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生活 《新聞透視》:「將母來諗」

《新聞透視》:「將母來諗」

斯人已矣,適逢母親節,有感而發。《詩》云:「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黃賢 作者: 黃賢
2022-05-07
品味歷史

圖片:作者提供(點擊放大瀏覽)

標籤: 新聞透視星島日報柏立基楊忠琰母親節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無言老師麗的呼聲
作者母親楊忠琰,是香港早期女記者、編輯、電視編導之一。
作者母親楊忠琰,是香港早期女記者、編輯、電視編導之一。

家慈年前高壽仙逝,本是家事,唯見證百年,又曾是香港早期女記者、編輯、電視編導,更開辦香港第一個電視新聞節目,不妨分享點滴,為母親節助慶。

身處歷史夾縫  練就一身定力

她本名楊忠琰,筆名楊怡,同事多稱她為楊姨。上世紀50年代末加入《星島日報》,1968年轉到全球最早的有線電視之一的香港麗的呼聲(Rediffusion, RTV),任新聞編導。1969年,社會環境開始寬鬆,她推出《新聞透視》,每周一集,放眼世界、剖析時事,是一創舉。也反映她一生處在新舊、是非的夾縫,練就看準方向的定力。

她出自湖南大戶,生在北京。父親學礦業工程中英貫通,母親卻封建保守只講土話;如此結合是時代的產物,也造成她的童年創傷:剛被母親強制裹腳,瞬即自行解放,一場持久戰,最後宣布獨立。也難免造成後遺症,直至彌留前才讓醫護碰她的腳。

而成長時目睹的各種社會怪現象,更鍛煉出洞悉是非,不為所動的性格,有利從事新聞行業。她是獨生,母親身體不佳,很早就要持家。父親當過銀行經理,管過大型礦業,還負責接收日佔資產,家裏接近「熙來攘往,轂擊肩摩」[1],可以説都見過,不爲所惑。[2]

留港重投新聞行業

1949年和我父親結婚,回中山拜祠堂,內地解放,便留在香港。我和哥哥上學,生活穩定,不甘流於交際,重拾在南京上金陵女子大學時辦電台的癮頭,再度投入新聞行業。我父親壯年早逝後,也以此養家。

四家屬雞摯友慶祝新年。左二是家慈,後排高者乃家嚴,舉手者是我的教父鄭治平,曾當香港義勇軍,也帶領傑志奪冠。

上世紀50年代,香港新聞界幾乎是全男班,雖有熟人介紹,入行還諸多障礙,申請進《星島日報》時,還擾攘一段,幸好面試時即興寫的一篇文章被老闆胡仙看上才被錄用,從底層開始,舉凡謀殺、搶劫、空難都要立即出動,好不熱鬧。也有環島步行、歌唱比賽等軟性活動,還當上司儀。

母親工作時情況。
母親工作時情況。
高級廉價勞工的座駕Ford Anglia。
高級廉價勞工的座駕Ford Anglia。

特殊機遇是一對一採訪。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國際往來越發重要,除了國際演藝巨星來表演(我有披頭士的獨家照片),還有很多政商人員來港探討合作前景,是極好新聞題材。胡仙發現我母親能用英語採訪[3],自備座駕,必要時還能拍照,是理想的高級廉價勞工,遂在婦女版,不定期報道駐港政商界的家庭生活,她也晉升為編輯,採訪對象網羅港督、外國領事、外商等等的夫人。

採訪港督柏立基一家後,其女兒Barbara有關兒時照片的來信。

應邀加入麗的新聞部

1968年8月,應《麗的呼聲》節目總監鍾啓文和新聞部主管潘朝彥之邀,加入電視新聞部,不僅要筆耕,還要操作控制台,技術性較強,是此前上課惡補的成果。但胡仙不放人,打兩份工,拖了一陣,幸好《麗的》也夠通融。入職先為初級監製(Junior Producer),負責早晚新聞、天氣製作播出,也幫忙整理一些新聞資料。

母親名片。
母親名片。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母親工作情況。

1968是香港歷史的一個轉捩點。左派暴動進入尾聲,盡失人心,不僅因其暴力血債,還因其封閉愚昧。可幸當權者在高壓管治和懷柔施政之間正確選擇後者,落實多項順民措施,促進香港的經濟轉型,新聞界也贏來整整50年的百家齊放。

