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近日由中國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文物歸家的主題在中國觀眾中引發了極大共鳴。

彭泓基 作者: 彭泓基
2023-09-15
中華智慧與人生管理

標籤: 大英博物館家國情懷易經灼見原創灼見獨家
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YouTube截圖)
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YouTube截圖)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其歷史與豐富的藏品,早已聞名遐邇,大多是當年成為「日不落之國」的輝煌時代所累積的財富,包括無數從中國掠奪回來的奇珍異寶,近日竟然傳出藏品失竊的醜聞。無獨有偶,近日由中國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

文物歸家的主題在中國觀眾中引發了極大共鳴。尤其是在第三集大結局中,玉壺帶回了在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年代,被非法掠奪,然後運往英國的中國文物們的家書,字字泣訴,感人至深,數世紀前的血淚史,引起強烈的民族感情與共鳴。

二戰後英國逐漸衰敗 脫歐加重社會問題

9月5日,全英國最大的地方政府伯明翰市政委員會(Birmingham City Council)頒布第114條通知,宣布自己實際上已破產。英國近年也有不少地區政府發出第114條通知,根據一份針對英國47個市政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顯示,至少5個地方政府正考慮是否宣布破產,包括肯特(Kent)、黑斯廷(Hastings)、德比(Derby)、修咸頓(Southampton)和吉爾福德(Guildford)。

9月7日,英國BBC的中文新聞報道香港尋求庇護者在英國面臨的困境,他們的噩夢、無助感與生活拮据,令人搖頭嘆息。正是「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的寫照。

《易經》的智慧早已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否極泰來、衰極必興」是宇宙的定律。對香港人來說,正如黃霑在《家變》一曲中的名句「變幻原是永恆」,無論多輝煌的功業,總有一天會衰敗,甚至灰飛煙滅,然後在機緣巧合下,又有再重生的機會。

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其後打敗荷蘭,繼而擁有海上霸權,成就了「日不落之國」,其版圖與功業,除了12世紀縱橫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外可以相比外,確然顯赫一時。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崛起,英國則逐漸衰敗,自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即現今的歐盟。但在民粹主義與網絡攻勢下,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

自此以後,英國的政治與經濟每況愈下,如今更陷入破產潮,可見在民主制度中,單以投票決定國家未來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民眾大多缺乏高瞻遠矚的全盤視野,多以短視的私利為重,深受媒體宣傳的影響,容易被有心人所操控。加上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缺乏獨立的國策,政壇動盪,但看如何不合理地硬要把已建立好的華為系統拆卸,浪費資源,建設倒退,就可以預測到她的未來,發生地方政府的破產潮,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政府陷入經濟困難,民間亦絕不好過。2019年香港的社會動亂,是中美博弈中的一個交鋒,是美國處心積慮要遏制中國復興的陰謀,卻毒害了多少無知的年輕人,當年在混沌中參加了「黑暴」,以英國發出的BNO移民,如今卻得不到香港政府的承認,無法回港辦正式護照,一旦英國拒絕他們成為英國公民,將淪為無國籍人士,其悲慘命運可知!流着中華民族的血,身為中國的香港人,卻毫無家國情懷,崇洋媚外,這是誰的錯?

從傲視全球到腐敗無能的清朝

最近香港的故宮博物館以乾隆皇帝為主軸,展出了多件精美絕倫的稀世奇珍,琳瑯滿目,因為繼承康熙與雍正的功業,乾隆更被稱為「十全老人」,代表了近代中國最繁華的鼎盛時期,是當時全世界最富庶的國家,其版圖覆蓋甚廣,形如海棠葉。

但盛極必衰,從功業蓋世、傲視全球的鼎盛,到腐敗無能,清朝自康熙皇帝以來直至滅亡,共喪失4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清朝最耻辱的三個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和《馬關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税款協商等事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香港就是在《南京條約》中被迫割讓给英國。

八國聯軍入侵,更是深重的國恥。期間被掠奪的國寶無數,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國200多家博物館裏,存放的中國文物至少有164萬件。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有2000餘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內很多中國文物在陳展時擠在一起,沒有名字,只有編號,可見他們的無知。有的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摸。還有不少中國文物被切割,毫不愛惜,讓中國人看了,實在心疼。而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寶物隨處亂放,不出現失竊的罪行才怪!

辛亥革命推翻腐敗的清朝後,百廢待興,群敵環伺,中華民國時期受到列強繼續侵佔中國國土,包括英國、法國、日本、蘇俄等,從地圖可以看到被侵佔的國土,台灣也在其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原來是「海棠葉」的國土,已變成「大公雞」。

國人的正氣 家國的情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由小軒作詞、譚健常作曲、由費玉清演唱的《夢駝鈴》?它表達了行走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商人們對家國的思念,對當年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造成的國土淪喪、同胞分離的慨嘆和無奈,表達出強烈的歷史滄桑感。我很喜歡這首歌,旋律優美,感情豐富。

這次《逃出大英博物館》連續三集視頻,能夠得到廣大觀眾的共鳴,因為它以現代手法,成功地喚起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抒發內心潛藏已久的屈辱,正值中華盛世在望,雪恥機緣漸近,更激發起同胞們的愛國心。根據《易經》的智慧,中國經歷數世紀的衰敗,如今的復興,是歷史的必然,只要看看下面這張圖,便會很清楚如今的國際形勢,為什麼我深信中華盛世的來臨!

