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生活 「心理學化的佛法」是福是禍,孰喜孰憂?——對正念治療的正念認知

「心理學化的佛法」是福是禍,孰喜孰憂?——對正念治療的正念認知

這30年間,正念逐漸成為享譽全球的身心療癒和健康照護方式。

佛門網 作者: 佛門網
2016-08-25
一門超出

撰文:唐秀連(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

標籤: 一行禪師入世佛教正念正念減壓療法靜觀
「正念」或「靜觀」(Mindfulness)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Pixabay)
「正念」或「靜觀」(Mindfulness)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Pixabay)
0
SHARES
5.1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古為今用的成功個案

今天,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人類普遍的生存處境,可謂大同小異,無不逐浪於令人目眩的科技革命與全球化洪流,卻同時深陷於惶惶不安的漩渦中。面對這前所未見的時代大變革,不少有識之士溯流而上,試圖從古老的宗教傳統中,探尋智慧之源,萃取安定人心的力量。然而說易行難,能夠揉合古今思想資源,成功回應時代訴求的個案並不多見。當中值得注意者,是目前在世界各地蔚然成風的正念治療 (Mindfulness Therapy)。它將佛教行之已久的精神訓練法,與當今流行的心理療法,融會貫通,開創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心理調適方案,在西方社會和華人地區的心理健康界,備受矚目,成為古為今用罕見的突出例子。

「正念」或「靜觀」(Mindfulness)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若撇開其教義,純從修習的形式來說,這絕對是一項普適性極高的心理調適法,因此經過治療師的吸收和改造後,正念療法被主流的心理醫學欣然接納;正念與心理治療之間,由是展開了一個大致順遂的交融過程。但是,正念療法雖然吸取了部分佛教的禪修觀念,它的目標和基本架構,仍是心理學本位的。所以,佛法在正念療法的位置,主要是在心靈關顧的理念和技巧層面上的貢獻者,但對於人性的理解、心理機制的運作、生命意義等問題上,正念療法與佛教義理,實際上各自踐履着不一樣的軌跡。

正念治療的基本理念

正念治療並不是某一種心理療法的特稱,而是一系列心理療法的合稱,其共同特徵,就是以正念作為方法的基礎。這項療法可謂十分「年輕」,迄今還不到40年的歷史,但在短短幾十年光景,已吸引了全球數以萬計的醫院、診所及大學引入相關訓練和研究。

史上首項正念治療法,誕生於1979年,當時麻省大學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為學院開設減壓診所,並設計了「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簡稱MBSR),以佛教的正念禪修練習,協助病人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其本身是一套嚴格的、標準的團體訓練課程。自此,正念首次成為一種治療學,其後又發展為好幾種心理療法,包括較成熟的正念認知療法和正念行為療法。如今,正念在臨床上的應用,已從舒壓擴展到心理治療,被證實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不但能幫助病患緩解抑鬱、焦慮、強迫症等心理症狀,還進一步培育患者自行抗病的能力,以減少復發的機率。

不管是哪一種正念療法,它的核心理念都離不開卡巴金對正念的重新定義,這就是:有意識地(on purpose)覺察,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以及對當下的一切感覺、想法、意念,不論正向或負向,都視作觀察、認識與接納的對象,不施以分析或判斷(non-judgmental)。對於這些內在和外在的經驗,人們要做的,只是單純地注意它的來來去去,此即所謂「純然注意」(bare attention。簡單地說,以特殊的方法專注──刻意、不判斷、當下,就是正念。這種專注有助轉化人們的心理特質,容許人們看到自我、人、事、物的真實樣貌,不再陷溺於自己心中所設想的樣子,也不再墮進「自動導航」的即時反應中。當人們打破了固有的思維習慣,同時亦開拓了寬宏的視野;這樣當他們在處理問題時,便會發現有更多明智的選擇。

卡巴金對正念的詮釋,被許多正念培訓的導師奉為圭臬,在此基礎上,他們將正念的涵義加以延伸和擴充,例如,將正念的「正」,解讀為「現在進行式」,以及「表示不偏不倚,而非正向或正確的意思。」(註1)這種解釋,已逸出卡巴金的基本定義,似乎帶點漢化的「格義」味道。此外,正念又會跟一些本不相干的觀念結合,演化為別具特色的意趣,香港教育大學今夏舉辦的「正念暑期工作坊」,以「正念自我疼惜」為主題,即是一例。(註2)上世紀80年代末,尚有一種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Ellen Langer提出的正念,稱為Langerian Mindfulness,強調不受制於過往的理解和行動模式,時刻保持心靈的開放和敏銳,這與卡巴金重視禪修的「東方式正念」,頗異其趣。

從卡巴金的正念治療開始,佛教的正念一方面被賦予心理學的釋義,繼而又經歷了連串「二次創作」,派生出無數富有異趣的意念,有的甚至比卡巴金走得更廣、更遠。可見到了今天,「正念」一詞充滿着創作活力,語義的運用,也變得甚具彈性。

