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曇花,我們都會想起那些彷如「快閃」的璀燦芳華。
曾經在前輩的家裏見證這種仙人掌科植物的傳奇。大約8、9月,它的花蕾發育飽滿,會選擇一個晴朗的早上輕輕抬頭,彷彿要吸盡天地的陽氣,蘊積頑強的生命力,準備在漆黑的夜晚展示光明的氣度。
到了日落時分,花冠慢慢啟唇綻開,在子夜前後的迷惘中,化身為花槽裏的太陽,從容地掛在倔強的枝椏上,映入興奮期待的眼眸,喚起白天的記憶。
拾荒
曾經滄海之後,那些妙曼從容的枝頭亮點都視作等閒了。每逢夏、秋之間,總念念不忘曇花一現的奇景。
三年前山竹襲港,人事上的驚擾不用說,那個颱風雖以植物為名,對草木的摧殘簡直慘不忍睹。事後經過一個滿目瘡痍的屋苑,竟在廢堆的邊緣發現一截曇花的枝葉,有幸把劫後餘生的傷者撿拾回家,植入盆中,殷勤護養,守候造物的玄機。
栽種
皇天果然不負有心人,幾星期後,它開枝散葉,以穩定的速度為小陽台平添一個快高長大的壯丁,俯瞰一眾嬌小玲瓏的寵兒。可是因為舍下的陽台朝向東方,而一般盆栽都難堪溽暑,於是每天上午都以輕紗簾幕遮擋烈焰。
結果,那株需要凝聚陽光孕育花蕾的新秀竟然施展渾身解數,像頑童扮演小魔怪的遊戲那樣,撲出個「橫生枝節」的景象來。因為簾幕只能屏蔽陽光,卻瞞不過它對陽氣的渴望,植物對大自然的感覺原來非常敏銳,它偵測到簾幕之間的縫隙,正是成全生計的希望。
於是,它義無反顧地伸延出去,一枝獨秀,漸漸遠離主幹,甚至把整體的重心移到花盆以外。到另一次颱風稍稍逼近,一陣不太強悍的氣流就令它失去平衡,顛仆下來。當時直接了當的救援措施就是用繩子把主幹綁在花架上,實在太委屈它了。而它卻依然故我,一意孤行,憑着安全帶的保護,繼續夸父的行程[1],追尋日神的蹤影。
夭折
颱風過後,它再吐納天地正氣,開拓自家的版圖。也許「在哪裏摔倒就在哪裏站起來」的感覺鑄成美麗的誤會,它滿懷自信,竟然在孤身上路的枝葉間,一口氣長出四個小花蕾。如果不問它的滄桑經歷,實在是眼前一亮的驚喜。
可是小花蕾分享有限的陽光,僧多粥少,不約而同長到兩公分的長度就呈現疲態,再過幾天就乾枯萎縮,先後凋零──原來那份超前的驚喜,不過預演曇花的殞落,只留下四朵遺憾。
成全
「除卻巫山不是雲」,其他小盆栽依然處於悠閒狀態,可以暫時放下,而那個野孩子真令人擔心。最後請教前輩,他以性靈之說解釋四胞胎早產又流產的原因──那一節路邊拾遺的曇花雖然是植物,但也有它的本性和記憶。
2018年9月山竹襲港,正值它的花季,那截飄零的枝葉可能帶着母體準備開花的記憶,移植後積聚了一定的生命力,就急於育成醞釀多年的盼望。此外,它以前的生長環境可能日照充足,後來移植到屏蔽的角落,仍保持着對陽光的熱切嚮往。儘管安家落戶,依然心有不甘,要盡快展示擱置了的芳華,終於顛撲失衡,在所難免。
最後,他指點迷津:萎落的花蕾已經不能挽回,只好安息塵土,憧憬日後的生機;至於那些撲向陽光的枝葉,以綑綁的方式勒令它固本培元,頂多只能是一時之計,不如尊重它渴望陽光的本性,網開一面,與其他盆栽來個分區處理,河水井水,各取所需。
前輩的說法耐人尋味,似乎別有懷抱,暗藏玄機。畢竟花蕾萎落已成過去,箇中原因可以有許多說法,不過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個性,無差別的栽種肯定不是上策。
於是,試行一個輕而易舉的療癒方案──把陽台花架分成上下兩區,卸下高處的簾幕,只為地面的盆栽保留一片清蔭,讓曇花放開懷抱,豁然面對屋簷外的風光。
事隔兩月,盛夏的驕陽依然氣壯河山,不過之前奮不顧身撲向欄外的初生之犢果然止步了,嫩葉新芽都在根源所在的枝幹踴躍出來……
後記
感謝前輩的提點,他說起《伊索寓言》那個北風與太陽較量的故事[2],還有老子的自然之道,撫今追昔,感慨良多。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