乾隆以來,國勢日衰,至宣統而滅亡。此時正是中國數千年來最衰弱的時刻之一,而此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強盛,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才會被東瀛小國欺負,殺我同胞3000萬!而日本與大英帝國亦與二次大戰後逐漸衰敗。新中國的成立,標示着中國否極泰來,在艱苦奮鬥中重新站起來,其後的經濟奇蹟,更是舉世矚目,但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須努力」!如今中美博弈,如火如荼,也是成功前必須克服的障礙,而從《易經》的智慧中,我們看到美國的衰敗,也是歷史的必然,因此盛世的來臨,不會太遠!

《逃出大英博物館》最成功的地方,是採用類似愛情故事的現代手法,吸引年輕人的眼球,選角極有心思,女主角「玉壺」清新脫俗,靈巧跳動,雖然身穿古裝,但很有時代感,令人喜愛不已;男主角亦溫文爾雅,兩人配搭,天衣無縫。故事簡單而略帶懸疑感,而第三集大結局畫龍點睛,帶出濃厚的思鄉與家國情懷,令人回味無窮。實在是難得的傑作,一洗過去傳統比較古板的愛國宣傳。若大家未曾有緣看過這些視頻,我建議大家立刻去看看,只要在網上搜尋「逃出大英博物館」便可找到!

家國情懷是發自內心的感情,必須要引起共鳴,才能真正認同,際此社會風氣愈來愈功利和自私,教育與文化氣氛,顯得份外重要!若能培養出國人的正氣,如宋朝大儒張載所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成為頂天立地,憂國憂民的國民,若真如此,則何患盛世不臨?

註:本文為作者網上節目《屈機論》第63集講稿(https://youtu.be/YINMlFMdii4?si=1Wz2OIzGn8dre7yc)。

更多精采文章

  • 廣以的故事廣以的故事
  • 從天道循環看香港定位從天道循環看香港定位
  • 一元復始:應對中美博弈之道一元復始:應對中美博弈之道
  • 從易經智慧看中美博弈 中國外交如何因時制宜?從易經智慧看中美博弈 中國外交如何因時制宜?
  • 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香港傳奇的未來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香港傳奇的未來

  • 華為的成功關鍵在人
  • 歐洲安危
  • 核訛詐與三次大戰?

彭泓基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大學理學士。中華智慧管理學會創會會長、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副協席教授、中央政策組諮詢委員、香港市務學會會長,院士及顧問。九十年代任雷射電腦副董事總經理,獨力拓展中國大陸市場,建立全國網絡。近年專心鑽研中華文化,致力融和中西智慧於現代管理,創六慧管理,尤擅《易經》管理學。著有《於無聲處》、《遵道而行》、《靜待黎明》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大英博物館家國情懷易經灼見原創灼見獨家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團結香港基金創會主席董建華(左)出任榮譽主席,陳智思(右)出任基金會主席,新任命即時生效。(團結基金圖片;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陳智思任團結香港基金主席 董建華改任榮譽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的變化。(城大提供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行政長官李家超(中)、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許正中(右)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威(左)在論壇上合照。
灼見經濟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開幕 李家超:本港有條件在大灣區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9-28
陳茂波表示,本地樓市整體穩定,是否「撤辣」須務實檢視。(政府新聞處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股評人David Webb認為,不應為高風險的投機活動提供合法性。(David Webb 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David Webb籲港府 勿透過證監會監管加密貨幣交易 指徒為投機活動提供合法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7

影片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 黃錦輝教授:共和黨為何反對美國陷入俄烏戰爭太深?中國逐漸偏離歐美 不依靠西方經濟?
  • 陳鳳翔:美國向中國提出「四不一無意」是真情還是假意?為什麼中俄愈走愈近,中美愈走愈遠?
  • 陳文鴻教授: 中俄朝等陣營如何反抗西方霸權?印度怎樣與美國聯手東拒中國?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 香港中學生如何親炙詩人風采?川鄂詩詞之旅 以詩會友感受文人足跡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賞月賞月 常霖法師
  •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 陳景祥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 施永青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 本社編輯部
  • 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 李文基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 張建雄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譚寶碩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本社編輯部
  • 全民皆兵全民皆兵 孫明揚
  • 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潘銘基
  • 陳嵐
  • 梁天卓
  • 蔣匡文
  • 陳景祥
  • 沈言
  • 程介明
  • 崔少明
  • 李立中
  • 陳文鴻
  • 吳文軒
  • 吳家豪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