觸目可見的正念現象

這30年間,正念逐漸成為享譽全球的身心療癒和健康照護方式。自1990年代起,正念在臨床治療、諮商輔導、心理療法、神經科學、教育理論、領袖學等範疇的應用頻率,持續飆升。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2010年十月發表的報告,該院已資助了超過150個與正念介入有關的研究項目。截止2013年,僅美國就有540家正規醫院開設MBSR課程,其中不乏史丹福大學醫院等頂級醫療機構。2014年2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週刊以「正念的革命」(The Mindful Revolution)作為封面專題,標誌着正念在西方社會的影響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

最近10年來,香港亦掀起一股正念熱潮,從佛教到大眾媒體,到處都可看到它的身影。佛教界的代表,自然是承傳一行禪師的正念修習的「亞洲應用佛學院」(梅村香港)和「呼吸微笑身心正念中心」,透過頻密的課程和臨床服務,宣揚佛教正念生活的藝術。一行禪師被譽為當代「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之父,正念運動是「入世佛教」的重要一環,它所滲透的領域不但無遠弗屆,而且跨越了宗教的屏障,影響所及,連多所天主教學校也將正念修習編為教材,供老師和學生研習。至於坊間那些去除了宗教色彩,針對各種群體而設的靜觀訓練,也是方興未艾,所在多有。

佛典中的正念

當今從事正念治療和培訓的工作者,從不諱言他們的理論根基是來自佛教的禪修傳統,導致大眾常抱有「正念就是佛教冥想/禪修」的觀感。(註3)無疑,佛典中確有「正念」這個概念,卻不等同於靜觀療癒使用的慣常解釋。

原始佛教的禪修十分着重正念(sammā sati)的修習,將之納入八正道的第七道支。sati (梵語smṛti)的原義是記憶,對於五根中的「念根」(satindriya),《相應部》(Saṃyutta Nikāya)便有如下定義:「具有至高的正念與覺照(警覺),能記憶並回想久遠以來所做所說之事。」(SN 48:9) 在SN46:3,佛陀解釋七覺支的第一覺支「念」(satisambojjhaṅga)時,說道:「比丘加以回憶(anussarati)及思維(anuvitakketi),這麼做時,比丘生起、增進並圓滿念覺支。」這表示,作為覺支的「念」,須對平日聽到的教法,反覆地回憶及省思。另外,在巴利經典中談到「念住」(satipaṭṭhāna)的套句裏,如「熱勤、正知、具念」(ātāpi sampajāno satimā)所示,正知(sampajañña)和正念(sati)這兩個術語經常比鄰出現,這意味着彼此之間密切的關係。

綜而言之,sati有兩個主要的作用:一是令現前的所緣在心中清晰地顯現,即對現象當下的清澈覺知(lucid awareness),其二是憶念,使過去的所作、所知、所感清楚地呈現出來。隨着正念的增強,清晰理解隨後出現,此後再經過不斷的進展,最後演變成為直接的觀(vipassanā)與智慧(paññā)。(註4)

故知,正念的主要效應是使所緣境(過去的記憶或當下所緣)清楚地顯現,以被觀察和檢視。作為八正道、七覺支之一員,正念不可獨自作用,一定要和正見、正知共同合作。這就意味着修行者應時時評估自己的起心動念,辨別行為的善惡、有益的心所與有害的心所,並有意識地抉擇後續的行動。顯然,這與一般對正念的解讀──不作任何判別、只是純然的覺察,是有分別的。事實上,在佛教的禪修技巧中,純然的注意只是培養正念的眾多方法之一。佛教的終極關懷是證悟涅槃,為達到這個預定的目的,有必要在整個修習過程中,保持清明的覺知,認清能帶領人們背塵合覺的正見和正道。這時候,概念式思考和價值判斷就絕對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培養正念不可或缺的條件。注意呼吸剎那的喜悅感,思惟死亡、觀照心的忽起忽滅──諸如此類的練習(包括純粹的注意),都能增長對現前所緣的清楚覺知,促進正念的生起。

前方便還是解脫法門?

時光倒流數十年,當初認知治療欲引進佛教的正念觀點時,曾激起心理學界的疑慮和戒懼,擔心這是否欲借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幌子,巧立欺世盜名的招數。由是觀之,心理治療的從業員十分清楚其專業的效能與局限,並沒意圖將心理學與佛學混濫。認為正念療法與佛教的冥想無甚區別的,極可能是對兩者都認識不深的人,又或是,明知兩者的差異,卻希望藉世俗化的正念觀,來弘傳佛法的宗教人士。

「一些佛教冥想的做法,幫助穩定和校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可以做更深層的工作……」(註5)

正如卡巴金在《正念入門》(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 Reclaiming the Present Moment—and Your Life)一書所說,正念治療借用佛教禪修技法的主要鵠的,是幫助心理病患者清除麤重的煩惱,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保持沉靜和無憂,藉以建立一個平穩的鋪墊,讓醫師進行更深層的治療。這裏所着眼的,是舒緩壓力、接納自我、擴展心靈空間等世俗公認的即時利益,而不是要探本溯源地追尋生命的真諦,以期根除我執和法執,轉世間的識見,成超越世間粗糙分別的睿智。

