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愈簡單的東西,就愈難寫……」——專訪高世章(上)

「愈簡單的東西,就愈難寫……」——專訪高世章(上)

論及音樂創作,高世章說,「其實,『愈簡單的東西,就愈難寫』,黎小田忠告,我銘記於心。」對於這位前輩,他心存感激。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20-11-18
字旅相逢

攝影:張港欣

標籤: 四川好人尤敏岑偉宗布萊希特我們的音樂劇白玉堂紐約葛蘭頂頭鎚高世章黃霑黎小田
為了實踐夢想,高世章當年,毅然放下剛起步的紐約事業,回港發展,寫下不少叫好叫座的舞台劇作,還參與多齣電影配樂。
為了實踐夢想,高世章當年,毅然放下剛起步的紐約事業,回港發展,寫下不少叫好叫座的舞台劇作,還參與多齣電影配樂。
0
SHARES
3.1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序  曲

認識高世章(Leon),當然從他的音樂作品開始。假若你是香港音樂劇迷,對他的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於我來說,除了音樂劇《四川好人》、《頂頭鎚》、《一屋寶貝》……,最難忘的,竟然是在2010年的「尋香記」,他辦的一個古董香水瓶展覽,那份驚豔,至今縈繞心頭。

料不到,十年之後,我們竟然可以面對面,暢談了五個小時。

最近,他策劃的原創音樂劇音樂會《我們的音樂劇》上演完畢,剛好有一個空檔,可以接受訪問。

微雨中,我打着傘,沿着灣仔告士打道,匆匆走到他的工作室。

我們從他學琴的開始聊起,從流行曲、音樂劇……還談到香水瓶,好愜意!

愛上音樂,6歲那年的夏天

記得當時年紀小,高世章6歲,開始學琴,「那一年的夏天,我們全家人去美國旅行,探望住在加州的舅父。在他們的客廳中,有一座鋼琴,每天都聽到琴音流瀉而出,「是Chopin的waltz,我好喜歡,於是便請表姐教我彈琴,我連樂譜也不懂得看,就逐個音在琴鍵上彈出來……」

那一個夏天,對他非常重要,幾個家庭自駕遊,在美國西岸一帶,暢遊了兩個月。而且,在表姐指導下,他學會看譜。

回港後,他懇求父母添置一部鋼琴,「我上鋼琴課,才可使用家裏的琴練習,平日不能隨意亂碰。」他對每件事的認真和尊重,相信是自小受父母影響。

他愛上彈琴,「不過,我不喜歡彈scale,只想跳過一些基本訓練,彈自己喜歡的樂曲,模仿指法,拚命去練……」高世章坦言,從沒想過將來當鋼琴家,也不想鑽研技巧,因為鋼琴老師建議,才去考取第五級文憑。

「我不想當演奏家,也不愛幕前演出,一來害怕給spotlight照着,也不想別人在背後說三道四。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演奏家,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觀眾緣……」他生於演藝世家,母親尤敏是第一屆金馬影后,外祖父是粵劇名伶白玉堂,伯娘是演過《星星、月亮、太陽》的葛蘭。「無論逛街、吃飯,還是坐飛機,總有人走過來say hello,令我感到有點尷尬。」

高世章6歲開始學琴。(受訪者提供)

他在香港華仁念書,成績一向很好,高中時選讀理科,最喜歡化學,「我覺得念理科對我的創作,大有幫助,那是一種思維的訓練,作曲時的計算、結構、組合都用得着。」

「80年代的中後期,香港的年輕人,不是聽粵語流行曲,便是日本歌。音樂無疆界,我什麼歌曲都聽,好奇心特別大,什麼都想認識,反而到現在,不想知道那麼多,因為時間實在太少。」他微微一笑,繼續說下去。

早在1989年,他開始寫流行曲。「黎小田當時在『華星』工作,這個Uncle很好,叫我寫一首歌,『就當寫給甄妮吧!』我非常緊張,幾乎不眠不休……」他第一首作品是《無力再戀》,歌手是譚耀文,也給劉德華寫了三、四首歌,如《末世天使》。

