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收而不藏」道文物,「靈根自植」拓新知──專訪李美賢老師(二之一)

「收而不藏」道文物,「靈根自植」拓新知──專訪李美賢老師(二之一)

李美賢老師有感於很多藏家,百年歸老之後,所藏珍貴之物,都散迭無存,實在教人感到惋惜。她期望「收而不藏」,將蒐集的文物,公諸同好,在有生之年好好利用,藉以弘揚中華文化。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18-11-22
字旅相逢

攝影:文灼峰

標籤: 刺繡少數民族敦煌文物李美賢
李美賢老師被冠以古物收藏家之名,但她謙稱自己並非收藏家。
李美賢老師被冠以古物收藏家之名,但她謙稱自己並非收藏家。
0
SHARES
1.8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十多年前,已聽過李美賢老師的専題演講,她就少數民族的服飾,作出分享,並展示的豐富藏品,令我們大開眼界,也長了知識。近年,她常以敦煌為主題,主持講座,一直致力於敦煌藝術的推廣。

去年,我參加了文化遊,往日本關西,除了欣賞奈良正倉院的珍藏,也參觀了不少寺院、博物館,還有考古遺址……李老師也是其中一位團友,沿途得她精講詳解,令我對佛教藝術的認識,加深不少。

李老師從事中國文化推廣及教育的工作,已有30多年,自2010年開始,她更出任「香港敦煌之友」的副會長,為推廣敦煌的文化藝術而不斷努力,孜孜不倦。

2014年11月,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相隔不到4年,至今年7月,兩個機構又再度合作,舉辦「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展品逾100多組,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方式,展現敦煌的出土文物、石窟藝術。這兩次展覽的支持機構,正是「香港敦煌之友」。

一直都想約李美賢老師做專訪,可是她忙得不可開交,奔走於中港兩地,風塵僕僕。就在9月和10月這段期間,除了導賞「數碼敦煌」,她還帶領兩個旅行團走訪敦煌,又擔任幾個有關敦煌専題講座的主講嘉賓,其中一個還在杭州舉行。

直到最近,她才擠出一點時間,接受訪問,地點就在香港大學的饒宗頤學術館。訪談的內容,當然離不開她珍貴的藏品,也少不了敦煌……

我們一聊,便聊了大半天。

自2010年開始,李美賢老師出任「香港敦煌之友」的副會長,為推廣敦煌的文化藝術而不斷努力,孜孜不倦。

「慧根早種」話當年

李老師是研究少數民族歷史和服飾的專家。一談之下,才知道她自少便對服裝產生興趣,她的姑姐當年留學美國,寄回不少的時裝雜誌、服飾目錄……3歲時,除了拿起毛筆,摹寫「上大人孔乙己」,她已開始翻閱一本本厚厚的、沉甸甸的服飾大書。

她好奇心特別重,自幼便不喜家中的傭人揹她,反而樂於四處走動,觀察周圍事物,例如對着農民家中的雞籠,已可看足一整天,又愛看花、看草、看樹木。「我第一次嘗試種的是一條蔥,又曾試過種雞冠花,看着花兒從發芽到開花結果,簡直其樂無窮……」植物的茁長,令她感到生趣盎然。

「我喜歡為『公仔』換衫,也會織『冷衫』給公仔穿着。」原來年紀小小的她,已學會編織,懂得以「香雞腳」為織針,打毛衣讓娃娃穿上。長大後結婚生子,她會為家人編織毛衣、頸巾……可謂多才多藝!

據族譜記載,李老師祖籍隴西。她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大家庭,家人在台山省城經營戲院,既上演粵劇,也放映中外電影。父親畢業於中山大學;母親念師範。家中不時舉行音樂雅集,她還記得小時候,早上總在夢中被父親的小提琴聲喚醒。

家裏掛上許多古代書畫,偌大的書齋中堆滿線裝書,牆上掛着古琴,前面還有個種滿蓮花的大甕缸,令她想起司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可見她自幼的觀察力特別強,而且聯想力亦非常豐富。

她自少就擁有很多玩具,別人向她索取,她常說「帶個『籮』來拿吧。」反映出她願意與人分享,不喜獨佔的性格。

後來因政治的變更,家道中落。她親眼目睹家中落難的情況,走難時,暫居婢女家中的情況,她還依稀記得。

7歲開始,她在廣州念小學,還當過「紅領巾」隊長,代表學生與校長、老師一齊參與遴選會議,同學能否入選「紅領巾」,則要視乎「學生的成績、品行,與同學關係等等。」可是,這位學生領袖,卻坦言自己像個「野孩子般,喜歡四處走動,周圍search around」。

