡國興,一改民粹民主作風,亦代表着向自由民主踏出一大步。(亞新社圖片)
絕大多數泛民選委提名曾俊華及胡國興,一改民粹民主作風,亦代表着向自由民主踏出一大步。(亞新社圖片)

觀乎是屆特首選舉,泛民選委應否提名及投票支持建制派候選人,觸發社會熱議。絕大多數泛民選委提名曾俊華及胡國興,一改民粹民主作風,亦代表着向自由民主踏出一大步。

因何這樣說呢?何謂自由民主?與民粹民主又有何分別?

歐洲啟蒙時代提出政治上人人平等,奠定政治形態根基,自此之後,基於對自由的不同演繹,衍生出兩種南轅北轍的民主形式。

 

自由民主特質

自由民主的意義,在於為保障個人自由而作出的政治安排,它視政府獨攬強制大權,乃個人自由的頭號威脅。自由民主有意通過自由、開放、具競爭性的選舉以及獨立政黨,對政府權力加以制約;保障私有產權,被視為維護各種自由與限制政府權力的核心元素。

自由主義大師Isaiah Berlin稱之為「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一種免受限制的個人自由,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個人可任意自由選擇生活方式,亦即John Stuart Mill所謂的「無害原則」(no harm principle)。Adam Ferguson、John Locke、Adam Smith、Voltaire、James Madison均再進一步倡議此等政治觀,影響美國憲法。

自由民主派對獲選多數壓迫小眾尤為關注,希望藉憲法、新聞自由、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等安排制衡政府。

自由派亦期望小眾隨形勢變動可憑重組聯盟分化多數聯盟的權力,以維護個人自由。自由民主政治特色,正正在於透過競爭作出選擇;選舉的重要威力,繫於利用政治競爭制裁官員。在下屆選舉中將官員擯下台的威脅,是制約政府權力的最有效手段。

在自由民主政制下,政治只關乎衝突及化解之道,動力來自爭奪選票。選舉結果倒非關注焦點,選民既可能選出「劣吏」,亦有可能選不出「良吏」,選舉競爭旨在維護個人自由與多元社會的活力而已。

 

民粹民主特質

民粹民主的構思,則在於作出投「民」所好的政治安排。所謂「民」,是一個集體的概念,是指合眾之民(people incorporated)或主權體(sovereign body)。其基本概念源於18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著名主張,以「人民意志」(general will)為合眾之民的社會契約。有別於同時代的其他哲學家,盧梭深感文明進步與產權形成只會污染人心,破壞了人類當初在「高貴野人」(noble savage)時期的人人平等狀態。

盧梭於是尋求通過參與政治以重建社會,恢復人人平等。他認為政治參與旨在構建合乎道德的合眾體(即主權體)中的平等公民身份。盧梭可說是流傳至今的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始祖。

他構思的自由,並非個人自由,而在所有公民集體參與全民普選,表達的「人民意志」。Isaiah Berlin稱之為「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因旨在尋求實現共同目標。盧梭表示,自由等於眾人遵守共同制訂自我約束之法。

由此自然衍生一個關於小眾利益的問題:假使個人之「志」各自不同又如何?在盧梭的觀念中,若公民在投票時皆以共同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或私利為念,則實際上「人民意志」已涵蓋所有利益,再無小眾利益可言。

在民粹民主政制下,原則上小眾不可能受到壓迫,皆因根本無小眾利益之實;但從受壓迫的小眾的角度而言,這無異於隱瞞真相,為壓迫之實自圓其說,打着「人民」之名侵犯個人自由,也就變得完全順理成章,因為順從「人民意志」乃公民義務,而守法也就等於行使自由。

另一個問題,則在如何得知「人民意志」?背後假設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普選方式,通過自由公平的選舉加以表達,所選出的政府,既掌握「人民意志」,亦獲選民授以管治權。此管治權來自合眾之民的集體意願,自然難能可貴,必須落實,而公民必須遵行政府所訂律法。
如此一來,民粹民主政治實有可能演變成專政,憲法制約、新聞自由、三權分立的自由民主政治安排,有時足以對落實合眾之民的集體意願構成障礙。限制政府權力,亦會限制集體人民的自由。

至於政府的施政或組成方式,盧梭則隻字不提,僅提及應有全民普選。政府或政治領袖一經選出,即被視為肩負大眾意願及賦有崇高管治權,亦有假借「人民意志」之名,實行專政之虞。事實上,種種民粹民主政體往往以暴政及人為慘劇收場。

 