情迷紐約,專攻音樂劇創作

讀完中六後,高世章便飛往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書,他想讀音樂,父母卻不同意,勸他把音樂視為興趣,「若作為職業,恐怕將來難以維生……」然而,他有自己的堅持。

面對大學新生活,他感到非常雀躍,「在第一年,什麼科目也take,社會學、音樂、電腦、文學、法文……到第二年,才選擇主修音樂,主修作曲,雖然不主修演奏,但鋼琴老師仍然願意收我為學生。」他覺得學琴好重要,直到大學三年級才停下來。

他念的是正統音樂,西北大學也有音樂劇的表演課程,「學校每年都有Variety Show,除了三年級,我每年都寫歌,也曾在音樂劇中彈琴,畢業後還有繼續為母校寫曲。」

大學畢業後,他發現紐約大學設有音樂劇碩士課程,「當時掙扎着,究竟留在芝加哥學指揮?還是赴紐約學音樂劇?」音樂世界浩翰無涯,但他偏對音樂劇情有獨鍾,於是決定趁年輕到紐約闖蕩一番。音樂劇之所以吸引,就是能讓他把學過的一切,無論是古典音樂、歌劇、流行曲……從通俗的到嚴肅的歌曲等,都可共冶一爐。

讀完中六後,高世章便飛往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書,他想讀音樂,父母卻不同意,勸他把音樂視為興趣,「若作為職業,恐怕將來難以維生……」然而,他有自己的堅持。

選讀音樂劇,緣起中學時代,他偶然看了一個Tony Award音樂節目,「當時聽了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聲魅影》)中的Music Of the Night,它介乎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之間,我覺得很吸引……」這首歌將他引進音樂劇的世界。

「音樂劇,最初在綜藝表演中出現,慢慢發展成為有劇情、有社會議題的作品,甚至給觀眾帶來衝擊、反思,不單止唱唱歌、跳跳舞便算了。」他拈出《夢斷城西》為例,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內容充滿了現實與諷刺的意味,反映出戰後美國社會隱藏的種種問題,如種族歧視、青少年犯罪、暴力等。

至《歌聲魅影》,已沒有對白,是Sung through。「有些人以為,由頭唱到落尾,才是音樂劇。其實,真正好的作品,不用唱太多歌,在適當的時候才插入歌曲。」恰到好處,才是優秀之作。

「那個年代,人人說的,總離不開The Phantom of the Opera、Cats……生活在香港,大多只看過這幾齣流行作品,全是大製作,他們的市場推廣,實在做得很好。」音樂劇雖然商業化,但有些經典之作,也可留名青史,如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

高世章到到美國讀音樂之後,才知道世界之大,優秀的作品甚多,其實音樂劇的黃金歲月,是在四、五十年代。那時的Book Musical,既有音樂,也有劇本和歌詞。

當時最著名的組合,莫過於Rodgers and Hammerstein,Richard Rodgers作曲,Oscar Hammerstein寫劇本和歌詞,他們創作的音樂劇如Oklahoma!(1943)、Carousel (1945)、South Pacific(1950),奠定了音樂劇的地位,既富娛樂性,亦非常流行。

「直到我學習寫音樂劇時,才懂得拆骨剝皮,研究箇中技巧。」他強調,如何寫好一齣音樂劇,就要向這幾齣經典學習。他回到香港後,寫了幾個大型歌劇,都是朝着Book Musical的路線而創作的。

Heading East,不同文化的衝擊

紐約可以說是一個音樂劇城市,在百老匯,可以看到所有的演出,好的壞的,式式俱備,可謂大開眼界。

「紐約對個人的刺激很大,我本來沒想過放棄那邊的發展,紐約就是紐約,氛圍很重要。這個城市的節奏,對我的影響很深,我認為節奏對作曲很重要。」高世章在紐約生活了15年,原先也想留在美國發展,在紐約、香港兩邊走,後來才於2008年回流香港,為香港的音樂領域作出貢獻。

家人雖從事演藝事業,他坦言對自己影響不大,「我正式投身這一行,背後沒有甚麼支持,況且他們做幕前,我則寫音樂,是兩碼子的事。」紐約有太多人寫音樂劇,在當地發展,起步有點困難,他像很多年輕人一樣,也曾經歷過迷茫、挫折,但發展尚算平穩。