心理治療師利用佛教的正念修習,幫助人們減輕焦慮,克服窘境,成效有目共睹,這是值得稱許的,我們亦不應要求他們嚴格遵從佛典中正念的原始意義。不過,即使在對治世法的問題上,正念治療亦只能是手段,不能被看成標的。究其實,提昇覺察能力,發現新的視野與理解,只能算是一種準備措施──為應對人生難題所作的「前方便」,但要修正問題,衝破難關,靠的是勇氣、智慧和實際行動,這往往涉及對價值判準的把捉,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見。光靠不帶成見地覺知當下的經驗,並不足以引領人們踏上解決問題之路。

而對於有志紹隆佛法的人來說,既應為全球風行的正念運動額手稱慶,同時亦應該關注教內人士採用正念療法的旨趣,來推動佛教禪修的傾向。這種作法,會否使原本導向解脫的正念修習,簡化為一種改善身心素質的技能?對於正法的弘布,「心理學化的佛法」是不是適切之道?它的影響,究竟是福是禍,孰喜孰憂?實在亟需深思。

佛教正念與正念治療的共同點,是讓修習者得到安詳和平靜,但它們的相異處也是不容忽視的。在佛教正念的光譜中,其中有一個要點,是明辨事物的真實本性,審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通過這種正念的取向,我們對於心理治療所展示的正念意涵,將有一個更確當的認知,從而瞭解到兩種正念既是相關的,也包含各自的涵義和對向。若將兩者輕率地視為一體,必會失去對兩者的平議。

註1:這是台北市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對「正念」的解釋,詳見:http://www.mindfulness.com.tw/mindfulness  (2017/7/20)

註2:此「正念」工作坊,由香港教育大學的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於2017年暑假舉辦,詳見:http://www.eduhk.hk/flass/en/events_detail.php?eid=330  (2017/7/20)

註3:例如張逸萍在一個基督教網站,即有題為〈Mindfulness (正念)就是佛教冥想〉的撰文: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NAM/mindfulness.htm   (2017/7/17)

註4: 有關上述正念的解釋,主要參考溫宗堃等譯(2014),〈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福嚴佛學研究》9,頁1-22。(該文譯自Bhikkhu Bodhi,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Buddhism, Vol. 12, No. 1 (2011), 19-39.)

註5:Jon Kabat-Zinn, 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 Reclaiming the Present Moment—and Your Life. (Boulder, CO: Sounds True, 2012), pp. 24-25.

原刊於佛門網,本社獲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一行禪師·與正念同行一行禪師·與正念同行
  • 常霖法師談禪修:覺察力夠強,任何負能量,都能轉化為正能量!常霖法師談禪修:覺察力夠強,任何負能量,都能轉化為正能量!
  • 不要給自己的觀念蒙蔽不要給自己的觀念蒙蔽
  • 請相信你的心請相信你的心
  • 尋找離苦的道路尋找離苦的道路

0

佛門網

《楞嚴經》有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十方諸佛,取首楞嚴三昧而通達勝妙莊嚴之路。佛門網今撮取其意,致力提倡正信佛教,淨化心靈,貢獻社會,造福眾生。一門張開,連接莊嚴佛道,智慧人生,彈指擁有。十方名家專訪,專欄創作匯萃,時事新知,精彩影音,禪思妙趣,洗滌你我‎心靈‬。願閱者念念分明,啟迪覺悟人心。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一行禪師入世佛教正念正念減壓療法靜觀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劉兆佳估計現階段中央會完善選舉制度,並非協商制度,以確保選舉委員會選出一個中央信任的人出任特首。(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劉兆佳:中央主導香港政局 特首毋須協商產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6
林行止認為,中國沒有足以震懾對手的軍力,無法令西方國家從「圍中」變成「為中」。(灼見名家製圖)
名家觀點

林行止:戰狼有牙 天下為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6
左起:香港總商會行政總裁梁兆基、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
灼見醫療

曾浩輝、梁栢賢:已接種疫苗人士或豁免檢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著名日裔美國學者福山撰文分析特朗普如何加劇美國的政治衰落。(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福山:美國政治已病入膏肓了嗎?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18

影片

  • 雷鼎鳴:蓋棺論定特朗普破壞美國政治根基 內外施政一敗塗地《灼見政治》
  • 馮檢基:葉劉淑儀BNO建議弄巧反拙 中央宜保留港人回流太平門《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 曾鈺成:美國朝野長期敵視中國 拜登上台中美關係仍多波折《主席開咪》
  • 施永青:後特朗普時代美國不太平 拜登繼續制約中國會發動熱戰?《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 編輯精選
  • 牛年說太歲牛牛年說太歲牛 文相濡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 王永平
  • 一即一切一即一切 常霖法師
  • 利慾皆忘 君子雅懷利慾皆忘 君子雅懷 劉銳紹
  • BNO似隨街派的couponBNO似隨街派的coupon 湯文亮
  •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本社編輯部
  • 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 編輯精選
  • 日本人為何不喜歡中國日本人為何不喜歡中國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劉寧榮
  • 陳文鴻
  • 鄭明仁
  • 廖書蘭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雷鼎鳴
  • 丁望
  • 黃智華
  • 蔣匡文
  • 文相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