「阿羅定理」

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史丹福大學教授阿羅(Kenneth Arrow)以其在社會選擇論(social choice theory)的研究結果,對盧梭的「人民意志」理念作出有力否定,證明社會無論採取任何選舉規則,即使每個人的選擇都優先次序分明,整體社會的選擇也不可能得出一致的優先次序。

「阿羅定理」(Arrow’s Theorem)可簡單舉例說明:假設A、B、C三人各有X、Y、Z三項選擇,選擇的先後排序如下:

A君:X > Y > Z
B君:Y > Z > X
C君:Z > X > Y

若要先從X 和 Y二擇其一,A君和C君都選X(X > Y);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X自然成為首選;然後再從Y和Z二擇其一,則有兩人都選Y;最後,在Z和X之間挑選,有兩人都選Z。

如此,社會整體的選擇排序竟產生X > Y > Z > X的矛盾現象,亦即所謂「選擇循環」(cycling of preferences)。換言之,即使每個人的選擇次序分明,整體社會的選擇亦不可能排序一致。

此一結果非不尋常,正是「阿羅不可能定理」的精義所在,證明根本不可能基於個人排序的選擇,而得出整體會社會次序一致的選擇。這對民主政制的民粹論構成有力駁斥,選擇循環若此,民意也就無從得知。

除非社會上人人選擇一致,否則盧梭所謂的「人民意志」根本難以成立。果真如此,政治的核心內容 – 衝突及化解之道,就變成無關宏旨,政治也就消失了。

阿羅承認早於12歲時就已成為社會主義信徒,無意否定盧梭對後世的功績,其本意反而在尋求透過累計個人選擇之道,整理出整體社會選擇排序方式,為政府經濟規劃提供理性方法而已。他本人對上述結果大失所望,即使到了1970年代末,亦無改其社會主義信念,及至暮年僅勉為其難,甘於當個社會民主派。

若「人民意志」之說難以成立,盧梭的相關政治觀,無非是單靠華麗辭藻裝飾門面,藉以掩人耳目的戲法而已。所謂「人民意志」,不過是個充滿民粹色彩的空洞概念,每當遇上社會出現嚴重不均,產生對社會精英份子不忿情緒而有意取而代之,這種主張又會重新浮現。

要是阿羅真能找到將個人選擇總結成整體社會取向之法,則政治作為衝突及化解之道將會消失;由普選產生的政府,透過理性的社會規劃方法,實行社會主義烏托邦。

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下政治將消失泯滅,已成為過去的神話,已被蘇聯時期共產官僚所揭示的真相所粉碎:所謂理性規劃,說到底就是不同部門之間政治上的討價還價。政治並未消失,不過改頭換面而已。

阿羅的研究結果意義重大,在於揭開政治的本質,以及為何必然存在。政治確實關乎化解衝突之道,是基於個人偏好或私利,透過操控以化解衝突的權謀藝術,也是解開不可能的藝術(art of the impossible)。

上述例子中,最終選擇X、Y或Z,其實視乎最初給選民哪兩項選擇。例如,若想Z最終當選,須於第一輪投票時推出X和Y兩項選擇,先將Y淘汰,在第二輪投票時剩下X和Z,才可確保X被淘汰。箇中政治之道乃運用權謀,操控投票程序安排,以達理想目的。

自由民主政治,關乎構建政治建制,藉以保障自由和多元社會,免受當權者干犯,化解無窮無盡的衝突。民粹民主政治,則關乎順應「人民意志」,尋求透過群眾參與的激進行動制止不公義,可惜卻對掌權後如何防止權力腐化隻字不提,完全沉默。民粹政客以代表人民集體意願自居,當權之後往往變為暴君。

 

泛民選委取向

香港今屆特首選舉的提名,首次出現主張投票支持建制派候選人,從而提高選舉競爭性的呼聲;部份立法會議員抨擊有關呼聲出賣選民利益,因為建制派候選人不能代表泛民立場及違反泛民對其選民許下的承諾。

議員梁國雄最終未能取得足夠選委票數而成為候選人,議員朱凱廸曾發表以下支持言論,亦有提及上述情況:「這次我們是要出來宣示民主派的基本原則,我們的目的!不過有派別之分,就是『原則派』和『策略派』,我後來也開始喜歡『原則派』這個名字,我想同市民講,現在有人要講策略,那我們還要不要講原則?」

民粹政客在此將「原則」與「策略」互相對立,但這種分野其實並無必要,只屬憑空杜撰。梁、朱二人所代表的「原則」,無非是在上幾屆特首選委會的選舉中,泛民票數遠遠落後之下的應對,而成為當時的策略,屬於因時制宜。