在NYU畢業後,1998年,他寫了Heading East這個音樂劇,巡迴演出兩年,至2001年,才在紐約獲得”Richard Rodgers Development Award”。

Heading East(1998)是一個慶祝加州成立150周年的音樂劇,「我與同學Robert Lee合作,我作曲、他填詞……」說的是一個加州華人的故事,刻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角在1848年來到加州,活了150年,在劇中,他自報家門:「我在這裏時,所有亞裔人還未來,其後日本、韓國、菲律賓人都來了,我本來可以揚名立萬,但因為他們,阻礙我的發展……」不同文化的衝擊,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古天農看了Heading East的錄像,便找我合作。」2002年,他為中英劇團的《咖喱盆菜釀薯條》譜寫音樂。故事講述新界一位原居民鄧先生,在錦田經營一所尼泊爾餐廳,在飲食業的低潮中,聯同從英國歸來的兒子,以及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菲律賓和尼泊爾員工,挽救面臨倒閉的餐廳……是個跨文化的原創劇。

Heading East(1998)是一個慶祝加州成立150周年的音樂劇。(受訪者提供)

《四川好人》,形神俱備示範作

高世章為香港創作的第一個粵語音樂劇是《四川好人》,改編自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同名劇作。2002年,演戲家族的彭鎮南來紐約,找他為音樂劇《四川好人》作曲。

「我剛巧看過原著劇本,再三考慮後,覺得可以嘗試一下。」當時,他仍未認識岑偉宗,但霑叔(黃霑)曾向他推介,說岑偉宗填詞不錯。自此,兩人合作無間,金牌組合因而誕生。

《四川好人》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Cheung Chi Wai, Eric Hong@Hiro Graphics)

彭鎮南、高世章和岑偉宗先把故事改編為音樂劇,然後由高世章作曲、岑偉宗填詞,為此劇創作了多首動聽的歌曲,導演則為彭鎮南。

《四川好人》於2003年首演,五場座無虛設,並於香港舞台劇獎橫掃六大獎項。其後於2004、2011及2020年重演,亦好評如潮。

鄧正健於2003年觀劇後,稱《四川好人》「形神俱備」,而陳國慧於2011年亦撰文論述,「專攻音樂劇創作的高世章對形式的專業掌握,無疑為本土音樂劇的創作帶來生氣;《四川》儼如『示範之作』」。

《四川好人》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Cheung Chi Wai, Eric Hong@Hiro Graphics)

闊別八年後,香港話劇團與「演戲家族」合作,去年又以嶄新元素復排這齣經典。「俚語的使用,對原文本的轉移恰如其分,將舞台拉近到觀眾生活之餘,又多了幾分詼諧的亮點。」評論點出了此劇的本土色彩。這個版本,跟多年前的演出已不同。

談起這個音樂劇,高世章說:「在2003年的原版,我已經將自己的所學全部傾注其中。」

《四川好人》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Cheung Chi Wai, Eric Hong@Hiro Graphics)

他記得黎小田曾提醒他,「千萬不要將所有懂得的東西,全部放在一首作品中。」他皺起眉頭,繼續說下去,「但初出茅廬的人,無論寫流行曲或交響樂,都要『曬冷』,好像這就是自己的statement!《四川好人》多多少少也犯上這個毛病,雖然已經有人勸過我,但我仍然這樣做。」

「每次演出,我當然希望改得更好,不過,除非問題大至無法忍受,我才會大刀闊斧,否則會改得輕手一點。」他聳聳肩笑着說。

「我要考慮整體的音樂風格是什麼,也要研究30年代,在四川這窮鄉僻壤有什麼音樂。劇中有一個主角是飛機師,於是我嘗試放進一點點的Jazz,作為性格描寫。此外,還加入康定情歌、南音……」這齣音樂劇,可謂色彩繽紛。

高世章指出,將布萊希特的劇作,難以改編為音樂劇,他嘗試從劇本的內涵出發,「這個劇講的是正邪,道出好人與壞人之別,故此,音樂以兩種方式呈現,所有音樂都是兩部的,非此即彼……」