1956年舉家南遷,來到香港後,她在聖提摩太小學念四年級,中一時入讀協恩中學。中學時代,她一直對生物甚感興趣,亦曾參加入「梅伯少女合唱團」,演唱藝術歌曲。

回想當年,她仍記得有一次學校的周會,放映It’s a Wonderful World,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奇特地貌,遂對自然地理甚感興趣,而且她很想多認識「中國地理」,所以後來念中大時,選擇了主修地理系,副修生物(植物學)。她曾跟胡秀英教授學習,所謂「鳳凰非梧桐不棲」,胡教授說過的典故,直到今天仍牢牢記住。

「我素來喜歡看風景,但去到哪裏,都會自動分析其地形;我也愛花草樹木,卻總會琢磨眼前的植物屬於什麼科,簡直是煮鶴焚琴。」李老師笑着說,她現在終於可以擺脫這些「枷鎖」了。

李老師是研究少數民族歷史和服飾的專家。一談之下,才知道她自少便對服裝產生興趣。

「不解之緣」從此結

李老師對刺繡服飾開始產生興趣,要從80年代說起,那時居於加拿大,既要照顧孩子、料理家務,還要教書,但仍有點餘暇。她偶然翻閱《中國旅遊》,看到一些苗族服裝,覺得很漂亮,於是輾轉託人買回來。豈料細看之下,「我發覺它的刺繡非常細緻精美,有些甚至沿用古代的鎖繡針法,非常難得,而且物料是天然的棉麻……」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工藝已逐漸消失,使她倍感珍惜,加上當時很多文物流失到外國,她覺得有責任把它們盡量保存下來。自此,她開始蒐集、收藏少數民族的服飾。

90年代回港後,她在北京「潘家園」購入一些苗族的服飾。當時她正為「福慧慈善基金會」當義工,負責「希望工程」的工作,剛好要去探訪苗族地區,視察當地學校的情況,便順道作文化考察。

她住在貴州黃平一帶的鄉下地方,衛生環境較為原始。「春天時農民趕着插秧,日出前已開始在田裏工作,晚上回家前,滿身泥濘,男的跳下河去洗澡,女的則在樹蔭遮蔽的河中沐浴。由於我沒有下田,只在田埂上做助手,負責遞送秧苗,身體不算骯髒。一來沒有勇氣在露天的地方洗澡,二來也不忍心浪費她們的柴火燒熱水,所以一直沒洗澡。」她極愛大自然生活,住在苗族村寨裏,每天與村民一起作息,他們的生活智慧,跟大自然和諧共處,以及感恩的態度,令她感動不已。

「我經常被蚊子叮,甚至被跳蚤咬,由於皮膚敏感,常導致全身紅腫、灌膿、潰痬……」如何支撐過來,全靠堅強的意志力。

此外,她也去過彝族地區,在四川大涼山探訪孤兒,做家訪,在3000多米高原上,要走個多小時的陡峭的山路。當地愛滋病人特別多,父親吸毒死去,母親改嫁,留下不少的孤兒。「『加拿大福慧慈善基金會』收養了幾千個孤兒,安排他們進學校讀書,使他們衣、食、教育得到保障。」基金會成員非常用心,把他們培養成才,畢業後甚至為他們介紹適當的工作,讓他們走上平穩的人生路。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根據傳說,他們的起源可以上溯至炎黃時代。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而彝族亦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於古羌,3000年前已廣泛分布於西南地區,服飾風格跟苗族又大為不同。

在當地,看到漂亮的民族服飾,她也忍不住會買下來,藏品便愈來愈多。

李美賢老師向筆者分享珍藏刺繡。

「文化靈根」海外植

早年居於加拿大時,李老師曾教授中華文化課程,積累了很多教學經驗。

「通常在周末上課,從低年班開始,有的小朋友4、5歲己開始入學。曾經有一班竟有7至8個不同Grade的學生,那是after school program。」

其後,她亦曾經在一間私立學校任教,學生有700、800人之多。

「學校當時採用香港教材,課本內容太簡單,與學生智力不相稱,令他們感到非常沉悶。」於是李老師自編課程,以「中國地理」、「四大發明」、「成語故事」、「中國文字」、「中英翻譯」、「華人在加拿大的歷史」,以及「古典文學」,還有「創作新詩」等單元,自編自導自演,出乎意料之外,教學效果甚佳,學生大感興趣。

「念『中國地理』,讓學生知道他的『根』在哪裏;讀『四大發明』,可找回民族自信;談『中國文字』,從甲骨文說起,以至現代漢字……又教學生讀古文,如《愛蓮說》,還有古典詩詞,如李白詩;甚至叫學生自行改筆名,寫新詩……」李老師娓娓道來,說出她的目標,就是要透過這個課程,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

