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比賽盛會,市人奔走相告,甚至驚動地方官員。當天士紳雲集,達數萬之眾。人人都前往觀賽,弄到街上沒有行人。比賽由早上開始,賽至中午,都是展示喪禮用的車轎及儀仗用器等,每回相比,西家都不能獲勝,主人漸有愧色。
輓歌高手 聲動山林
及後,西家在南角設一高台,一人長髯長身而立,托着木鐸,與隨從幾人登台高歌。只見他吐氣揚聲,音容俱盛,駕輕就熟,顧盼自如。唱出一首古代祭奠時愛用的「白馬歌」,引來滿堂讚賞。一會,東家在北角高台上,緩步走出一個烏巾青年,由五六人擁着登台。他拿着孔雀羽毛編織成的大扇子,好整以暇地整頓一下衣襟,慢慢吐出聲音來。那人正是鄭生。
鄭生先發音輕慢,像不勝歌力,但愈唱愈響,音調愈高亢愈清越。斯時林葉顫動,山谷迴響,唱的是送喪的「薤露」之歌。一曲未完,聞者皆為之悲切,掩袖下淚者大不乏人。西家主人自忖難以取勝,暗暗放下所輸賭金,不辭而去。
原來鄭父當時剛好被召到京師,換了便服和朋友同赴賽會。有一老僕認得鄭生,又不敢肯定,想到往事,泫然流涕對鄭父說出來。鄭父則認為兒子因露財早為強盜害死。那會出現輓歌賽會?但仍禁不住邊聽邊下淚。老僕不甘心,找着殯儀行業中人詢問,原來鄭生已改名,問不出結果。
未為父諒 險死還生
老僕後來逼近鄭生身旁,鄭生見到老僕人,有點錯愕,想在人叢中閃避。但老僕刻意牽他衣袖,終於兩人相認,抱頭而哭。老僕帶他回家,鄭父知道一切,厲聲責備他有辱家門,用馬鞭抽了他百多下,打得鄭生奄奄一息,倒斃路旁,鄭父則不顧而去。
鄭生僱主早差人暗中跟着他,見事已如此,令二從人下葬鄭生。但從人發覺鄭生心下尚有微暖,急急救護。一月後,鄭生終撿得性命,但鞭傷之處潰爛難看,同伴亦怕他,終於把他棄在路旁,鄭生只得乞食求生。
得遇紅顏 恩同再造
一天大雪,鄭生哀號求食,正好經過李娃家門。李娃認得聲音,出來一看,果然是他。見他全身枯瘦,長滿瘡疥,狀非人形。鄭生相認時只能點頭,便倒在李娃懷中。李娃收容他在西廂,姥姥見到要趕走鄭生。李娃說:「他本是良家子弟,我們設計使他花盡金錢,淪落至此。他家是大族,若追究我們,能擔當得起嗎?現今我將積蓄贖身,與他共住,也不算對你不起了!」姥姥見她意志堅決,無奈應允。
李娃把餘下所有,租一小院與鄭生居住,細心護理他。一年後鄭生回復健康,李娃問鄭生是否尚記得學業,又帶他到書肆購入大量典籍。鄭生回家苦讀,深宵不懈,李娃則恆常伴讀左右,紅袖添香夜讀書。兩年之內,海內文籍,鄭生全部了然於胸。李娃叫他再苦讀一年,取得十足把握才應試。
應試第一 知心引退
那年,適遇帝主親作殿試,鄭生應考直言諫科,結果第一,授成都府參軍。滿朝文武,相爭結納。李娃這時卻說:「我現在還你本來面目,也不愧疚於心了。我回姥姥那裏侍奉她,以度殘年。你可與望族女子通婚,共偕到老,我們就此作別吧!」鄭生當然不允,最後李娃答應相送至劍門作別。
鄭父這時拜成都尹,接得鄭生名片,不敢相認,再讀他履歷,大驚失色。終於父子二人相見,擁抱大哭,再不計較前事。鄭生說出李娃身報相助之德,鄭父極為感動,為李娃置一別館,命名媒撮合,備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迎娶。
李娃嫁入鄭家,治家甚嚴,持孝至甚。後鄭生父母皆歿,鄭生守孝畢,遷任刺史,李娃封汧國夫人。生四子,皆為大官,內外隆盛,時人莫及。
從小說中窺探唐代人心及風尚
本文是封建社會的愛情故事,男女離合現在看來未免老套,但頗多情節反映唐代社會風尚,亦可從中窺見唐人心態。全文費去不少筆墨,寫朱門子弟之墮落,行乞求食,在當時實有警世作用。
小說中可見唐代重視門第,鄭生出於大族之家,已儼然高人一等。及後李娃見愛郎名成利就,亦囑鄭生娶名門高姓為妻,可見社會上能系出名門被視為幸福根基。其次鄭父重見失縱多時兒子,不但無重會之歡,因其墮入娼門而無情鞭撻至死,不顧而去,全因兒子行為蒙羞家門,可見當時偏重門戶家聲之甚。
鄭生年少,見識未廣,把持不足,得見艷色,即墮入脂粉陷阱,暮氣沈沈,此亦反映小子沈迷酒色歪風,唐代青樓之普遍。又寫青樓娼家欺詐手段安排,迴環緊套,教人防不勝防。作者對此精心刻劃功力,非比尋常。文中寫殯儀行業中輓歌盛會,殯儀凶肆賽技,萬人空巷爭睹之盛況、描繪出色,取材尤見大膽,帶出唐代社會另一極少人描述景像。
全篇人物不多,鄭氏父子,李娃、姥姥,老僕,個個性格躍然紙上。其中可恨個性,其醜態亦可說由社會造成。唐代社會有斯不良風氣,方有斯不良人物之性格。當中寫鄭生未知世途險惡,追逐聲色而不能自拔,至遭遇非人,令人同情扼腕。及後奮發圖強,脫胎換骨,百折不撓,痛改前非,亦殊為難得,使讀者深感快慰。李娃本性純良,但命如浮萍,身不由己欺瞞鄭生。然世道如此,不難使人浩歎。及後覺悟前非,挺身相救,終於全心全意補贖輔助,輔導鄭生成材,見到人性善良之處,人心大快。
傳奇中處處見到作者筆力。然全文雖然大團圓結局,實為其弱點,與其他傳奇高逸結局相比,則遜一籌。
本文為白居易弟弟白行簡所作,原作題為《李娃傳》,寫來絲絲入扣,起伏跌宕。佈局層層推新,令人追讀。輯入《太平廣記》,外國亦有譯本,是唐人傳奇中名着。元人石君寶作《李亞仙花酒曲江池》,明人薜近兗《繡襦記》都取材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