論及音樂創作,他說,「其實,『愈簡單的東西,就愈難寫』,黎小田忠告,我銘記於心。」對於這位前輩,他心存感激。

《四川好人》劇照。(受訪者提供,阮漢威拍攝)

《頂頭鎚》,見證拚搏的精神

2006年,「演戲家族」以音樂劇《白蛇新傳》,揭開香港藝術節的序幕。高世章負責作曲編曲,「要為這個演出找出適當的調子,尤其困難;如何在現今世界中再現白娘子的『音』容,也實在不易……」創作時,他並沒有墨守成規,期待與觀眾分享劇中人峰迴路轉的經歷,此劇又為他帶來「最佳創作音樂」。

同年,他為任白慈善基金會主辦,「雛鳳」演出之粵劇《帝女花》譜寫新序曲及過場音樂。

2007年,他為香港舞蹈團歌舞劇《夢傳說》作曲,跟編劇杜國威合作。

到2008年,香港話劇團的音樂劇《頂頭鎚》公演。藝術總監陳敢權,在劇中重塑1936年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講述「一個熱愛足球的小子,人窮志不窮,因緣際會下,被選入國家隊,遠赴柏林參加奧運。」

高世章早已認識陳敢權,但第一個合作的作品,便是《頂頭鎚》。「陳敢權剛好去紐約,將劇本給我看,一個地道的香港故事。」高世章為此劇作曲,讓大家看到踢着波、唱着歌的球員,在綠茵場上追逐理想,見證30年代香港的拚搏精神。

這個作品首演時,獲香港舞台劇獎四大獎項,包括最佳創作音樂。第三次重演是在2017年,與香港舞蹈團聯合製作,並首度配以現場樂隊伴奏。接着,便到北京的天橋藝術中心演出。

新建的天橋藝術中心很漂亮,不過地方比較偏遠。最初是為了交流,將香港的音樂劇介紹到北京,想不到,反響非常正面,評論一面倒讚好:「香港音樂劇,已經做到這個地步,我們有排追……」

「《頂頭鎚》的演員,如劉守正、王維、黃慧慈等,演技都很好,但完全沒有大明星坐鎮的音樂劇,竟得到這麼大迴響,我覺得好有意義。」作為香港人,高世章感到很自豪。

談到今日的舞台劇,有些人覺得廣東話太俗,不能登大雅之堂,「有人曾對我說,如果想攻佔大中華市場,為何不寫普通話?」但他認為廣東話是自己的母語,所以堅持用廣東話寫音樂劇。

《頂頭鎚》劇照由香港話劇團提供(攝影:Wing Hei Photography)

「我最初寫的是英文音樂劇,英文無論雅俗,語言相近,中文卻截然不同,有書面語、口語……」合作《四川好人》時,他曾與拍檔岑偉宗討論過這些問題。「岑偉宗對廣東話好執着,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如何寫才能突破別人的偏見。」

「我寫音樂劇,角色需要用什麼語言,就用什麼語言,如果角色非常市井,一定不會出口成文。我的職責是寫一些deliverable的角色,如果按照這個方針去做,便不會走上歪路。不過,我會盡量避免粗口,主要是因為個人的美學觀點,而觀眾的反應,也教人莫名其妙,有人聽到粗口,反應好奇怪,大笑、拍手……」這也是他的執着。

《一屋寶貝》,最入心的音樂劇

為了實踐夢想,高世章當年,毅然放下剛起步的紐約事業,回港發展,寫下不少叫好叫座的舞台劇作,還參與多齣電影配樂,例如屢次獲獎的《如果.愛》,還有《老港正傳》、《投名狀》、《大魔術師》、《大上海》等。

「在電影中,音樂只是其中一部分,導演有話事權。當然,電影會令人知名度大增,因為媒介不同,如果我不為電影配樂,便不會贏到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能夠得獎,無論是對自己的交代,又或者建立品牌,也是重要的,一個不見經傳的人,怎能讓別人對你有信心?」

對他來說,滿足感一定來自舞台,「音樂劇由我主導,雖然有其他的拍檔,但在音樂方面,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什麼是對或不對。」他引述岑偉宗說過的,「舞台是我的家;電影是旅行的地方。」旅行的地方,可以很美麗,也可以令人很開心,但是家才是他的歸宿。