有的學生學以致用,與父母親同遊北京、長城、故宮,兼作導賞;也有學生因此而選讀中文系;有些學生到現在仍能以中文跟她通信。她仍記得,其中一個高年班的學生還跟她說:「中國以前很窮,只有12%是可耕地,卻要養活這麼多的人口,我將來大學畢業後,也要回中國服務。」可見老師教學上的成功,且具很強的感染力。

她認為要推展文化教育,不能強行灌輸,要從培養他們的興趣入手,引發他們去探索知識,每個孩子都有其潛質,要因材施教,才可將其強項發揮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一直堅持採用Show & Tell的方式,透過實物施教。例如教授「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她會向學生展示指南針,甚至火藥──「我會將硫磺加上木炭和硝石,混成火藥……」。她又教學生刻圖章,說明木版印刷的原理,像她這樣的一位老師,如此多才多藝,既施出渾身解數,又投入認真,難怪學生都愛她,也愛上這個課程。

她的學生曾參加全市的中文辯論和書法比賽等,都獲得很多獎項。為了獎勵他們,她會將古代錢幣、繡荷包等藏品,贈送給學生。當他們收到獎品後,手上觸摸到千多年前的古文物,強烈的歷史感自會油然而生。這就是情意教育!

李美賢老師向筆者分享清代的「綾」。

「探本溯源」揚文化

自加拿大回港後,李老師曾追隨楊建芳教授學習古玉,超過十年之久。所謂「上手看文物」,跨進考古的天地,她自謙仿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圓,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當時她覺得,對這些高古文物的認識,大多只集中於少數的專家,她希望當一道小橋樑,把學到的知識傳播得更廣,讓普羅大眾對中華文化有更多的認識。

在2000至2010年間,李老師在HKU SPACE,任教十年,課程包括少數民族史、佛像藝術、敦煌文化、絲綢與刺繡(歷史與賞析)、探本溯源等。

「我們學習的中國歷史,大多是政治史、朝代興替史、經濟史,缺乏物質文化史、社會生活史。」她覺得物質文化可以令到人們了解當時的生活,觸發學習興趣。

在香港授課時,例如「中國少數民族史」,她也秉持一貫的教學原則,嘗試在課堂中加入服飾的實物材料,透過文物的接觸,可以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更可讓更多人對少數民族增加認識,學員不單只對少數民族的服飾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精巧的工藝及其背後的人文精神,亦讚歎不已。

「也許,我生性好奇,如饒公一樣,不斷燃點『火頭』」。李老師被冠以古物收藏家之名,但她謙稱自己並非收藏家。除了少數民族服飾外,她還藏有不同時代的陶俑、清代絲綢、服飾和刺繡品。有一些市場價值不高的物品,她也非常重視,因為這些物件,不單能反映出當時人民的生活面貌,而且蘊藏民間智慧,可說是「無價之寶」。

「少數民族的服飾,反映了他們對天地萬物的虔敬,我因為感動,所以倍加珍惜,也很想去推廣……」能擁有這些藏品,李老師自言很感恩,因為可以用在教學上,與學生一起分享。

她有感於很多藏家,百年歸老之後,所藏珍貴之物,都散迭無存,實在教人感到惋惜。她期望「收而不藏」,將蒐集的文物,公諸同好,在有生之年好好利用,藉以弘揚中華文化。

2013年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針情線韻:中國少數民族服飾與背帶」展覽,展出李老師一批珍貴的藏品,體現出少數民族在服飾工藝上的巧奪天工。

大部分展品目前寄存在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她慨嘆「收藏真的不容易,為藏品找好『歸宿』更不易!不過,『人有人緣,物有物緣』,這些東西,都是暫得之物……」因為曾經目睹家道中落,她學會了不執着、隨緣。

以文物解釋歷史,令到歷史立體化,如立體看敦煌,便是一個很具體的例證。

本系列文章:

「收而不藏」道文物,「靈根自植」拓新知──專訪李美賢老師(二之一)

「針情線韻」說藏品,「文化傳承」話敦煌──專訪李美賢老師(二之二)

更多精采文章

  • 「針情線韻」說藏品,「文化傳承」話敦煌──專訪李美賢老師(二之二)「針情線韻」說藏品,「文化傳承」話敦煌──專訪李美賢老師(二之二)
  • 李美賢:日常用語尋根 追溯文化源流李美賢:日常用語尋根 追溯文化源流
  • 文化交流你中有我 李美賢:「胡說八道」是「胡人說八正道」文化交流你中有我 李美賢:「胡說八道」是「胡人說八正道」
  • 多元燦爛的文物多元燦爛的文物
  • 香港故宮開幕有感──做一位業餘文物攝影師香港故宮開幕有感──做一位業餘文物攝影師

