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與「苟」二字楷書形體相近,可是小篆之構形卻完全不同。先說「苟」字,小篆作,《說文解字》:「,艸也。从艸,句聲。(古厚切)」由此可見,苟是草名,讀音同「狗」。至於「茍」字,小篆作,《說文解字》:「,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包﹞口猶慎言也。从羊,羊與義、善、美同意。⋯⋯ ,古文羊不省。(己力切)」「自急敕也」,意謂自己趕緊警誡自己。此字由羊省、由包口會意,包口謂包封其口,意即謹慎說話。此字讀音「己力切」,廣州話與「激」同音,普通話音jì。
「茍」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狗兩耳上聳、蹲踞警惕之形,為儆(警)之初文。狗為人守夜,又隨獵人追捕野獸,常作儆懼戒惕之狀,故甲骨文象其形以表儆意。後引申為敬。《說文》:『敬,肅也。』金文作(大保簋)、(盂鼎),後增偏旁作(班簋)、(師釐簋),已用為敬肅之義。《說文》「茍」字篆文直承之形,其說義尚略存初義。」
徐中舒謂《說文》茍字說義尚略存初義,是說《說文解字》「茍」字訓「自急敕」,即自己趕緊警誡自己,與甲骨文「茍」字象狗兩耳上聳、蹲踞警惕之形大略同義。
「茍」引申為「敬」
正如徐氏所說,「茍」引申為敬,「茍」、「敬」在金文中往往通用,「敬」字乃由「茍」字孳乳而出。《說文解字》:「,肅也。从攴茍。」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攴,治也。治事肅恭之意。」「治事肅恭」,故有誠敬義。《廣雅‧釋詁》:「誠,敬也。」《廣雅》「誠」訓「敬」,「敬」字乃由「茍」字孳乳而出,則「茍」亦當有誠義。
古籍中的「茍」字,差不多全都刻作「苟」,但由於它本來是「茍」,所以注疏往往將它釋作「誠」,例如《論語‧里仁》:「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孟子‧公孫丑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趙岐注云:「誠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誠不充大之,內不足以事父母。」《禮記‧仲尼燕居》:「苟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孔穎達疏云:「苟,誠也。謂誠能知此四事,其身雖在畎畝之中,衆人奉而事之。」
上述例子中,「苟」似可釋作「假如、假若」。其實,「苟」本身無假設義,假設義乃來自句式,當「苟」字用於複句前一分句之首時,句式常帶有假設義。以上所舉《論語》一例,皇侃疏釋之云:「苟,誠也。言人若誠能志在於仁,則是為行之勝者,故其餘所行皆善,無惡行也。」皇疏於「誠能志在於仁」之上加假設詞「若」,其實只反映句式帶有之假設義。
「茍」演變成「苟」
由於古籍中「茍」都刻作「苟」,一般人也把它讀作「苟」,許多人都不知道「茍」字的存在,連《漢語大詞典》竟然也沒有「茍」這個字頭,在該書中,「茍」的義項,全都置於「苟」字之下,至於讀音,則只有「苟」字的讀音gǒu(《廣韻》「古厚切」),而沒有「茍」字的讀音jì(《廣韻》「紀力切」)。《漢語大字典》雖然設有「茍」這字頭,卻把它置於艸部「苟」字之下。至於《中文大辭典》,則把「茍」字置於羊部,此字之下,只有注音、釋義和解字,而完全沒有詞條,許多相關的義項和詞條,都置於「苟」字之下。
清代文字學家深於《說文》之學,已指出「茍」為「茍敬」字,與「苟」為「苟且」字不同。現代編纂大型詞典的專家,反而不知二者有別,而把二字相混。
清道光年間學者陳立,撰有〈釋茍〉一文,認為不但訓「誠」者為「茍」,即使作「苟且」義者亦為誠義之反訓,本當為「居力切」之「茍」,而非从艸之「苟」字。
陳氏所言,可備一說。但「苟」字《說文》訓「艸」,由草率義引申而有苟且義,也不是沒有可能。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