與岑偉宗在台灣金馬獎的典禮中合照。(受訪者提供)

在香港辦音樂劇,固然困難重重,但他仍然樂觀。「希望香港能憑着優勢,逐漸做到優質品牌。」

2009年的《一屋寶貝》,高世章再度與「演戲家族」合作,此劇改編自日本作家柳美里的小說《在雨和夢之後》,由彭鎮南導演、岑偉宗作詞、張飛帆編劇。

原著小說十分出色,以鬼故事討論親情,相當引人入勝。「如果不是《一屋寶貝》,沒有人會留意這個故事,真奇怪!直至我們將它發掘出來,大家才發現它如此精彩。」

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首演時,演了五場,高世章還在現場彈琴,台上台下都有交流。「有人認為這個版本最好看,在舞台上設有好多機關,突然之間,『有啲嘢係個窿』爬出來……好嚇人!」

《一屋寶貝》獲獎甚多,亦曾多次重演。在2014年,「演戲家族」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在香港大會堂演出《一屋寶貝》,2016年則移師荃灣大會堂。「香港從來沒有一個音樂劇,以這種形式,在台上與真正的樂團合作演出。」在多齣音樂劇中,他自言最喜歡的是《一屋寶貝》,成功感也較多。

「我會嘗試在每一個劇內,注入一些新元素,我不會吝嗇take a risk,放進一些自己唔sure work唔work的東西……」在藝術上,他不想抄襲外國音樂劇用過的技巧。

「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做音樂,例如在《四川好人》或《頂頭鎚》中,我放進一些南音。」他喜歡杜煥的南音,但會用自己的方式放在劇中,而不會令人覺得突兀。「南音的旋律,好似Stream of consciousness,只是敘事,無特別的曲式,但在音樂劇中,不可能放入這種的東西……」

於他而言,南音就像西方的Blues,「在《四川好人》中,有一班對生活毫無寄望的人,他們被生活打殘,為了生存,被迫走上歪路,縱使如此,亦可能被社會唾棄,在劇中放進南音,就比較合適。又如《頂頭鎚》,當一班街坊知道將會被迫遷,我也用南音去表達他們的憤懣,將攤檔用的東西,如筷子、菜刀、木枱敲擊,以作伴奏……這個新嘗試,比《四川好人》進化了。」談及音樂,高世章滔滔不絕的說起來。

在《一屋寶貝》,他也有新嘗試,「整體來說,在故事的起承轉合方面,做得比較好,可能因為我對這個故事感受很深,非常『貼肉』,《四川好人》比較疏離,而《一屋寶貝》則比較入心!」

《一屋寶貝》劇照,由演戲家族提供。

在他心目中,每一齣音樂劇都是獨立的,好像一個新境界。「人家找我做音樂,要視乎題材,我才考慮去做。如果無感覺,未能處理到,我不會接受。搞藝術要有感覺,不是為了賺錢。我會花很多心機去做,費的時間也很長,如果我沒有信心,我未必願意去做。」

「十多廿年來,每寫一個劇,我都感到戰戰兢兢,我不一定知道怎樣做,也不確定怎樣做才最好,但我有信心——應該有辦法做得到。」他細細道出心聲。

本系列文章:

「香港的音樂劇,一定不會死!」——專訪高世章(下)

更多精采文章

  • 香港音樂劇40年的動人進化——我不敢命碰musical的六個原因香港音樂劇40年的動人進化——我不敢命碰musical的六個原因
  • 「香港的音樂劇,一定不會死!」——專訪高世章(下)「香港的音樂劇,一定不會死!」——專訪高世章(下)
  • 淺談暢詠時代曲──國語時代曲在香港和台灣淺談暢詠時代曲──國語時代曲在香港和台灣
  • 香港填詞人成就輝煌──出色的香港文學香港填詞人成就輝煌──出色的香港文學
  • 兩屆香港藝術節的第一音兩屆香港藝術節的第一音