《麗的》也順應潮流,由我母親當編導,領銜年輕精幹的團隊,籌辦香港第一個電視時事節目,1969年5月啟播,每周一輯30分鐘,旨在開拓視野,深入淺出,真的做到放眼世界,由她命名《新聞透視》[4]。就借當年的《工商日報》報道作介紹:

《工商日報》1969.05.15

〈年輕學子歡迎新聞透視〉

「新出爐的節目《新聞透視》今晚又會在銀幕上教大家欣賞得到。只要看過這節目的内容,便會曉得它可不是容易安排出來的,因爲對一件新聞性的事件作深入的分析與透視,固得作上一番深入的檢討和組織功夫,對一件新聞事件或一個新聞人物作詳細的介紹,也要做上許多搜集和編輯工作,所以,編導楊忠琰負的這個擔子可是十分重的,不過,它對電視觀衆作的貢獻,則是十分重大,因爲,由此可以使人對每個節目提供的新聞内容,都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對於青年學子,是會更爲得益良多的。」

除了介紹新題材,還適時跟進分析、深入透視,如埃及納薩總統之死接上中東形勢的介紹。見1970年10月6日之《工商日報》:

《工商日報》1970.10.06

節目很成功,但新生事物也得拜託天時地利人和。節目不是法定的新聞報道,嚴格説不歸新聞部管,卻又不是文藝創作,更不歸節目部管,只好自創獨立空間,借用前者的資源和後者的時段。幸好兩個部門領導都認可支持,加上一班得力夥計才能成事。

也要面對經費的問題,要自找贊助商,但很快就能自給,隨後更由發明複印機的蘭克施樂公司(Rank Xerox)獨家贊助。1973年節目還升級為《蘭克施樂 新聞透視》,該公司爲此專門出版月刊配合,皆大歡喜。見1973年2月19日之《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1973.02.19

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舊的收費有線黑白畫面,終究不敵新的免費彩色無線廣播,電台高層卻步履蹣跚,人心惶惶思退,恍如抗戰時情景,她也於1973年8月遞信辭職。其實去意已久,見諸和招攬她加入《麗的》的鍾啓文(已離任)的通訊:

忠琰:
……
麗的呼聲近況正如你所説,很似中國歷史的過程。現在每月要虧150餘萬。但劏雞佬昏君仍是執迷不悟,待他醒時國家已亡了。待「佳視」一開始,麗的將更慘矣。
……
弟
啓文 上
4月9日

鍾啓文來信之一。
鍾啓文來信之一。
鍾啓文來信之二。
鍾啓文來信之二。

離職後,她開始做生意,改革開放後内地業務還不少;但我出事後,她決定退休,周遊各地,頤養天年。雖然職業病式天天看報、看新聞,卻不談時事不投票。

願當無言老師  培養匡時濟世的醫師

晚年突來奇想,決定放棄和我父親永久合葬,執意當無言老師,祈冀培養出匡時濟世的醫師。

斯人已矣,適逢母親節,有感而發。《詩》云:「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謹頌 天下母親安康順意!

註:

  1. 《官場現形記》語。也體驗過企業裙帶關係勾心鬥角人情冷暖。父親負責金城銀行聯營的西北煤炭業務,屬下的會計是銀行領導的親戚,企圖以誣告上位,平常家裏説客熙攘,一時頓變冷清。幸好總行的調查證明清白,調離誣告者,調查員更願意留下跟他工作。
  2. 她一般談話,往往以否定口氣「唔係」應對,我也受傳染,社交有時帶來問題,但當策略顧問時,客戶特別欣賞。
  3. 英語是她在四川自流井(自貢)上蜀光中學時學的。該校由張伯苓按南開精神辦理,與當地學校迥異,用很多英語教材。去四川,因當年華東沿海淪陷,打擊了鹽的生產,原來的鹽,包括由全國最大的永久黃集團所生產的,被轉運到日本,鹽價飆升,導致浮腫病等等問題。永久黃的負責人范旭東,委任唐漢三到自流井開採井鹽。唐是父親的老師,委任他管廠務。在那裏她也有機會目睹社會的極端反差:土法製鹽和現代技術之爭,地方派系矛盾等等都鬧到家裏。
  4. 我一直以爲這就是無綫電視《新聞透視》的前身,是在撰寫訃聞時才被告知二者完全獨立,取名相同僅是英雄所見略同。

沒有新聞自由,社會難免藏污納垢。
未能透視施政,官場必定積癰養奸。

更多精采文章

  • 結緣般咸道──李錦洪訪談記結緣般咸道──李錦洪訪談記
  • 佛誕、母親節、特首選舉與DSE倫理與宗教科的考試佛誕、母親節、特首選舉與DSE倫理與宗教科的考試
  • 念母親念母親
  • 買給母親的保健配方買給母親的保健配方
  • 我要感謝誰?我要感謝誰?

