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涵蓋憲制、經濟、交通、土地房屋、 環境保護、民生福利等。還是看到政府在嘗試自我完善的努力。
報告有幾點值得讚:包括為三年未能上樓公屋輪候人士提供津貼或過渡房屋權宜之計是有新意思、值得讚賞。堅持新發展區公私房屋比例七三分亦是林鄭政府重民生的誠意。肯釋放部分高爾夫球場土地來解决房屋大事,象徵着富有階級也分擔土地不均問題,箇中同舟共濟意義值得細味。另外簡化邊境過關、釋放邊境在曬太陽土地加以好好利用是突破殖民地思維的好開始!GBA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基建藍圖,令筆者讚歎。
《施政報告》一個亮點在解決居住問題方案。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年輕人居住匱乏,他們如何支持這個社會?所以重點是年輕人的居住問題。但方案素質有待提高。本月初,我們曾提出有了長期規劃,《施政報告》才變得有意義。
房屋發展缺乏長期規劃理念
《施政報告》在土地房屋發展方面缺乏長期規劃理念,未有針對「南北失衡:即南北職住分離」着墨。似乎較為係交差式湊夠未來10年房屋供應數。聯接東鐵與西鐵的「北環鐵路」自從20年前最初提出來現終躋身到200措施項目之一,其重要性在解決及日後新界北面發展未被解釋,欠整體策略思維。
另外,困擾港人多年的棕地問題亦只有一個拖字訣。倉儲物流業等後勤工業要用大量土地但無布局規範是亂象之因。報告提出龍鼓灘填海及屯門西重新計劃,並若納入用量只得30%內河碼頭用作整合物流業等所在的棕地,會是一個不錯解決方案。報告未見這種提法。這裏希望政府在屯門西能加大力度填海並重新計劃、決心解決後勤工業用地問題。不能等到十幾年後實現「明日大嶼」才去解決。對市民特別是大量無奈遷徙到新界的居民來說,香港是世界級的宜居城市嗎?
大灣區不是每個港人的一杯茶
多個項目關於加強大灣區融合及拓展機會是報告的另外一亮點。但較側重在科創金融方面,惠及是較少一群港人。
此外大灣區亦不是每個港人的一杯茶。不少港人恐共是不爭的事實,明白需要時間理順。報告多講如何加強宣傳「一國」較少着墨解釋如何維護「兩制」。這是香港人房屋問題外的大痛點,不講大痛點而多講其他作用有限,這是現實。
總之,從政者應急民之所急。除政治民心課題外,大家最關心目前當然是 COVID抗疫問題。特首提到的「基本清零」為首要任務,但如果無決心去推行強制檢測及健康碼,則恐怕「基本清零」只淪為口號。
若政府以大眾利益為依歸(no hidden agenda),政治得益為次要,在最大民生事情上有勇氣有膽識果斷推行。對不同持份者例如商鄉紳民,曉之以義,動之以利。做成主流聲音,聰明港人會好容易收到。從政者將會好快重新建立信譽,為人民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