既然形勢不同,策略自然亦須改變。也許可把堅持「原則」的崇高口號,解說為泛民陣營中激進左派為求爭取民粹政治目標所採取的另一種「策略」。

自由民主政治亦不排除與匪夷所思的對象結盟。歸根究柢,若有利於維護自由和保障多元社會,結盟之舉即屬必要且可取;若聯盟產生不利結果,亦只是「策略」失誤,而非道德淪喪。

左翼民粹主義對香港在《基本法》一國兩制安排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極度存疑,而為了爭取《基本法》所承諾的普選安排,泛民則成為其政治聯盟的權宜夥伴。團結泛民以爭取普選的聯盟策略,將須順應時勢而演變。

從阿羅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可明白何以民粹民主面對著無法踰越的難關。他的分析揭示:為何要透過操控程序以及權宜聯盟等方式,來施展政治策略;因何自由民主既然旨在維護「消極自由」,而非促進「積極自由」,卻在使用以上策略之餘,毫不感覺在道義上有所為難。一言以蔽之,政治策略與聯盟必須順應政治形勢,適時作出改變。若新策略未能達到目的,自可以在來屆競選重新步署,捲土重來。

 

原刊於《信報》,作者授權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給林鄭月娥一個機會給林鄭月娥一個機會
  • 曾俊華落選感言:今次選舉輸了 但是香港並沒有輸曾俊華落選感言:今次選舉輸了 但是香港並沒有輸
  • 林鄭月娥當選宣言:選舉過後 團結向前林鄭月娥當選宣言:選舉過後 團結向前
  • 君子之爭君子之爭
  • 下屆行政長官當選後的首要任務下屆行政長官當選後的首要任務


王于漸

現任香港大學金融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黃乾亨黃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曾擔任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經濟研究中心創辦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任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及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任多個政府委員會委員,包括中央政策組(兼任)、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策略發展委員會、經濟諮詢委員會、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醫院管理局、房屋委員會、工業及科技發展局、土地及建築諮詢委員會、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香港委員會)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1999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表揚他對香港教育、房屋、工業及科技發展作出的貢獻。
View all posts
標籤: 曾俊華民粹民主泛民選委特首選舉胡國興自由民主阿羅定理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朱長老是中華文化難得的通才。(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7
(左至右)楊網凱、孫東、唐偉章和林高演在香港桂冠論壇啟動禮上。
灼見創科

香港桂冠論壇11月舉行 逾20位邵逸夫獎科學家分享研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7
金教授表示香港的經驗可供內地參考。(徐佳鳴提供圖片)
灼見報道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博士花了8年半工讀,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為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灼見專訪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孫西博士是香港珠海學院「智珠驪探」系列活動開場嘉賓。
灼見專訪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31

影片

  • 楊孫西:與香港珠海學院有何淵源?如何聯手「珠海」推廣茶文化?
  • 黃錦輝教授: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
  • 黃錦輝教授: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生存、生活、生命生存、生活、生命 常霖法師
  • 花落誰家花落誰家 陳家偉
  • 孩子,加油啊!孩子,加油啊! 陳家偉
  • 水墨心境 時空賦能:馮永基七拾藝術展水墨心境 時空賦能:馮永基七拾藝術展 益行
  • 訪港三大問題和答案訪港三大問題和答案 張建雄
  • 馬來東鐵 影響新加坡馬來東鐵 影響新加坡 蔣匡文
  • 欠缺同理心自製公關危機欠缺同理心自製公關危機 文振球
  • 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 楊興安
  • 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 本社編輯部
  • 未來的技能 ‧創意未來的技能 ‧創意 何劍輝
  • 書店風景書店風景 張灼祥
  • 全球南方隨東方崛起年代已開始全球南方隨東方崛起年代已開始 張建雄
  • 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 陳景祥
  • 歐洲議會論壇談新冠病毒歐洲議會論壇談新冠病毒 彭泓基
  • 香格里拉對話與中美軍事外交香格里拉對話與中美軍事外交 盧兆興
  • 人間有知音人間有知音 沈言
  • 重遊杭城,西湖尋夢重遊杭城,西湖尋夢 施林海
  • 基建狂魔.天地高歌基建狂魔.天地高歌 陳鳳翔
  • 美國財困的外交軌跡美國財困的外交軌跡 袁彌昌
  • 陳家亮教授:花園大廈鄰里情 成就醫者父母心陳家亮教授:花園大廈鄰里情 成就醫者父母心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楊興安
  • 周延
  • 莊太量
  • 益行
  • 潘銘基
  • 沈言
  • 鄭明仁
  • 陳景祥
  • 郭一鳴
  • 蘇文傑
  • 潘文慧
  • 温愛詩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