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老夫子》單行本漫畫創刊60周年,除了7月香港書展,非凡出版社出版了《老夫子60周年耐人尋味經典珍藏》套裝之外,身為《老夫子》創刊地的香港暫時未見有大型慶祝活動。然而,漫畫圈子最近卻靜靜創下一次《老夫子》創刊號拍賣紀錄。
《老夫子》創刊號拍賣價創新高
據資深漫畫研究者楊維邦介紹,個多月前,一位買賣舊物的行家放風出讓這本1964年的《老夫子》創刊號,出價的都是幾位圍內人,結果在彼此都不熟悉行情之下以16000元成交。這個價錢是平還是貴,很難斷定,唯有套用一句老話:見仁見智。漫畫圈內的朋友說,首3期《老夫子》已炒到近萬元,頭20期《老夫子》也要千元。第一期的《老夫子》,大番薯還未加入,因此書名只寫上「老夫子與秦先生」;到第二期3位主角才齊集,以後書名就叫做「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第二期的《老夫子》未寫明期數,據悉當時還沒有長期出版的計劃,這期的《老夫子》封面大玩搖滾樂,響應了披頭四訪港的狂熱。
《老夫子》的作者王家禧50年代來港定居,50年代末開始投漫畫稿到《漫畫世界》及《星島晚報》,以筆名「萌芽」發表連環漫畫《秦先生》,其後發表《老夫子》和《大番薯》。1964年,王家禧以兒子王澤的名字作為筆名出版《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單行本,自此聲名鵲起,歷久不衰,90年代由兒子王澤接手繼續創造《老夫子》神話。王澤繼承老王澤的風格和畫風,但經營手法比老父更追上時代,他把《老夫子》作為企業化經營,使之成為亞洲品牌,搶攻大陸和台灣市場。2008年,拍賣行蘇富比為《老夫子》舉辦手稿拍賣,並於2014年舉行《老夫子》手稿展銷,把《老夫子》推上世界市場。
一宗歷史懸案 纏繞老王澤一生
《老夫子》的發展軌跡似乎一帆風順,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一宗歷史懸案纏繞老王澤一生。千禧年開始時,已有評論家指王家禧的老夫子和大番薯形象是來自40年代天津畫家朋弟(原名馮棣)的作品。內地著名作家馮驥才2001年寫了一本專著《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受到廣泛注意。朋弟是內地30、40年代著名漫畫家,主要作品有《老夫子》、《老白薯》,這兩個主角的造型,確實與王家禧後來的老夫子和大番薯很相似。論者認為王家禧在天津出生長大,自然看過朋弟的作品,受到朋弟潛移默化的影響。王家禧當然不承認抄襲,即使天津、北京文化界一直為朋弟抱不平而奔走活動,也動搖不了王家禧和王澤的江湖地位。平情而論,香港的老夫子和大番薯,確有天津老夫子和老白薯的影子,但重要的是,香港的兩位主角早已完全本土化、完全融入香港社會,香港人會毫無疑問説王家禧和王澤的《老夫子》是香港土產《老夫子》。
《老夫子》常以香港時事入畫,例如香港60年代「飛仔」橫行,當街調戲婦女,老夫子非常討厭這些「臭飛」,《老夫子》漫畫裏便經常出現老夫子把飛仔打得落花流水的情節,大快人心;老夫子對眼睛生在額頭的老闆階級和上司也有所鞭撻,令一眾打工仔看得心花怒放、怨氣得以發洩,《老夫子》説不定在緩和社會階級矛盾上已起到一些作用。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街坊」,因為它所講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他們身邊;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貼地」,絕對不離地,因此能引起共鳴,共鳴是《老夫子》成功的最主要因素。王家禧喜以「耐人尋味」四字真言入題,這已成為經典金句,對於無法解釋的事,我們都喜歡用「耐人尋味」推諉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