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面世,當在1月底2月初,正值新曆年與舊曆年之間。為了應節,本文談談「年」字是如何構成。
如果查《康熙字典》,「年」字應該查哪一個部首?答案是干部。干,小篆作,《說文解字》:「,犯也。从反入,从一。」意謂干乃侵犯之意,其小篆由倒入字、由一字會意。其實,《說文解字》闡釋「干」字之形義,未為允當。要了解「干」字的本義,有需要參考甲骨文、金文中「干」字的字形。按「干」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攷釋》曰:「干,金文之較古者作,乃圓盾之象形,上有羽飾而下有蹲。古文凡圓點作之字大抵演化為一橫,故由而,更進則為干。」根據郭沫若的說法,干之本義為盾。《詩經‧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鄭玄箋:「干,盾也。」《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鄭玄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也。」《樂記》又云:「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鄭玄注:「揔干,持盾也。」凡此皆干之本義為盾之證。盾除用以禦敵外,同時也用作進攻以取敵的攻防之具。引申之,則有《說文解字》所說的干犯義。
「年」字從干部 但字義與「干」無關
「年」字和「干」字沒有任何字義上的關係,只是楷書字形有一部分相似而已。「年」字小篆作,《說文解字》:「,穀孰(熟)也。从禾千聲。」換句話說,年乃指五穀成熟,故字从禾。不過,《說文解字》从禾千聲之說,只可以用來闡釋「年」字小篆的結構;甲骨文「年」字作、,金文「年」字作、,則从禾从人,而不从千。葉玉森《說契》謂「疑从人戴禾」,「从人戴禾」,即象人頭上頂着「禾」。葉氏又云:「初民首(頭)部力彊(強),禾稼既刈,則捆為大束,以首戴之歸,仍許書(《說文解字》)穀孰(熟)為秊(年)之意。迄今番苗民族,及西方未開化諸島國,猶沿古代戴物之習。」其後《甲骨文編》謂甲骨文「年」字「从人負禾」,其意與葉氏之說大致相同。《金文編》則謂金文「年」字「从禾从人,人亦聲」,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
到了東周以後,金文「年」字有寫作、者,「年」字中的「人」下部中央或加圓點飾筆,圓點又或變橫畫,「人」形就成了「千」形。戰國竹簡繼承了此一特點,如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簡「年」字有作者,睡虎地秦簡有作者,「千」形變得愈來愈明顯。另一方面,戰國末期至漢初的一些「年」字中,其上半的「禾」形則變得不甚明顯。例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古佚書《十六經》,此一大概是漢初或戰國末期著作中的「年」字,有寫作者,其上半的「禾」形,即不甚明顯。而同樣是馬王堆漢墓出土之遣冊與有關天文星占方面的佚文《五星占》,其「年」字分別寫作與,不但上半的「禾」形變得不甚明顯,下半的「千」形也變得不甚明顯,從這兩個字形,正可窺見與現代楷書構形相近的「年」字之雛形。
「年」又稱「歲」,又稱「祀」,又稱「載」。《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根據《爾雅》,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1931年,董作賓先生寫《卜辭中所見之殷曆》,亦以為殷代尚無作歲解之「年」字,他說卜辭中「年」字用途有二,一是求年,一是受年,這就是後世「祈穀」之祭,在商代還沒有把「年」作紀歲之用的,到了周代,才把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後人頗受他的影響,直到現在,仍有人採用他的說法。其實,1945年,董先生作《殷曆譜》一書,已改變前說,於卜辭中舉例證明殷代年歲的稱謂,除了稱「歲」稱「祀」之外,也有稱「年」的。這一點,胡厚宣先生於1987年發表《殷代稱「年」說補正》一文,已有詳細說明。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