0

馮珍今

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學院教育碩士。一直致力推動文學教育,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自小喜與書為伴,近年愛遊走四方,並樂於分享人生路上的見聞感受。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1991)、《字裏風景》(2017)、《字旅人間》(2021),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2014)、《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2016),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2018),以及人物專訪《字旅相逢》(2019)、《字旅再相逢》(2020)、《字旅樂相逢》(2022);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2018)、《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2019)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刺繡少數民族敦煌文物李美賢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8月2日晚,佩洛西抵達台北松山機場。(佩洛西Facebook圖片)
今天與時光隧道

圍而不戰困台島 懲罰佩洛西訪台

作者: 丁望
2022-08-12
白皮書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Shutterstock)
國際觀

國台辦發表台灣問題白皮書   重申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仍是首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11
陳家亮教授(左)與中大醫科六年級生沈思彤(右)、 鄧童(中)一同分享新作。
2022書展檢閱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11
8月4日起,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周邊海空域進行重要軍事演訓行動。(亞新社)
大中華視野

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兩岸關係的風險評估

作者: 盧兆興
2022-08-10
政府公布最新「3+4」的檢疫安排。(李家超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周五起實施「3+4」檢疫安排 李家超:精準抗疫不躺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08

影片

  • 雷鼎鳴:美國如何塑造中國是挑釁者角色?佩洛西訪台中了疑兵之計?解放軍可隨時封鎖台灣
  • 霍詠強:中國軍演五大軍種亮劍如何震驚世界?中美軍事信任機制遭破壞將有什麼後果?
  • 許永權X李偉民:香港有多少洗黑錢的方法?風險無處不在 小市民如何自保?
  • 曾鈺成:講科學、講規劃,郊野公園界線怎麼不能重劃?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 雷鼎鳴:外匯基金為什麼虧損嚴重?大量儲備如何改善居住環境 藏富於民?
  • 曾鈺成: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發展 政府已宣布決定 反對者未罷休 計劃仍有變數?
  • 黃錦輝教授: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佩洛西訪台有何盤算?
  • 霍詠強:佩洛西為何敢冒解放軍攔截風險訪台?美國軍方動作頻頻壓迫中國
  • 朱劍虹:種好蘭花的竅門 如何處理好通風、灑水、溫度及遮光?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 本社編輯部
  • 傷不了人反自傷傷不了人反自傷 劉銳紹
  • 我只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分享自己的創作……──專訪王菀之Ivana我只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分享自己的創作……──專訪王菀之Ivana 馮珍今
  • 內地印製新一代國民身份證:年輕人教育和文化的改進內地印製新一代國民身份證:年輕人教育和文化的改進 李偉民
  • 看內地經濟 不看美國加息看內地經濟 不看美國加息 陳景祥
  • 浮生若夢浮生若夢 常霖法師
  • 術數看佩洛西竄台後的變化術數看佩洛西竄台後的變化 文相濡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本社編輯部
  • 誰是佩洛西訪台的大輸家?誰是佩洛西訪台的大輸家? 馮應標
  • 盲扭精神盲扭精神 陳家偉
  • 歐洲制裁俄羅斯  輪輪皆漏氣歐洲制裁俄羅斯 輪輪皆漏氣 張建雄
  • 舞台禁忌舞台禁忌 蔣匡文
  • 除越過台島,中國導彈飛向有何特別?中國反制後,為何歐美反應較預期少?除越過台島,中國導彈飛向有何特別?中國反制後,為何歐美反應較預期少? 霍詠強
  • 國防大學教授:解放軍台島以東設靶場 迫退美航母國防大學教授:解放軍台島以東設靶場 迫退美航母 本社編輯部
  • 由隋文帝平陳  看佩洛西竄台破局由隋文帝平陳 看佩洛西竄台破局 張建雄
  •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 本社編輯部
  • 因緣生:祭淨公導師因緣生:祭淨公導師 編輯精選
  • 米和米漿米和米漿 林綸詩
  • 問世間情是何物問世間情是何物 楊興安
  • 大學三寶飯大學三寶飯 李志強

推薦作家

  • 盧兆興
  • 黃冬柏
  • 艾雲豪
  • 廖書蘭
  • 邵志堯
  • 孫明揚
  • 張灼祥
  • 陳妙霞
  • 張建雄
  • 梁賀琪
  • 鄧兆鴻
  • 胡孟青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