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有名的石屎森林,地少人多,720萬人擠擁在一個只得1000多平方公里、平地比率在多年填海後也僅有4成的地方,因此樓宇都向高空發展,城市人口達100%,與其他高度城市化地區如新加坡和摩納哥,並列世界第一。
城市化走到盡頭,就是農地面積的大幅萎縮、農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現時,香港農地面積只有77平方公里,產量僅佔我們GDP 0.1%、全港人口蔬菜消耗量1.7%;同時,因為本地供應嚴重不足,需大量進口外地農產品,但新鮮蔬菜經長途運輸到港後,除釋放溫室氣體破壞環境外,成本亦難免上漲,而營養價值卻會流失50%以上,最終又因供過於求,造成現在每天高達14噸的過期及準過期蔬菜被香港菜販和超級市場丟棄。這是令人驚訝的惡性循環。
綠色生活風潮,農圃應運而生
香港人其實很愛香港,也愈來愈注重綠色生活及健康飲食,近年本地休閑農莊發展蓬勃,主因就是港人不論男女老幼,在歷盡都市生活的壓力後,皆嚮往田園生活。這種由石屎疲勞轉化而來的綠色動力,是我們重塑城市發展的一大契機。
然而在香港講綠色生活、農業再發展等議題,談何容易。我們因此需要具代表性的創新項目,去啓發、展示和引領社會革新、改變香港市民的生活習慣和質素、豐富我們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內涵,「堅·農圃(K-Farm)」這個項目,亦應運而生。
這是一個非牟利社區農圃項目,位於堅尼地城海濱達二萬平方呎的閒置用地上。政府希望突破以往一般社區農圃的框框,不再以康樂文娛的形式營運,因此在2018年中旬廣邀本地農業專家和非牟利團體手合作。筆者從事城市農業科技,對社區項目經驗不多,但有幸找到對綠色社區充滿熱誠的慈善機構和建築師合作,便決心與一班有不同專業背景及社區經驗的朋友放手一搏。
既然是位於堅尼地城,就乾脆叫「堅·農圃(K-Farm)」吧!我們決心顛覆一般社區農圃的限制和想像,但絶不能堅離地,因此走訪了當時中西區的一些居民、地方組織,甚至是壓力團體,最後以bottom up approach為這個項目定下了目標:必須打破一切藩籬、全天候向市民開放,並將有機種植(organic farming)、魚菜共生(aquaponic)、室內水耕(indoor hydroponic)三種城市農業技術共冶一爐,透過教育和社區共融活動向公眾推廣「種出關愛(Farm to Care)」的訊息,最後亦是憑這個理念和願景嬴得項目發展權。
發展社區農圃,建設可持續城市
由投標、中標、動工到落成,「堅·農圃」經歷了三個夏天,面對複雜的基建要求和地域限制,幸得各方相助,發展局、海濱事務委員會、兩屆中西區議會、香港賽馬會、不少地區有心人士等大力支持,關關難過關關過,「堅·農圃」才能在這片土地上站穏腳跟,更成為亞洲首個集三大主要農業技術的臨海休閑社區農圃,我們的嶄新設計亦收錄在Oxford Brooke Architecture Yearbook之中。
自今年6月落成以來,「堅·農圃」吸引了大批市民、慈善團體、教育機構到訪參觀和學習,由香港賽馬會所資助的「種出關愛」活動的網上預訂名額亦早已爆滿,新的申請要排到8月中旬。不少中西區的市民亦參加和自發組織了義工隊伍,定時悉心打理不同植物,並與我們的農業專家顧問和團隊根據四季節氣種出不同有機品種:向日葵、指天椒、西瓜、熱情果、各種香草等。
魚菜共生池一邊養殖羅鯡魚,一邊種植莧菜、通菜等市民耳熟能詳的蔬菜,吸引大眾參觀之餘,更引來附近白鷺群「造訪」。室內水耕溫室除了種植羅馬生菜、羽衣甘藍、芥末菜等,更是大眾的打卡熱點。整個「堅·農圃」的收成,皆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售予市民及附近小店,真正做到連繫社區的目標。
不要小看社區農圃的重要性,它讓市民不需長途跋涉到新界北部,便能在市區中感受綠色生活和農業技術的真實體驗,為教育大眾,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如何發展香港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宜居城市,播下了一粒重要的種子,希望大家會感受到這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