  • 三種錢是花的愈多,賺的愈多!
  • 毀譽如殺人,媒體吸睛更要良心
  • 變不一定是壞事

黃賢

生於香港,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及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獲法律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最大的國際事務法律事務所工作。1978應邀回國,在北大(77、78級法律系)和外經貿大學(1979碩士班)講授國際經濟法、公司法、兼任中信和多個中央部委法律顧問,也參與多項立法工作。曾擔任北京吉普車、訊達電梯、平朔煤礦等等眾多涉外談判的法律顧問。主持翻譯《美國標準公司法》。1982因間諜罪坐繫秦城;1989秋,罪名推翻。1992返港,今在兩岸三地從事策略顧問工作。黃氏自1970起即參加保衛釣魚台運動。2022年6月16日,其在灼見名家刊登之〈談首宗《國安法》案件控方專家報告〉系列評論,榮獲亞洲出版協會卓越評論獎。
View all posts
標籤: 新聞透視星島日報柏立基楊忠琰母親節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無言老師麗的呼聲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中)與管理層陪與傳媒見面。
灼見報道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提升創科實力 延攬全球人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李小加表示,公司希望解決一個mission impossible的矛盾。
灼見專訪

【專訪】港交所離巢後創立滴灌通 李小加當大園丁 要栽小花小草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布林肯表明今次事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亞新社)
國際觀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4
中總會長蔡冠深(中)與兩位副會長王惠貞(左)及楊華勇(右)出席記者會接受採訪。(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中總會長蔡冠深:在世界舞台推廣香港優勢,為工商專業界提供服務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行政長官李家超主持「你好,香港!」啟動禮。(政府新聞處)
灼見報道

「你好,香港!」展開全球宣傳活動 50萬張機票送旅客 8萬張贈香港居民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影片

  • 基金教父雷賢達:平錢時代一去不返,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無懸念?
  • 黃錦輝教授:飛船事件引發中美外交風波如何平息?為什麼美國對中國有所求?
  • 承繼600年輝煌傳統 如何仍是歐洲最具創新能力大學?如何在高端研究之餘,仍能創造盈餘?──郭位教授與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校長對話
  • 專訪陳致校長:愛國教育要怎樣推行才有效?香港高等教育有什麼機遇與隱憂?
  • 曾鈺成:中央與港人對雙普選期望有多大落差?完善選舉制度如何製造有利條件?
  • 陳妙霞博士:如何透過刺激腳底反射區自療? 怎樣按摩治療長新冠腦霧、鼻子、咽喉等症狀?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中美關係繼續主宰中概股表現?哪些板塊能推動恒指向上?
  • 黃錦輝教授:美國死心不息打壓TikTok所為何事?華府一名官員的意見 反映美國文化自信不再?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馮珍今
  • 觀點與角度觀點與角度 常霖法師
  • 淺談教育未來學淺談教育未來學 馮穎匡
  •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馮文正
  •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 張建雄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本社編輯部
  • 生存的力量生存的力量 廖書蘭
  • 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 編輯精選
  • 《毒舌大狀》觀後感《毒舌大狀》觀後感 張宗永
  •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 本社編輯部
  • 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 張建雄
  • 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 本社編輯部
  • 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 羅乃萱
  • 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 本社編輯部
  • 婚姻觸礁婚姻觸礁 黃珍妮
  • 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 本社編輯部
  • 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 黃錦輝
  •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本社編輯部
  • 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 張量童

推薦作家

  • 温愛詩
  • 卓王詠詩
  • 張樹槐
  • 常霖法師
  • 張宗永
  • 劉銳紹
  • 曾國平
  • 尹瑞麟
  • 段崇智
  • 彭泓基
  • 梁鳳兒
  • 馮穎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