6+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及教育碩士。資深教育工作者,致力推動文學教育。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創作教學。自少喜與書為伴,近年愛遊走四方,深信路上有人,就有風景。年輕時迷戀電影,曾往巴黎尋夢一年,然後發現——最愛,還是寫作。著作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1991)、《我的學生二三事》(1992)、《不一樣的學生》(1994)、《字裏風景》(2017),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2014)、《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2016),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2018),《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2018,編著),《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2019,與鮑國鴻合編),以及《字旅相逢——香港文化人訪談錄》(2019)、《字旅再相逢——12位香港文化人的故事》(2020)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四川好人尤敏岑偉宗布萊希特我們的音樂劇白玉堂紐約葛蘭頂頭鎚高世章黃霑黎小田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馮康醫生表示,若香港能普及接種率,加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有效,預計到年底疫情應該有希望受控。(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醫療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即使打了疫苗,仍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習近平說,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觀察者網圖片)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鄭永年:盼中國深度開放 可改變亞洲格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蒙代爾生前曾說過一些「金句」,為美國傳媒津津樂道。(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美前副總統蒙代爾高齡93逝世 曾聯署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蔡英文(前中)4月15日在招待美國代表團晚宴上表示,她期待深化台灣和美國的夥伴關係。(蔡英文facebook)
大中華視野

日捲入中美台政治 台勢成中美爭拗磨心

作者: 盧兆興
2021-04-19
阿拉斯加會談會場。(美國國務院圖片)
今天與時光隧道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作者: 丁望
2021-04-16

影片

  • 曾鈺成:任立法會主席時難制止不檢點議員 修訂議事規則非多此一舉
  • 張炳良教授:泛民政黨不參選有什麼出路?香港政局遽變需要新思維
  • 鄭赤琰教授:中美關係交惡 李顯龍不偏幫 新加坡非共不反共 爭取中國支持
  • 張建雄:潮看《三國》 三大智者、三大聰明人、三大被低貶人物
  • 葉劉淑儀:英美民主人民並非當家作主 政治制度究竟從眾還是從賢?
  •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未止 香港市民如何自求多福?
  • 黃錦輝教授:後疫情中國未來五年發展布局 香港再工業化如何善用內地資源?
  • 曾鈺成:沙嶺殯葬城爭議反映新界北發展滯後 政府寧要大規模填海而讓新界土地閒置
  • 施永青:為政治理念移民外國註定失望 人離鄉賤將無法影響中港政局
  • 鄭鈞傑校長:篤信善行 英華書院200年培育僕人領袖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福島核廢福島核廢 陳文鴻
  • 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 本社編輯部
  • 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 本社編輯部
  • 黑與白黑與白 常霖法師
  •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丁望
  • 哀之還是嘲之?哀之還是嘲之? 張建雄
  • 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 楊興安
  • 明德格物明德格物 陳家偉
  • 褚簡寧「退下火線」 停主持「清心直說」 大減報章專欄褚簡寧「退下火線」 停主持「清心直說」 大減報章專欄 本社編輯部
  • 北京會整治香港的地產商嗎?北京會整治香港的地產商嗎? 施永青
  • 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 張建雄
  • 中國霸權?中國霸權? 陳文鴻
  • 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8-18 months for Aug 18 Rally Prompted Global Condemnation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楊必興 P H Yang
  • 悼花園街悼花園街 黃珍妮
  • 陶傑:王夫之死陶傑:王夫之死 編輯精選
  • 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本社編輯部
  • 探索半山廢棄公寓  Exploring Abandoned Apartments at Mid-Levels探索半山廢棄公寓 Exploring Abandoned Apartments at Mid-Levels 楊必興 P H Yang
  • 段崇智校長:中大在大灣區發展 有互利共贏機會段崇智校長:中大在大灣區發展 有互利共贏機會 本社編輯部
  • 公務員不獲讚賞 士氣低落原因公務員不獲讚賞 士氣低落原因 湯文亮
  • 住屋供應短缺  城規會責任最大住屋供應短缺 城規會責任最大 施永青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海星
  • 洪蘭
  • 丁惠芳
  • 李文基
  • 鄧希煒
  • 張玉峰
  • 陳景祥
  • 謝祖墀
  • 胡孟青
  • 鄭楚雄
  • 張灼祥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