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媒體都會報告香港各大學在全球的排行名次,這就是所謂高等教育的League Table(暫譯:排名榜)。隨著全球化,人員日趨流動,跨國合作漸多,大學已非純粹閉門造車,而必須與區內,甚至全球的大學比併。不過,這股風氣也非高等教育獨有,近年也吹至幼兒教育體系。如今幼稚園也有排名榜,而且需求似乎甚大,否則也不會出現多個不同的排名榜。
五花八門的排名榜
這些排名榜並非來自甚麼學術機構,而是網站、出版社、升學諮詢公司……等,總之就五花八門。更重要者,這些排名榜不斷在網上轉載,其滲透率可謂無遠弗屆。若瀏覽一些有關升學的網上論壇,便發現這些排名榜也着實引起一番討論,而亦有學校將對於有利的排名於校內顯眼處展示,可見這些排名榜實有其影響力,否則也不會有人認真討論及以真金白銀購買。
究竟「排名榜」是甚麼東西?
這些「排名榜」最吸睛的當然是榜首名單,不過又有多少人會認真看看這些「排名榜」結果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原來「排名榜甲」只是根據其網站內有關學校的瀏覽量而作排名,不過其倒也老實,只宣稱是「最受歡迎榜」。「排名榜乙」看似較為精確,以學術、師資及校舍作為指標,並冠以不同評分比重。仔細了解其定義,原來「學術」的評分是基於升小一結果,愈多學生派往Band 1學校,便愈高分。然而,究竟他們如何得知上述數據?哪些是Band 1小學?教育局一直沒有公布,他們又如何可以獲得此「機密」呢?至於「校舍」一項,乃直接以校舍大小來評分。這又是另一懸案,校舍的面積究竟有多大,中小學概覽有提供相關資料,但幼稚園概覽卻未有載列,究竟他們又是如何獲得此資料?「師資」一項則以年資及學歷計算,但如何計算?卻又語焉不詳。
如果你讀到這裏已被弄得模糊,那當稍為認真看看「排名榜丙」便肯定頭昏腦脹。這個標榜「教育競爭力」的「排名榜」,以「教育投入」、「教育過程」及「教育成效」三大類八大項為指標,每項目的評分比重不一,依累計分數排名。其網站亦羅列一堆參考,看似十分科學化及全面。然而,當仔細閱讀,便有很多不明所以之處。例如何謂「教育競爭力」?是學校的競爭力?還是學生的競爭力?其更以運動比賽為喻,指出打贏比賽取得更多分數,便顯示更強的競爭力。果如是,便只需要量度教育成果一項便可,又何需包括「教育投入」及「教育過程」?由此可見,其在概念層面混亂。此外,亦一如上述其他排名榜,部分客觀資料實不知其如何獲得。更致命的是該「排名榜」引入一些較為主觀且概念模糊的指標,例如「校風」,究竟如何量度實有難度,更不消說它依賴有獎網上問卷調查的結果,可靠性極低。
為什麼家長仍然趨之若鶩?
儘管上述「排名榜」疏失處處,但仍有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原因大概有二。其一,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仍然根深柢固。家長為了免孩子落於人後,選校時便「擇善固執」,這些「排名榜」便成為「指路天書」。不過,這些「排名榜」的出現,卻又推動贏在起跑線上的競爭氣氛,造成惡性循環。其二,現時家長從公開渠道取得的資料不多,選校並不容易。以幼稚園為例,幼稚園概覽提供師生比率、教學團隊學歷、基本環境設置、學生人數及學費等基本資料,有關學校特色一項往往只有寥寥數語。相對於中小學外評報告不公開查閱,幼稚園外評報告於網上公開已算有較高透明度。然而,外評數年一次,部分學校最新的外評報告已是2010年。7年之間,人事、教學及管理變化實可大可少。換言之,外評報告也不一定可取。正因缺乏資料讓家長參考,家長無助之際,這些「排名榜」弄些似是而非的資料,乘虛而入。
不過,正如前文一直強調,這些「排名榜」的資料來源存疑、方法不明、概念模糊,實不足為憑。總結一句,對於這些幼稚園排名榜,認真你便輸!輸了金錢,也輸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